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对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以弗氏完全佐剂注入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制作关节炎模型,针刺组大鼠给予足三里、阳陵泉和昆仑穴3处针刺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醋酸扭体法、热板致痛法观察针灸镇痛作用;取大鼠脾脏、胸腺计算免疫器官系数;采血后采用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羟胺法测定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 ELISA检测大鼠足炎症组织IL-1、TNF-α含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缓解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针刺组大鼠抗醋酸扭体反应及热痛域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 0. 05);胸腺系数较模型组升高而脾系数较模型组显著恢复(P 0. 05);针刺组大鼠血清NO、MDA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而体内SOD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 05); ELISA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肌肉组织IL-1、TNF-α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 05)。结论:针刺抑制关节炎大鼠炎性因子表达、促进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桑寄生总黄酮对大鼠佐剂关节炎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桑寄生总黄酮(TFHT)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药理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测量1次/7 d足趾肿胀度及进行1次关节评分。第22天给药后将大鼠处死,取左后足踝关节(除正常给药组大鼠外)做病理切片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0、IL-6的含量。结果:TFHT高、中剂量组能够明显改善佐剂性关节炎组大鼠足趾肿胀程度及大鼠全身症状;降低免疫器官系数;降低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升高IL-10的含量;病理切片显示踝关节软骨破坏明显减轻,渗出物及血管翳生成减少或无;提示桑寄生总黄酮具有显著的祛风湿和逆转骨关节破坏的作用。结论:桑寄生总黄酮具有明显的祛风湿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升高IL-10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针灸治疗R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将正常组以外的4组大鼠足跖底部注射0.1ml完全弗氏佐剂造模,阳性药组按照 0.1 mg/100 g 的剂量进行甲氨蝶呤灌胃,1 次/3d(每周2次);针刺组针刺肾俞、足三里,每穴20分钟;艾灸组艾条温和悬灸针刺相同穴位,每穴20分钟;每组治疗21d;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分别在造模成功后、治疗结束后测量AI指数和足爪容积的指标,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中LC3-II、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 造模后大鼠关节均明显肿胀,治疗后的大鼠关节肿胀度均有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C3-II蛋白表达上升(P<0.05)、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阳性药组和针刺组Beclin1蛋白表达上升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LC3-II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Beclin1蛋白表达上升(P<0.05),艾灸组LC3-II蛋白表达下降(P<0.05)、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针刺、艾灸均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噬相关蛋白LC3-II、Beclin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麻花秦艽醇提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方法:取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麻花秦艽醇提物组(10、5、2.5g/kg)和雷公藤多甙(10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左后足皮内注射Freunds完全佐剂致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灌胃给药21天,观察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性病变和继发性足肿胀的影响。结果:麻花秦艽醇提物(10、5、2.5g/kg)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鼠体重增长缓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不影响胸腺和脾脏指数。结论:麻花秦艽醇提物有改善佐剂性关节炎病理模型的作用,为其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雷公藤甲素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雷公藤甲素治疗与针刺加雷公藤甲素治疗后,药动学的变化。结果 单纯雷公藤甲素组大鼠体内药物代谢无差别,针刺组峰血药浓度升高,达峰时间提前与单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血药浓度下降较慢,尤以药后1h针刺较为明显。结论 由于针刺作用,雷公藤甲素在体内吸收和代谢可能发生了变化,提示临床针药并用时,必须考虑针刺对某些药物的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类风湿因子侵犯关节和周围组织为主的结缔组织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晚期可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笔者自2007年~2010年收治类风湿关节炎80例,随机分为2组,对2组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5(G-Rg5)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大鼠模型的关节软骨细胞、糖胺聚糖(GAG)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离断前交叉韧带造模24只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组(NS组)及关节腔注射不同浓度人参皂苷的3μg和10μg G-Rg5组,每周注射2次,重复6周。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番茄O-固绿染色,评估改良的Mankin评分(MMS)、软骨细胞计数、软骨厚度及软骨基质糖胺聚糖含量。结果:组织形态学染色可见NS组软骨表面粗糙甚至局部缺损,基质染色不均,软骨细胞簇集,软骨层次不清晰,潮线消失,呈明显骨性关节炎样改变。相比NS组,10μg G-Rg5组软骨表面相对平整,基质染色均匀,潮线存在,软骨细胞数、软骨厚度和糖胺聚糖含量明显升高,MMS明显降低(P<0.05),甚至MMS和糖胺聚糖含量接近NC组(P>0.05)。