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频发咳嗽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又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病位与脾胃、肝、肾、大肠等皆相关。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气宣降失常,郁闭于胸或上逆而出现咳嗽;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气道壅塞不畅发而为咳;肝升肺降,左不升,右不降,道路不通则为咳;金水相生,肺肾同源,肾气足摄纳肺气定喘,肾失摄纳则气上涌而咳。咳嗽往往涉及多个脏腑功能,恢复肺气宣降正常是治疗咳嗽的首要任务,同时协调机体大升降治疗咳嗽,从本论治。本文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思想,从宣肺、疏肝、调畅脾胃、助肾纳气等方面入手,介绍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顽固性频发咳嗽。  相似文献   

3.
<正>气机升降学说是中医学从整体观、恒动观出发,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内在规律的学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与新陈代谢均赖肺气的宣通,脾胃中枢的畅通,肝气的疏泄条达,六腑的通降,三焦的通达,经脉的流通等气机升降出入来维持。人体脏腑经络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大肠的传导失司,可由外感六淫之邪,或由饮食、先天不足、七情、内伤所犯,导致大肠气机升降功能紊乱。升降郁滞即大肠气滞,肠腑气机升降失常、壅滞不通。症见腹胀、腹痛,满闷  相似文献   

4.
小儿外感咳喘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外感咳喘,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病,是小儿科的常见、多发病。咳喘虽非一病,然外感致咳与外感致喘医理相近,皆为外感之邪犯肺,肺气不能宣发肃降所致。正所谓“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然又必肺而为病。故治疗当以疏表宣肺,利气化痰为其共性原则,均应以“微苦微辛、轻以去实”为法。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笔者临证中将小儿外感咳喘分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壮火食气,邪陷厥阴、心阴虚衰5种类型,其治疗分为正治法和变证治法两类,每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辨治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范忠泽教授认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病因分为胎产因素及外感六淫、邪毒侵袭、饮食失节、情志所伤、接触有毒之品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凝气滞血瘀,聚而成瘤。临床难点是小儿五脏六腑形气皆不足,中医辨证为肺脾肾气虚,治则是调补肺脾肾,扶正为本不忘祛邪。临床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6.
曹颂昭主任医师年逾古稀,精于儿科诸病,善疗小儿咳嗽。笔者亲聆教诲,常受启迪,获益良多。兹择曹老口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一二,介绍如下。1 外感六淫疏风宣化肺为娇脏,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六淫外感,肺卫首当其冲。风邪贼表,玄府闭塞,肺气失宣,上逆为咳。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它邪致病,所以临证有风寒、风热之别。肺脏属金,譬如钟然,金实不鸣。曹老常谓:凡外感咳嗽初起,皆是肺气不宣使然,治疗具以疏风散邪、宣通肺气为首  相似文献   

7.
研究认为,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动力与中医学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关.脾胃升降失调引起的胃肠症状与胃肠动力异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脾胃虽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然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心神失调皆可引起脾胃气机的升降紊乱,表现出胃肠动力的相应变化.因此,在探讨胃肠动力异常时,既要从中医的观点分析脾胃升降失调,也应重视其他脏腑与胃肠动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孙华士 《光明中医》1998,13(4):9-10,17
小儿咳喘证治体会孙华士上海医科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0540)关键词:小儿咳喘/证治经验小儿咳嗽为临床所常见,因肺主皮毛,外邪入侵,先犯皮毛,故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咳嗽,咳嗽也是机体起自卫反抗作用的反映。当外邪入侵之后,肺为邪束,即所谓肺郁失宣,肺...  相似文献   

9.
咳喘病,一般初起多由外感引起。《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但致病之因不独外感,亦有内因为患者,如脾胃虚弱、肾不纳气、心肺气虚等均能引起喘咳,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语。咳喘病迁延日久,累月经年不愈,便成为老慢支之变,甚或伴发支扩咯血等证。中医对  相似文献   

