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补液抗休克是大面积烧伤治疗的重要环节,休克期及时、正确的液体复苏对预防烧伤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休克期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因休克引起的代谢障碍和机体内环境紊乱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这极易导致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病死率很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传统公式计算量与实际补液量,总结青海高原地区9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复苏经验。方法收集9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1990~2000年55例,按照传统烧伤公式计算量补液;B组:2000~2008年41例,在传统烧伤公式计算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进行补液。通过观察两组休克期补液量及尿量,分析总结休克期补液疗效。结果第一个24h,B组患者液体总入量[(12590±1450)mL]明显多于A组[(9530±13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每小时尿量比较,A组[(53±15)mL]少于B组[(78±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个24h,B组患者液体总入量[(9895±993)mL]多于A组[(6880±91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小时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伤后第一个24h内的第三个8h和第二个24h内的第一个8h尿量明显减少,各时间段内两组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烧伤患者不论面积大小其不显性失水均增多,气管切开插管患者丢失量更大,抗休克治疗应增加液体的补充才能平稳度过休克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高渗晶胶复合液快速静脉补液对35%TBSA烧伤犬伤后早期休克的防治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Beagle犬12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制作Ⅲ度烧伤面积35%TBSA模型,随机分为常规补液组(A组)和高渗补液组(B组)。A组按照4ml/(kg.1%TBSA)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在前8h输入总量的一半,B组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按照8ml/kg快速补液后终止补液。分别于伤前、伤后1h、2h、4h、6h、8h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测定各组犬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血管外肺水量(EVLW)、血容量(PV)及血浆渗透压。结果烧伤后两组ITBI均呈逐步降低趋势,B组经高渗补液后,伤后1h其ITBI降低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伤后2h开始明显降低,4h后显著低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VLW显示伤后渗出增多,而B组经高渗补液,EVLW显示伤后2们h内血管外渗出较伤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渗出量显著低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A组PV明显降低,B组经高渗补液,PV在伤后1、2、4h降低缓慢,且PV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h后PV迅速减少,并显著低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A组血浆渗透压有所降低,B组经高渗补液,血浆渗透压在伤后1、2h较伤前增高,且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后4h后逐步降低,至伤后8hB组显著低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早期快速静脉补充高渗晶胶复合液,在4h内能够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并减少组织渗出,从而起到大大减少补液量、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并发症、提高复苏疗效的作用,适于危重烧伤早期院外现场急救。  相似文献   

4.
失血性休克的复苏理论与技术是急救医学、创伤外科学和危重病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闭环复苏技术以目标血压为复苏终点,通过优化输液“容量”和“速度”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在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文中介绍了当前几种主要的液体复苏闭环控制系统,包括基于PID控制器的线性控制系统,还有基于模糊逻辑、决策支持等智能控制器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同时结合现代复苏理论和医学应急救援的发展需求,讨论了闭环复苏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热带地区小儿烧伤休克复苏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热带地区应用乳酸钠林格氏液与血浆对婴幼儿烧伤休克进行个体化液体复苏的特点。方法 1985年以来,我科收治6160例各种原因小儿烧烫伤,其中2583例人院时需要液体复苏,年龄〈36个月,烧伤面积10%~85%的重度烧伤合并烧伤休克的患儿接受了复苏治疗,根据患儿体重分类和烧伤面积计算24h液体需要量,我院地处海南,热带潮湿的特点使应用烧伤治疗机(额外丢失量)需增加200~300ml水分,输液泵均匀控制输液速度并根据每小时尿量调整。结果 2583例烧伤休克患儿在伤后24h内全部复苏成功,未出现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实际输液量与按体重计算量无差异(P〉0.5)。