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myogenic potentials,VEMPs)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短声刺激记录34例MS患者(核磁共振成像脑干和(或)小脑是否出现病灶,分为两组,显示受损者组19例,标记为MRI阳性组;未显示受损者组15例,标记为MRI阴性组)和34例健康对照组的VEMPs的潜伏期,34例MS患者均做核磁共振成像。结果 34例MS患者中17例出现异常VEMP。其中,11例的一侧耳P13潜伏期延长,3例两侧P13潜伏期均延长。3例单侧未引出VEMP。MS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p13潜伏期显著延长(右侧P〈0.05,左侧P〈0.05),N23潜伏期未见明显延长。MRI检出的阳性率及VEMPs的阳性率,二者无相关性。结论 VEMPs可作为判定MS前庭脊髓通路脱髓鞘病变的辅助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2.
安林林  杨晓  王修敏 《安徽医学》2023,44(8):947-951
目的 评估膈肌超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膈肌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招募年龄相匹配的50例肺功能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入院48小时内的基本资料和膈肌超声评估参数。膈肌超声评估参数包括安静和深呼吸时的膈肌移动度、深吸气末和呼气末膈肌厚度和增厚分数,分析比较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膈肌功能变化。结果 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8%。患者在深呼吸时,偏瘫侧膈肌移动度[(33.14±4.35) mm]和膈肌增厚分数[(33.28±26.4)%]较非偏瘫侧[(37.49±6.01) mm、37.44±15.23)%]以及健康受试者[(51.72±7.48) mm、(39.74±18.47)%]降低(P<0.05);对比患者非偏瘫侧膈肌功能,右侧偏瘫者[(33.98±4.27) mm、(36.97±13.29%)]弱于左侧偏瘫者[(41.58±6.07) mm、(39.04±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均呈不同程度减弱,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ial lesion,CAL)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儿科住院的KD患儿105例,根据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分为CAL组(20例)与无CAL组(85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血浆TGF-β、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VEGFR1)水平,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TGF-β、VEGF单独和联合检测在KD并发CAL预测上的差异。结果 KD患儿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 KD)的临床特点,比较KD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收集KD患者9例、ALS患者13例及正常对照26例,分析KD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3组受试者的运
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及常规肌电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D组早中期舌肌萎缩、面肌束颤发生率分别为100%、88.9%;
(2)KD组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未引出率56.3%,其波幅(7.9.±3.4)μV显著低于
ALS组(20.0±5.2)μV及正常对照组(26.1±16.8)μV(P<0.05)。结论对于临床表现类似运动神经元病的男性患者,若早中期出
现舌肌萎缩、面肌束颤,电生理检查有助于KD与ALS的鉴别诊断,腓肠神经SNAP波幅显著降低提示患者需行KD基因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crRNA-21(miR-21)在川崎病(K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33例KD患者以及1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以 cel-miR-39为外参基因,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血清miR-21的表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作为KD疾病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miR-21在KD急性期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血清(P<0.05),恢复期则降低至正常水平。ROC曲线显示,以miR-21诊断K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95%CI:0.531~0.941),当临界值(诊断阈值)取1.09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6和0.714。血清miR-21表达与KD临床特征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小板水平血清中miR-21表达更高。结论:KD患者血清miR-21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KD诊断的潜在血清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快速肌张力检测仪在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肌张力测定时的质控标准。方法将60例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以西药美多巴为基础治疗,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颗粒,对照组服用安慰剂。2组均观察3个月。排除受试者肌肉状态、脂肪厚度等方面的影响,在肌肉测试对象的选择、快速肌张力检测仪的校准、预设程序的力量、操作者质控、受试者配合和重复性等方面制定操作标准。采用快速肌张力检测仪测量每例患者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肌肉弹性变化,用压力—位移曲线下面积来描述肌肉弹性硬度和肌肉顺应性变化。