而3μg G-Rg5组软骨表面不平整,基质染色不均,呈轻度骨性关节炎样特点,全层软骨细胞数和软骨厚度、糖胺聚糖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G-Rg5对膝骨性关节炎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陈元膏摩对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c,KOA)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为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凡士林手法组、陈元膏摩组,用管型石膏将模型组、凡士林手法组、陈元膏摩组三组大鼠的左下肢膝关节固定8周,形成KOA中期改变的动物模型。空白组、模型组两组不做干预,凡士林手法组施以凡士林膏结合手法治疗,陈元膏摩组施以陈元膏结合摩法治疗,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量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含量水平;HE染色法观察四组大鼠关节软骨基质的病理变化程度并进行Mankin评分。结果凡士林手法组、陈元膏摩组两组的Mankin评分及血清TNF-α浓度均低于模型组,且陈元膏摩组与凡士林手法组相比TNF-α浓度较低(P〈0.05);凡士林手法组、陈元膏摩组两组的血清TGF-β浓度均高于模型组,且陈元膏摩组与凡士林手法组相比TGF-β浓度较高(P〈0.05)。结论陈元膏摩可以减轻KOA关节软骨基质的破坏及关节病损,早期应用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TNF-α的破坏作用,促进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软骨组织中氧化应激的相关因子和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和温针灸组,每组12只.采用膝关节注射碘乙酸钠制备KOA大鼠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和温针灸组于造模后3 d分别针刺、艾灸、针刺+艾灸"足三里",1...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刺可通过提高抗炎细胞因子含量、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含量,调整Th 1/Th 2平衡,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针刺双向调节的作用特点。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新度不够;研究水平不高,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研究缺乏中医整体观等。因此,结合目前细胞因子与RA、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目前高通量的细胞因子检测手段,将针刺治疗后机体多靶点部位(关节局部、外周血液、中枢)的细胞因子相结合,整体、动态、网络地研究针刺对RA细胞因子的影响,有望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滑膜组织p53、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AA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药物组,每组20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结合完全弗氏佐剂建立AA大鼠模型.艾灸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陈元膏摩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软骨Ⅰ、Ⅱ型胶原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对软骨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将5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陈元膏试验组(C组)和手法对照组(D组),采用石膏固定法建立膝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固定8周后,A、B组不作干预,分别对C、D组大鼠给予陈元膏结合手法和凡士林结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持续8周后,HE染色观察各组关节软骨的病理改变并进行Mankin评分,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关节软骨中Ⅰ、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C、D组Ⅱ型胶原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而Mankin评分和Ⅰ型胶原则均低于B组(P<0.05)。结论陈元膏摩可增加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的表达,同时减少软骨下骨Ⅰ型胶原的表达,维持正常的软骨胶原表型,而起到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穿山龙总皂甙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穿山龙总皂甙治疗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的大体形态及镜下关节病理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将AA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药物组,连续灌胃给药8天,观察AA大鼠大体表现,计算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镜下观察胸腺、脾和关节病理变化。结果:不同剂量(20mg/kg.d-1、40mg/kg.d-1、80mg/kg.d-1)的穿山龙总皂甙均能明显改善AA大鼠的关节炎症状,其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病理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关节软骨破坏有所减轻。结论:穿山龙总皂甙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麝香乌龙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性激素水平调节的影响,探讨麝香乌龙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与调节性激素水平有关。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麝香乌龙丸灌胃1w后,测定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及孕酮(P)的水平。结果:麝香乌龙丸能上调雄性大鼠血清T、E2水平以及雌性大鼠E2、P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乌龙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理与调节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方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MCAO)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5组各18只,每组均分为1、3、7 d 3个亚组各6只。正常组不予特殊处理;假手术组只切开皮肤,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不插入线栓;脑梗死组采用改良Zea Longa方法制备MCAO模型;缺血预处理组于造模前24 h于颈外动脉插入自制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后,间断缺血30 min;针刺预处理组于造模前针刺大鼠双侧风池穴,连续7 d。各组分别于处死前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ELISA法分析脑组织TNF-α、IL-1β。