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nography,OCT)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14例28只眼VKH患者早期行OCT检查,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全部病例均应用甲强龙冲击3天后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在用药前、口服药前及口服强的松1周、1个后月均行OCT检查.结果 14例28只眼VKH患者早期OCT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渗出性脱离、隆起呈泡状或多囊状.神经上皮最大脱离高度4058μm,最小脱离高度156 μm,平均(2869±138.65)μm,最大脱离直径超过6 mm扫描范围,最小直径1348 μm,色素上皮单发或多发脱离,应用甲强龙冲击3天后神经上皮脱离快速消退,神经上皮最大脱离高度2058 μm,最小脱离高度49μm,平均(1345±115.85) μm,最大脱离直径2568 μm,最小直径563μm,平均(1078±98.43)μm,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10天后 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脱离均消退,视乳头水肿明显减轻,所有患者均恢复至发病前视力,1个月后黄斑区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恢复正常,合并视乳头水肿者水肿均消退,视力稳定无下降.结论 OCT在VKH临床早期诊断、诊疗效果的评价以及与患者沟通方面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Vogt-小柳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分析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葡萄膜炎期多湖状视网膜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2例VKH患者24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结果:OCT图像可见12例24眼均有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间隔将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分成多个部分。应用激素治疗后,视网膜浆液性渗出吸收,视网膜下的间隔完全消失。结论:VKH治疗前,视网膜下间隔导致VKH多湖状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9例16眼VKH患者早期行OCT检查,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全部病例均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后复查OCT1~2次。结果9例16眼VKH患者早期OCT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隆起呈泡状或多囊状,其脱离高度176~1209μm,平均高度(864·0±234·4)μm。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浆液性渗出迅速吸收,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高度下降至141~220μm,平均(170·6±31·0)μm,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结论在VKH早期,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显著增厚、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在VKH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花  古洵清  余宝花  李志  谢秀英 《临床眼科杂志》2003,11(3):201-203,T002
目的 观察和探讨原田病(Harada disease)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23例(46只眼)原田病患者同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原田病的OCT表现为:急性期:(1)26只眼表现为后极部多发性、多灶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2)12只眼表现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水胖,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脱离,中心凹隆起,结构不易辨认;(3)8只眼表现为黄斑部大泡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方的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带显著变薄,呈波浪状;(4)32只眼表现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水肿增厚。结论 OCT断层扫描能直观的、准确的呈现原田病的损害程度。对视网膜组织细微结构的改变及视网膜继发性损害的程度,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二维断层扫描图像,对FFA有补充说明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燕  宋徽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4):688-691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

方法:对确诊的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17例34眼应用眼底照相及OCT跟踪观察,于激素冲击疗法后的5,15,30d再次行上述检查,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

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及多灶性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网膜水肿减轻甚至消失,神经上皮脱离腔减小,部分脱离腔消失、视网膜基本复位。

结论:OCT可清晰观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泡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成像(OCT)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26例(48眼)泡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方法对26例(48眼)临床诊断为泡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FFA及 OCT检查,并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FFA及OCT图像。结果 FFA表现为后极部多发性渗漏点,相互融合形成视网膜脱离。OCT表现为:(1)36眼后极部多灶性泡状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其中16眼伴色素上皮脱离。(2)12眼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水肿,中心凹处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OCT扫描能清晰直观地呈现病变组织细微结构的变化,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损害程度及层次能准确地表现。与FFA结合,能更精确地呈现病变损害的整体情况,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及治疗追踪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特征。 方法:对确诊的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17例34眼应用眼底照相及OCT跟踪观察,于激素冲击疗法后的5,15,30 d再次行上述检查,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 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及多灶性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网膜水肿减轻甚至消失,神经上皮脱离腔减小,部分脱离腔消失、视网膜基本复位。 结论:OCT可清晰观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毅斌  郝琳娜  陈长喜  顼晓琳  王鑫  张莉 《眼科》2010,19(4):264-266