10.
王联庆  张锐  王路平 《陕西中医》2007,28(6):767-768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脾胃本脏因于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饮食劳倦,皆可致本脏自病,无论虚实,结果都影响纳化功能,升降不调.治疗脾胃病有很多方法,现归纳为10种常用的治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邱健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基层中医特色重点脾胃病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37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精研医术,善用经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运用升降散论治外感热病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郁热”之病机贯穿于外感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可单纯因感受淫邪致郁,也可因内生之“郁热”外合六淫之邪而发病,遵循“火郁而发之”,崇尚升降散治以透发郁热、升清降浊,和气机,调卫气营血,和三焦,临床遵循“辨病+辨证”原则,以升降散为基础方随证治之,主要分为卫分热毒证、邪犯少阳证、肺热壅盛证、阳明热盛证、营血热盛证、湿热壅盛证六型随证加减,并注重因势利导,兼顾脾胃,调理饮食,顾护阴津,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13.
魏建中 《河南中医》2006,26(6):25-25
笔者在治咳过程中颇感咳者以寒为多,以寒为著,故在辨证咳嗽时,从寒入手,蠲其陈年冰伏,戳其病根,每每收到显效。咳嗽分外感内伤,六淫之邪外侵于肺,肺如钟,撞则鸣,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波及肺引起肺气上逆,失于清肃则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教科书上,外感分风寒、风热、暑湿  相似文献   

14.
宫晓燕认为孤立性肺结节中医可归为“肺积”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肺气阴两虚、脾气亏虚,实为热毒、气郁、痰凝、血瘀。临证外感六淫雾霾邪毒为致病的基础,强调扶正的同时解毒为要;认为气郁为致病的先导,调畅气机尤为重要,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同时脾胃健运为本病发展和预后的关键,应重视健脾胃,培土生金,散结祛瘀,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5.
“百病皆由痰作崇“。痰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常见的一种致病因素。痰证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者多,而从肝论治者少。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胃升降,与津液代谢有直接的关系。肝失调达,气机不畅,影响肺、脾、肾功能,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可结而成痰。临床上,因肝的功能失常引起的痰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思路方法学的角度论述便秘的治疗。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机,必须从五脏六腑相关、六淫之邪皆可导致便秘的整体观念出发,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探本求源,确定治疗大法。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升降失常,是便秘的病理基础。所以,立法、组方、用药必须注重调理气机升降,升降结合,降中有升。对通便药的选择运用,应开阔思路,力求针对病因,切合病情,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咳喘,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之紊乱,或外感六淫之邪。笔者认为,因血瘀者,亦是形成咳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证治准绳·蓄血》中说:“百病由污血者多。”当本病患者处于气滞、气虚、气逆、气陷状态时,临床虽不具有典型的血瘀证的宏观改变,但实际上血流已受影  相似文献   

18.
喘病是以呼吸困难,动则加重,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肺系疾病[1].喘病的成因很多,但概而言之,不外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为六淫病邪侵袭,多以风寒、风热为主,或从皮毛或从口鼻而入,致使肺失突降、气逆奔迫而喘;内伤则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年老体弱等,致使痰浊内生,痰湿阻滞或气机不畅,升降失序或脏器虚损、气无所主,从而导致喘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饮食调理对于喘病患者的护理极其重要.对于不同的患者,饮食调护既有共同的原则,又有特殊的要求,应遵循如下原则.  相似文献   

19.
外感肺病系由于六淫之邪气侵犯人体肌表,进而影响到肺的宣降功能,所致之病.包括了风寒束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等.外感肺病以表证和肺失宣降病变为主,因此对于外感肺病的治疗,应以解除表邪为基本原则,结合通调肺气,并随证配伍,其组方包括下述几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痰痰为中医病理及证候名词。中医除咳嗽哮喘之痰证外,还有其更广泛的涵义。从痰论治,对许多病症(包括一些疑难病症)有意想不到之效,故古人有“怪病皆因痰作祟”之说。治痰是中医有特色的的一种治疗思路与方法。诸种淡证,皆因外感风寒六淫之邪,或由内伤七情、饮食之患,致使气逆液浊,津液停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