结论 婴幼儿烧伤液体复苏应用乳酸钠林格氏液与血浆抗休克并按患儿不同体重段和烧伤面积估计输液总量是比较合理,有效和精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兔烧伤休克延期复苏的时间界限及复苏补液和用药的较好方法。方法①实验1:6组大白兔 ,每组6只 ,全麻后致伤40%Ⅲ度。分别以致伤后Ⅰ组1/2h,Ⅱ组1h ,Ⅲ组1 .5h ,Ⅳ组2h ,Ⅴ组2 .5h ,Ⅵ组3h开始复苏。②实验2:4组大白兔 ,每组7只。均以致伤2.5h开始输液。液体性质分别为A组 :生理盐水 ;B组 :生理盐水 全血 ;C组 :生理盐水 山莨菪碱 ;D组 :生理盐水 全血 山莨菪碱。观察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 ,用显微电视录像技术测定毛细血管口径 (VCD)、血流速度 (BFV)及血流量 (BFR)。结果①Ⅰ、Ⅱ、Ⅲ组动物之间各项观测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Ⅳ、Ⅴ、Ⅵ组之间各项观测指标也无明显差异 (P>0.05) ;但两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0.05)。②A组各项指标同实验① ;C组MAP、HR值与A组比差别无显著性。B、D两组在补液后5h已同正常值无差别 (P>0.05)。BFV、BRF指标中 ,C组有一过性短暂上升 ,B、D两组于6h后上升与A、C两组有显著差别 (P<0 .05)。结论兔烧伤休克大致与达到2h即为延期复苏。在抗休克治疗中 ,胶体的补充是必须的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此效果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症烧伤休克期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监测手段等相关因素,以预防其发生。方法收集13例重症烧伤患者自入院至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发现时所有临床资料,从治疗措施、液体入量及种类、碱性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情况,以及代谢性碱中毒发现后钾入量和盐酸精氨酸的应用情况等方面,比较二氧化碳结合力与血气分析的临床敏感性。结果13例患者休克期第1个24h平均液体总人量达到(3.3±0.80)ml·kg^-1·1%TBSA。其中乳酸钠林格氏液(5285±2003)ml,血浆为(3450±2498)ml。13例患者中,在伤后第一天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的6例患者,均于伤后短时间内应用5%碳酸氢钠125ml~570ml。13例患者休克期分别应用呋塞米、多巴胺、20%甘露醇、利尿,致第1个24h尿量平均达到(125±49)ml。经对血气分析中BE、HCO3^-与血CO2—CP同时相、同量标本数监测数据比较,前两者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而后者均在正常参考值内。13例患者经积极处理原发病,适当补钾,静脉输入盐酸精氨酸等临床治疗,所有患者的代谢性碱中毒全部得到纠正。结论重症烧伤休克期补液量应在有创和无创监测下平稳达到复苏指标,尿量以1ml·kg^-1·h^-1为度。患者入院后即行血气分析监测,或可预警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犬40%TBSAm度烫伤模型,进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实验研究,24只狗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伤后不补液,观察至动物死亡);延迟均匀复苏组(烧伤6h后开始复苏,将Eans公式第一个24h计算量[2(电解质与胶体各1mL)×烧伤面积(%)×体重(kg)十基础需要量(50mL/kg)]在伤后7-24h内均匀静脉输入第二个24h液体用量和种类[1(电解质与胶体各0.5mL)×烧伤面积(%)×体重(kg)十基础需要量(50mL/kg)],均匀输入);延迟快速复苏组(烧伤6h后开始复苏,液体用量和种类与延迟均匀补液组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伤后7-9h内即将第一个24h液体总量的一半快速静脉输入,其余在伤后9-24h均匀静脉输入;第二个24h液体用量和种类同延迟均匀复苏组).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xt、碱缺失(BD)和乳酸(LA)的变化.结果烧伤对照组伤后12-36h内全部死亡(12-24h死亡5只,24-36h死亡3只),其余两组休克期内(48h)全部存活.烧伤后氧供显著下降,氧摄取率大幅增加,复苏后氧供、氧耗增加,氧摄取率有所下降,尤以快速补液组明显.烧伤后BD、LA大幅升高,复苏后逐渐降低,尤以快速补液组明显,但伤后48h两组仍显著高于伤前.结论烧伤后氧供减少,氧耗也下降,复苏后氧供增加,氧耗也相应增加,且随补液快慢而变化,表明烧伤后动物的确存在"病理性氧消耗依赖”关系.伤后机体显著提高了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当代偿不能满足组织有氧代谢对氧的需求量时,无氧酵解增强及大量乳酸产生.对照组乳酸和碱缺失水平持续上升,复苏组尤其是快速复苏后显著下降,表明快速复苏能够迅速补充血容量不足,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显著改善组织的氧供,减少组织的无氧代谢,减轻脏器损害,而达到防治烧伤休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仿真系统反馈算法,对5例烧伤休克病人的循环浆容量,血浆蛋白浓度,血球压积和电介质的变化实行目标控制的计算机仿真在这基础上获得了该病人的抗休克的一个较优的补液方案。临床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使目前烧伤临床上使用的抗休克办公式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重症烧伤休克大鼠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手术组,手术烧伤休克组,单纯烧伤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表面L-选择素的表达量变化,同时比较观察两手术组动物微循环中和同静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数量变化,探讨L-选择素与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对照组相比,其它三组动物术前,烧伤前L-选择素在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均无明显差异,但术后3h,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可行的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提高休克期抢救成功率。