目的观察急性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黄斑区结构改变特征。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急性期VKH综合征确诊病例10例(20眼)。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频域OCT检查于就诊当日完成,此后每2—7日进行定位随诊模式OCT扫描,直至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完全复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阅片诊断由同一名眼底病医师独立完成。主要指标定性描述OCT下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间接检眼镜下所有VKH综合征患者均可见后极部多湖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显示4例8眼(40%)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型改变,2例4眼(20%)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劈裂型改变,4例8眼(40%)呈混合型改变。结论急性VKH综合征患者黄斑区多湖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水肿或劈裂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并结合全身疾病诊断为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CSC 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双眼发病。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后极部均有神经上皮脱离,伴有色素上皮脱离者6眼,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多发性萎缩2眼,伴有黄色纤维素样渗出14眼,伴有大泡性视网膜脱离4眼。FFA后极部见单个渗漏点4眼,多个渗漏点20眼;伴有色素上皮萎缩条带2眼,伴有视网膜下大量积液4眼。OCT检查提示24眼存在单发或多发的神经上皮脱离伴/不伴有色素上皮脱离,其中6例患者有神经上皮脱离伴下方高反射信号。12例患者中,肾脏移植术后2例,多发性硬化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肾病综合征2例,脱髓鞘疾病1例,另外2例患者因发热或者其他原因在当地输注过大剂量激素。结论 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CSC对患者视力的损害极大,其典型的眼底特征可帮助诊断,对此类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便于早期发现,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影像检查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18例临床确诊的CSC患者的21只眼纳入观察.其中,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9.1±5.4)岁.急性CSC 9例11只眼,慢性CSC 7例7只眼,复发性CSC 2例3只眼.采集患眼的眼底彩色像以及眼底红外(IR)、自身荧光(FAF)、红外自身荧光(N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对比观察其影像特征及各种影像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 21只患眼的彩色眼底像均可见呈圆形的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在IR像中,21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均呈弱反光区.其中,10只眼的弱反光区内夹杂斑驳状强反光斑点,与FFA检查所示渗漏部位一致.在FAF像中,15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弱荧光;6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较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或周边结构可见弱或强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3只急性CSC患眼的FAF像上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下方大片散在的点状强荧光,这些点状强荧光在ICGA检查期间始终表现为弱荧光.在NIR-AF像中,15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弱荧光;6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相对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呈强或弱或斑驳状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在FFA检查时,21只眼均可见荧光渗漏.在药物注射1~5 min的ICGA像中,8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充盈迟缓;13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静脉扩张.FFA联合ICGA像中,6只眼在ICGA像中显示的病灶数比在FFA像中多;3只眼FFA检查未显示异常的部位在ICGA晚期像中可见明显的斑片状弱荧光.结论 CSC在IR、FAF及NIR-AF上有其特征性的眼底影像表现.FFA为CSC的主要检查方法,ICGA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脉络膜的损害;IR、FAF及NIR-AF对于渗漏灶的检出不如FFA及ICG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2例116只眼经检查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前后进行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采用OCT对CSC激光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16只眼OCT图像均表现为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将116只眼分别于激光前、激光后1周、2周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高度进行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光后4周,OCT检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恢复正常83只眼(占71.55%),激光后6周OCT检查正常111只眼 (占95.69%),1次激光封闭112只眼 (占96.55%),2次激光封闭4只眼(占3.45%).116眼全部治愈.结论 OCT在CSC诊断、疗效观察、病程随访中能客观定量地反映黄斑部视网膜的各层细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眼底相干光断层成像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He S  Wang W  Li X  Tang R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9):543-545
目的:了解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眼底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经常规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脉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渗出型AMD患者38例(42只眼)行眼底OCT检查,分析其图像资料,并与其FFA和ICG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OCT图像特征:典型纤维性新生血管膜34只眼,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38只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脱离合并层间水肿8只眼,出血性和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脱离分别为11只眼和9只眼。结论:渗出型AMD患者眼底OCT图像特征为典型的纤维性新生血管膜合并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脱离、浆液性和出血性RPE脱离。上述图像特点证实和补充了FFA和ICGA检查结果,有助于渗出型AMD的诊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方法对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进行OCT和FFA检查。采用OCT对黄斑水肿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4眼OCT表现为弥漫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黄斑拱环毛细血管轻度扩张渗漏;21眼OCT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其FFA表现为13眼为典型的花瓣样黄斑囊样水肿,另8眼毛细血管扩张,拱环结构破坏,荧光素渗漏显著;3眼OCT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伴有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4眼OCT表现为视网膜内和/或视网膜下大量出血,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拱环破坏,结构不清,有出血遮挡;1眼OCT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区荧光素轻度渗漏。结论OCT对于黄斑组织结构改变的敏感性优于FFA,并且能精确地分析和追踪观察黄斑水肿的病程演变。而FFA在OCT表现正常时,仍能反映出色素上皮屏障的破坏。因此,OCT和FFA两种检查各有优缺点,同时采用可更加全面地了解CRVO所致黄斑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6.