结果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和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 d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组差别不大(P0.05),而两组在3、7 d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或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针刺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别不大(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1 d时TUNEL阳性细胞数均较多,3 d时开始下降。而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3 d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少于梗死组。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 d时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与脑梗死组差别不大(P0.05),而在两组3、7 d时,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均低于脑梗死组(P0.01或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针刺预处理组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1、3、7 d时差别不大(均P0.05)。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的TNF-α、IL-1βm RNA水平和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和含量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或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和含量则差别不大(均P0.05)。结论脑梗死后,梗死灶边缘神经细胞凋亡,TNF-αm RNA、IL-1βm RNA表达上升,炎性因子TNF-α、IL-1β增多。针刺风池穴预处理,可以抑制神经细胞调亡,减少炎性因子TNF-αm RNA、IL-1βm RNA表达,降低TNF-α、IL-1β含量,减轻脑梗死炎性反应,改善脑梗死大鼠模型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铺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本病的机理。方法:将40只Wista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和铺灸组各10只。对铺灸组、药物组分别予以相应处理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水平。结果:铺灸组较药物组能明显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微循环(管袢形态、管袢流态、总积分均P〈0.05)和血液流变学水平(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3项指标P值均小于0.05,血沉护〈0.01)。结论:铺灸能够显著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铺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散寒除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仙龙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在灌服仙龙颗粒28 d后,测定测量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仙龙颗粒大、中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AA大鼠血清MMP-3含量(P<0.01)。结论:仙龙颗粒大、中剂量对大鼠AA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降低血清MMP-3含量可能是该药治疗RA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调肝脾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调肝脾方药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调肝脾组、芬必得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检测各组对AA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调肝脾方药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的浓、黏、凝、聚状态。结论:调肝脾方药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龙胆苦苷(GPS)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对于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GPS低、中、高剂量组、甲氨蝶呤(MTX)组。除正常组,其余大鼠建立AA模型,在大鼠右后趾足垫内皮内注射0. 1 m L完全弗氏佐剂(CFA)。造模成功后,各组连续给药7 d,1次/d,GPS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给药剂量为30,60,120 mg·kg~(-1),MTX组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为0. 2 mg·kg~(-1),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开始给药后每天使用数字游标卡尺及足趾容积测量仪记录各组大鼠的足厚度、足体积,第7天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以及苏木素-伊红染色的方法对大鼠的踝关节进行X射线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结束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鼠足体积及足厚度,血清IL-6,TNF-α水平和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体积及足厚度结果显著下降(P 0. 01);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下降(P 0. 01);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明显下降(P 0. 05,P 0. 01)。此外,X射线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GPS对于AA大鼠的踝关节也有保护作用。结论:龙胆苦苷通过抑制血清IL-6,TNF-α水平及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发挥对AA大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挂金灯活性部位对佐剂诱导性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趾注射完全费氏佐剂复制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观察挂金灯活性部位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影响。结果:挂金灯活性部位高、中、低浓度组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相对都较轻,以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明显;挂金灯活性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以减轻费氏完全佐剂引发的大鼠足趾肿胀,其中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挂金灯活性部位对AA大鼠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能减轻或减缓炎性反应,具有减轻关节肿胀、不良反应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