方法成立重症监护病房(BICU),选择可靠实用的监测指标并制定其安全范围及预警界限。对2000年9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82例特重烧伤患者(研究组)实施多指标监测,指导休克期输液。与1997年1月至2000年8月收治的217例特重烧伤患者(对照组)对比,统计两组患者实际输液量,得出输液公式;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疗效,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多指标综合监测下,研究组较对照组各年龄段患者的输液量均增加(输液常数较补液公式中的输液常数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抢救成功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监测对休克救治具有重要意义,要选择可靠实用的指标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判断病情。既往的输液量偏低,可能存在隐匿性休克。  相似文献   

12.
重度烧伤休克大鼠L—选择素转录水平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和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烧伤1h组、烧伤3h组。用80℃热水烫伤腰部以下肢体30s造成深Ⅱ度烧伤,复制大鼠重度烧伤休克模型。采集3组动物外周血,分离提取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与长臂光敏生物素标记的L-选择素探针进行点杂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两烧伤组L-选择素转录均下调,烧伤3h组比烧伤1h组又有下降。结论:休克时L-选择素转录减少可以减轻游离的白细胞进一步附壁粘着,这可能是休克时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之一;L-选择素转录减少可能造成炎症或感染时白细胞游出的减少,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其在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01例重度烧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烧伤面积、预后结局等基本资料,记录患者休克期血清PCT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CT水平与烧伤指数、预后结局及其他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根据烧伤指数将纳入病例分组层化分析,比较不同烧伤程度中生存患者与病死患者PCT水平的差异性。对数据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PCT对死亡的预测效果。 结果相关性分析中,与PCT有相关性的临床参数为白细胞计数(r=0.350,P<0.01)、血糖(r=0.258,P<0.01)、肌酐(r=0.284,P<0.01)、尿素氮(r=0.216,P<0.01)、总胆红素(r=0.372,P<0.01)、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r=0.681,P<0.01)、白蛋白(r=-0.154,P=0.029)、脑钠肽(r=0.151,P=0.032)、氧合指数(r=0.173,P=0.014)、烧伤指数(r=0.693, P<0.01)。分组层化分析中,烧伤指数<60的患者仅有1例死亡,予以排除;54例烧伤指数≥60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PCT对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为0.637~0.927,P<0.01),2.394 ng/mL为血清PCT的最佳阈值,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79.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CT≤2.394 ng/mL与PCT>2.394 ng/mL的90 d生存率分别为90%和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23.95,P<0.01)。 结论PCT可作为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在大鼠重度烫伤休克早期中的作用,为临床重度烧伤抗休克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0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烧伤组(n=96).烧伤组又分为单纯烧伤组(n=32)、硫氢化钠(NaSH)干预组(n=32)、L-炔丙基甘氨酸(PPG)干预组(n=32).单纯烧伤组、NaSH干预组、PPG干预组均建立SD大鼠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模型,于伤后6、12、24、48 h通过大鼠颈动脉插管,用16道生理检测仪测量各时相点大鼠的心率,并通过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中各时相点H2S、组胺(HIS)、P物质(SP)的水平.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检查同烧伤组.数据行SNK-q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纯烧伤组、PPG组H2S浓度呈先下降后升高变化,12h将至最低,且PPG组12 h最低(34.17 ±4.51),各组24h开始回升,但48 h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PPG组最低(=3.458,P<0.05).