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1973-1981
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严重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是后期AMR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应对这一重要临床瓶颈, 提高我国肾移植长期存活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 结合我国肾移植临床实际撰写了初稿, 广泛征求国内本领域专家修改意见后统稿完成本共识。共识围绕降低dnDSA的产生风险以预防后期AMR、定期检测dnDSA并通过病理诊断及时发现后期AMR, 以及后期AMR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 并给出了相关专家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2041-2044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临床诊疗的关键。免疫抑制治疗强度不足以控制由同种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发的免疫反应是受者产生DSA的原因。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定期检测HLA抗体, 分析阳性HLA抗体是否具有供者特异性, 综合DSA的特性和病理活检诊断及时明确其临床意义, 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对DSA应重在预防、定期检测、积极适度治疗, 防止AMR疾病过程中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因果发展, 以期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伴有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产生的体液免疫或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已成为器官移植后长期生存的重要障碍,1/3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功能丧失与之密切相关。由于肺区别于其他实体器官,致使约50%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的患者都会发生慢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为慢性移植肺功能障碍(chronic lung allograft dysfunction, CLAD)。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具有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限制性CLAD(restrictive CLAD, rCLAD)或称限制性移植物综合征(restrictive allograft syndrome, RAS)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BOS),其中rCLAD/RAS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BOS患者。最新的小鼠模型研究证实,B细胞及其分泌的供者特异性抗体(即同种抗体)在肺移植后RAS的同种移植物纤维化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了预防和更好地治疗肺移植患者的同种异体排斥反应,需要深入探究启动和维持B细胞介导的抗供者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4.
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细胞性排斥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而体液性排斥反应即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造成移植失败甚至受体死亡的重要因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界对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认识还很有限.本文就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检测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更新及应用,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正逐渐成为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主要类型,其发生与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存在密切的关系。DSA不但能介导急性AMR,也能介导慢性排斥反应,此外,即使术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也不能排除AMR的发生。所以对于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应特别关注其是否由DSA引起。本文就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概念、DSA介导的AMR发生的机制、DSA介导的AMR诊断、DSA介导的AMR治疗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后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失功移植肾组织中C4d的表达,探讨抗体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排斥反应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7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移植物损伤的移植肾组织行免疫组化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C4d的沉积,分析C4d沉积与移植相关因素和移植肾预后的关系.结果 27例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5.6%.C4d沉积阳性组病理改变以肾小球基底膜分层和动脉内膜增厚为主,C4d沉积阴性组以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为主;C4d沉积阳性组患者术前预致敏(PRA> 10%)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高于C4d阴性组移植肾功能出现明显异常的时间早于C4d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体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排斥反应在移植物慢性失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标志物C4d对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上预存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患者术后易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术后发生并发症和移植失败的风险相对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DSA阳性肾移植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前预处理在DSA阳性肾移植中的作用与安全性,为临床DSA阳性肾移植提供单中心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的15例DSA阳性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organ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肾移植受者,其中3例在术前未作脱敏治疗(DCD未处理组,n=3),5例受者在术前使用利妥昔单抗作脱敏治疗(DCD预处理组,n=5);其余7例为亲属活体供者(living related donors,LRD)肾移植受者,术前接受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脱敏治疗(LRD预处理组,n=7)。收集受者肾功能,DSA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3年及5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等,并比较3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5例受者术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的术前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与其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及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肾移植受者88例。术前采用Luminex流式法对肾移植受者进行DSA检测,并将受者分为DSA阳性组(n=20)与DSA阴性组(n=68)。随访时间为2年。术后参照Banff 2005标准对移植肾病理形态进行评估分级,并观察移植肾的情况。结果: DSA阳性组与阴性组AMR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5%,移植物丢失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AMR受者最高DSA的荧光指数中值(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非AMR受者差异明显(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肾移植术后受者发展为AMR的最高MFI阈值为7909.5。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回复的发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前检测DSA水平,可以预测AMR的发生风险和移植肾功能状态。最高DSA值的MFI截点(7909.5)能够预测AMR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我国致敏肾移植等待者逐年增加,如何平衡这些患者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移植效果是移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专家共识作为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系列共识的第二篇,围绕此问题,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产生和病理机制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为致敏肾移植等待者获得公平器官分配机会的改进建议,以及包括脱敏治疗在内的安全实施肾移植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抗MICA抗体的致敏因素及其对肾移植的影响。方法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98例尿毒症患者血清
中10种抗MICA抗体及其抗体特异性,根据抗MICA抗体分为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分析MICA致敏
原因;对其中已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比较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两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
率,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等资料。结果98例尿毒症患者中,16例检测到抗MICA抗体,阳性率为16.3%,抗MICA抗体(+)
组和抗MICA抗体(-)组输血、妊娠、移植、PRA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38例肾移植受者,6例发生AR,经甲基强
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逆转。其中抗MICA抗体(+)组10例,4例发生AR;抗MICA抗体(-)组28例,2例发生AR。两组间
AR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40% vs 7%,P=0.031)。抗MICA抗体(+)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14.6±4.7 d)高于抗MICA抗体