He SZ  Wang W  Li XL  Tang R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1):669-672
目的 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20例(21只眼)CEC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以评价OCT图像特征对CEC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21只眼中,有16只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只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21只眼中有9只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6只跟伴有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7只眼经光动力治疗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漏消退或减弱的患者,OCT检查均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其形态亦发生变化。OCT图像特征与FFA和ICG检查结果有互补性。结论 OCT检查可以确定CEC患者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CEC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其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李彬  李娜  姜世怀  胡春阳  白煜  吕迎春 《眼科》2010,19(5):354-356
目的观察对比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中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CSC的58例(62眼)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CSC且均行FFA及OCT检查的58例(6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影像特征。随访中每月行OCT检查,每3个月行FFA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观察疾病演变过程的特点。主要指标FFA及OCT影像学表现。结果58例(62眼)患者OCT检查中,60眼(96.8%)有神经上皮脱离,其中55眼(88.7%)FFA表现为荧光渗漏,且均在OCT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内,另5眼未见异常荧光;5眼(8.1%)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见特殊表现;2眼(3.2%)OCT仅见色素上皮脱离,其中1眼FFA见黄斑鼻侧透见荧光,另1眼无异常荧光。治疗后3个月,OCT检查62眼中16眼(24.2%)见神经上皮脱离,16眼中FFA仅5眼(8.1%)有荧光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有特殊表现。对FFA检查及随诊中发现渗漏点在中心凹500μm外者(57眼)行激光光凝治疗。结论OCT和FFA在对CS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OCT可观察到视网膜病变的形态改变,FFA可定位血管渗漏,利于激光治疗。两者结合是CSC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8.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确诊的16例渗出型AMD患者的19只患眼作OCT检查,其中4例6只眼并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对其彩色眼底像、FFA、ICGA和OCT图像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与FFA、ICGA检查结果比较,AMD患眼的OCT改变主要有:①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和层间水肿11只眼;②视网膜层间出血2只眼;③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5只眼;④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0只眼;⑤瘢痕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4只眼;⑥纤维血管膜性色素上皮脱离和隐匿型 CNV 12只眼。 结论 OCT从断面上观察和诊断渗出型AMD病变,对FFA、ICGA有补充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20-223)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8例15只眼行OCT、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3例6只眼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 结果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OCT图像表现为典型的黄斑区囊样改变,伴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相连;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之间分离,其间有桥状组织相连;纱膜样改变的OCT图像为内层神经上皮增厚,与外层神经上皮分离。 结论 OCT能在活体直观、清晰地显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中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结构的改变,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的检测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9-211)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病变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对60例糖尿病黄斑病变患者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OCT检查。其中54例糖尿病黄斑病变患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OCT检查糖尿病黄 斑病变患者中心凹平均厚度为(314.54±154.13)μm。视网膜水肿者占57.1%,视网膜水肿合并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者占38.5%,合并神经上皮脱离者 占9.2%,合并CME及神经上皮脱离者占16.9%。OCT检查黄斑正常厚度及轻度水肿者,FFA主要呈限局性渗漏;中重度水肿者,FFA呈弥漫性渗漏。CME检出率FFA检查者为28.6%,OCT检 查者为58.9%,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9,P<0.05) 。结论糖尿病黄斑病变者的OCT图像有视网膜水肿、CME及神经上皮脱离3种形态特征。OCT在检测发现CME等方面优于FFA。(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84-1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