烧伤各组心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规律,均在6h时相点最低,与单纯烧伤组相比,NaHS组大鼠心率变化幅度各时相均小于单纯烧伤组,PPG组心率变化幅度各时相均大于单纯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各组HIS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峰值均见于烧伤后12 h且PPG组12 h最高(34.27 ±7.4),48 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各组SP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PPG组12 h最高(204.43 ±24.41),48 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组各相同时相点HIS、SP比较:PPG干预组>单纯烧伤组>NaHS干预组.结论 H2S在重度烧伤大鼠早期,对血清中的HIS、SP的含量均有影响,H2S参与了烧伤休克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并有望成为抗休克治疗的新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复习目前国内外关于严重烧伤诱导过度炎症反应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讨其相关治疗措施,并进行分析总结。严重烧伤诱导过度炎症反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液体复苏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细胞治疗以及低温治疗、高压氧治疗、血液净化治疗、营养支持等其他治疗措施,这些治疗措施均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挥抗炎作用。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合理地运用上述治疗措施,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液体复苏联合氢气吸入对脓毒性休克大鼠肺脏凋亡蛋白和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A组)、休克对照组(B组)、液体复苏组(C组)和液体复苏联合氢气吸入组(D组),每组15只大鼠。 所有大鼠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机模式及参数相同。LPS静脉注射建立脓毒性休克模型,A、B和C组吸入气体为空气,D组吸入气体为2%氢空混合气。C和D组给予相同的液体复苏方案。2 h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介质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Fas及Bcl-2的表达。结果:D组与C组比较,BALF中促炎介质水平明显降低(P<0.05),Fas表达明显减弱(P<0.05),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联合氢气吸入的液体复苏方案与单纯液体复苏比较,可通过降低炎症介质水平及减少肺脏细胞凋亡而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及动静脉血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筛选相对理想的复苏液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液,对照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液,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分别于开始复苏前、复苏30 min和复苏1 h后采集外周静脉、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6、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以及复苏前和复苏1 h后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动静脉血气的变化,观察两种液体的复苏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复苏前的一般情况及IL-4、IL-6、IFN-γ、TNF-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苏30 min及1 h后,两组休克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升高,除复苏后30 min至复苏后1 h之间IL-4和IFN-γ的升高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对升高幅度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复苏后观察组患者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患者IL-4和IFN-γ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苏后,血乳酸值在观察组降低、对照组轻度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改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相比乳酸钠林格液,醋酸钠林格液复苏失血性休克患者,能更好地抑制外周血中的TNF-α及IL-6的表达,并能够降低血乳酸值,可以减轻体内炎症并纠正酸中毒,是有利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18.
ICAM-1单抗对烧伤休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运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单克隆抗体减少白细胞粘附和防治烧伤休克的效应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烧伤休克模型,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和电视测微仪测量微静脉血液流速、口径、流量,镜下观察细静脉白细胞粘附数,并记录动物存活时间。结果:单抗能减缓烧伤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和微静脉血流速度的下降趋势,明显减少微静脉中白细胞附壁粘着数,使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但仍不足24h。结论:运用ICAM-1单抗能阻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减少白细胞嵌塞微静脉,达到改善烧伤休克微循环和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但重症休克需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