(-)组(8.2±4.5 d)(P=0.001)。结论输血、妊娠、移植等因素可以引起抗MICA抗体产生。对于抗MICA抗体(+)患者,需要
严格的配型和更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抗人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对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和成瘤的影响.方法 经抗人IgM抗体处理后,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观察HNE-1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构建裸鼠动物模型,腹腔注射抗人IgM抗体,观察移植瘤的生长,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移植瘤中IgM和糖蛋白96(gp96)的蛋白表达.结果 抗人IgM抗体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NE-1细胞的增殖(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抗人IgM抗体可促进HNE-1细胞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TUNEL检测提示抗人IgM抗体可促进HNE-1细胞凋亡(P<0.01);移植瘤实验显示抗人IgM抗体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P<0.05);移植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裸鼠腹腔注射抗人IgM抗体后,移植瘤内IgM和gp96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人IgM抗体可有效抑制HNE-1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并且能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gM和gp96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移植液氮保存同种异体带瓣大动脉(CVH)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Ⅱ类IgG抗体的免疫表达规律。方法:选择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施行液氮保存的CVH移植术的20例复杂先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1年不同时间点,以莱姆德抗原板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内的抗HLA-Ⅰ类、Ⅱ类IgG抗体,并与同期施行其他复杂先心病矫正术的2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前抗体为阴性,CVH移植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时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8±6.64)%、(62.14±11.95)%和(66.79±13.42)%,Ⅱ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92±15.74)%、(41.67±18.73)%、(52.92±20.01)%,且1年内两类抗体的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患者则全为阴性;两类抗体表达阳性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液氮保存的CVH移植后可诱导受体产生抗HLA-Ⅰ类、Ⅱ类IgG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患者年龄越小这种反应越强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子筛治疗对移植肾失功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含量及再次肾移植排异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就诊的初次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合并PRA阳性的移植肾失功患者10例进行5次分子筛治疗,检测PRA、配型的变化,再次肾移植的排异反应。结果与分子筛治疗前[(40.8±6.2)%]比较,PRA水平[(18.8±3.4)%]显著下降(P<0.05)。PRA抗体阳性特异性位点和阳性频率均明显减少。Ⅰ、Ⅱ类抗原配型错配率也显著降低,10例患者接受肾移植均未发生超急性排异反应。结论分子筛治疗可有效减少再次肾移植患者PRA水平和移植肾超急性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活体肾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与抗HLA抗体及其特异性的关系。方法87例活体肾移植患者,分别于肾移植术前1天及术后6个月行流式细胞法群体反应抗体检测(Flow PRA screening test)。同时应用独立抗原免疫磁珠分析法(LAB Single antigen analysis)检测抗HLA抗体的特异性。全部患者于术中、术后两周、术后6个月和1年4个时间段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病理诊断及抗HLA抗体检测结果,在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预后、相关抗体种类及特异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群体反应抗体(PRA)术前1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时28例(32.2%,28/87)为阳性。其中,15例(53.6%,15/28)为非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13例(46.4%,13/28)存在供体特异性抗体。病理结果提示,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中11例(84.6%,11/13)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了严重的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术后1年时仍然有5例持续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肾3年内完全丧失功能,恢复到规律透析状态。非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术后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抗HL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6.6%和75.0%。结论活体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的出现与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明显相关,特别是术后出现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的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肾移植术后严密监测抗HLA抗体的出现对于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改善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重症肌无力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主要对其发病机制中的抗体(前膜抗体、抗肌联蛋白抗体、RyR抗体)、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及神经电生理改变和治疗中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 其准确判定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原微珠法(SAB)判别DSA时容易出现漏检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低估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人群常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进行比对, 计算了常用的两种SAB试剂的漏检概率, 探讨了体外实验体系中抗体交叉反应对DSA的MFI值的影响。笔者提出应重视上述两个问题的临床意义, 尝试用功能性表位(eplet)分析的方法予以校正并列举了临床实例, 最后分析了这种校正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张敏  赵明  李留洋  郭颖  陈剑荣  钱俊 《广东医学》2008,29(9):1481-1482
目的探讨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C4d在移植肾组织沉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沉积情况,研究C4d沉积与慢性排斥病理形态表现及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关系。结果36例CAN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3%,C4d沉积与肾小球基底膜增生分层、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和肾小管管周单核细胞浸润显著相关(P<0.05),C4d阳性与C4d阴性患者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差异无显著性;C4d沉积与术后PRA显著相关(P<0.05)。结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损伤过程;C4d是慢性体液排斥反应的特征性病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郭夕源  杨江华 《海南医学》2013,24(1):107-110
治疗性抗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受限于诱导产生人抗鼠抗体、亲和力低和半衰期短等,随着转基因小鼠和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成熟,人源性治疗性抗体飞速发展,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体内定位诊断、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治疗性抗体在肿瘤及免疫、移植等疾病中的治疗应用及人源性治疗性抗体的制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移植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和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46例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移植肾组织中MMP-2和TIMP-1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肾功能关系及与ABMR的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IF/TA)的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15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MMP-2和TIMP-1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加(P<0.05),MMP-2的表达随IF/TA病理分级增加呈递减趋势(各组间比较P<0.05),TIMP-1的表达随IF/TA病理分级增加呈递增趋势(各组间比较P<0.05);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患者肾功能血肌酐逐渐上升(P<0.05);TIMP-1的表达与血肌酐正相关(r=0.718,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MP-2和TIMP-1异常表达促进着移植肾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是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的主要成分,是存在循环系统中的自身抗体。它通过免疫介导在体内产生促凝血作用,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包括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横贯性脊髓病、无菌性心内膜炎、习惯性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