结果 (1)肱二头肌肌张力比较:左侧静息状态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最大自主收缩状态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静息状态和最大自主收缩状态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股四头肌肌张力比较:左侧静息状态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最大自主收缩状态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静息状态和最大自主收缩状态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快速肌张力检测仪操作过程进行标准化,可以较为精确地测量PD患者肌肉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前伸头位对休息位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以30名健康正常牙合 青年女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应用Bio 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测量正常牙合 人群分别在自然头位和最大前伸头位情况下,休息位时颞肌前束(TA)、咬肌(MM)、胸锁乳突肌(SCM)以及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幅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大前伸头位休息位时TA、MM、SCM、DA的肌电幅值与自然头位时相比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休息位时各咀嚼肌对最大前伸头位有着明显的反应,最大前伸头位时各咀嚼肌肌肌电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慢性紧张型头痛(CTTH)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枕下肌刺激点(TrPs)和头前倾姿势(FHP),并评价TrPs和FHP与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背景:紧张型头痛(TTH)是一种原发性头痛,颈部和颅骨周围肌肉组织的肌筋膜TrPs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设计:一项盲法、对照的先导性研究。方法:共纳入20例CTTH患者和20例无头痛的相匹配的对照者。通过触诊引出牵涉性痛和肌肉收缩时牵涉痛加重确定TrPs。每例受试者分别于坐位和站位拍摄侧位片,通过测量颅椎角来评价FHP,对2个位置的测量均由盲法评估者完成。通过持续4周的头痛日记来评价患者头痛的程度、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结果:65%(13/20)的CTYH患者存在活性TrPs,35%(7/20)的患者枕下肌有潜在TrPs,6例(30%)对照者也存在潜在TrPs。比较2组间枕下肌TrPs的存在情况,活性TrPs的差异显著(P〈0.001),而潜在TrPs差异不显著(P〉0.5)。存在活性TrPs的CTYH患者较存在潜在TrPs受试者的头痛程度更重并且更频繁(P〈0.05)。CTYH患者坐位和站位的FHP角度均较对照者大(P〈0.01),在CTYH组中,颅椎角和头痛频率间呈负相关(坐位,rs=-0.6,P〈0.01;站位,rs=-0.5,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按是否确诊将92例疑似KD患儿分为KD组(n=48)和非KD组(n=37),比较两组患儿NT-proBNP和RDW等血细胞学及生化指标。采用Logsitic回归模型分析K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趾长伸肌运动神经元(EDL—Mn)和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SOL-Mn)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脊髓的分布特征,探讨骨骼肌两型肌纤维的运α动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两型肌纤维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5只健康6-8周龄Wistar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的肌纤维类型的构成特点;应用神经束路逆行示踪法追踪20只健康6~8周龄Wistar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的运动神经元。结果趾长伸肌Ⅱ型纤维占83%~92%,比目鱼肌Ⅰ型纤维占87%-97%。支配趾长伸肌的神经元较大,以大多角形为主,主要分布在脊髓L4、L5节段的前角前群(核)外侧。支配比目鱼肌的神经元以圆形为主,主要分布在脊髓L4、L5和L6节段的前角前群(核)内侧。结论支配趾长伸肌的运动神经元与支配比目鱼肌的运动神经元在数量和分布定位上存在差异,虽不能充分说明支配Ⅰ型纤维和Ⅱ型纤维的运动神经元一定存在同样差异。但其面积方面的差异说明了支配Ⅱ型(快肌)纤维的神经元大于支配Ⅰ型(慢肌)纤维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正常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方法总数30人的健康正常受试者纳入研究,按照表格法随机分为生物反馈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生物反馈组20人,对照组10人。该试验采用肌电生物反馈作为反馈方法,记录两组试验前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每次生物反馈试验后间隔3天,作为一个生物反馈阶段,总共进行7个阶段。结果生物反馈组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在试验前、后高于对照组(P <0.05),而其脉动指数则低于对照组(P <0.05)。生物反馈组在试验前、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随着生物反馈次数的增加而增快(P <0.05),而脉动指数则随之而降低(P <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够增加正常人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降低其脉动指数,且随着生物反馈次数的增加而呈现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P选择素(CD62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评价其在KD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以36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17例非KD发热儿童为非KD发热组,17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同时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评定标准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6例)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组(30例)。KD患儿在应用阿斯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后的CD62P水平均较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P〈0.05和〈0.01),VEGF水平显著高于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VEGF和CD62P在冠状动脉扩张组与未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治疗前VEGF和CD62P成正相关(r=0.49,P〈0.01)。结论 CD62P和VEGF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KD患儿中CD62P和VEGF成正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KD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聚类方法探讨基于临床表现和肌炎特异性抗体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疾病分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期间就诊于南方医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IIM患者,收集血清肌酸激酶(CK)、间质性肺炎(ILD)、合并肿瘤、肌炎特异性抗体等临床资料,通过二阶聚类法进行疾病分类,并分析不同聚类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71例II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多发性肌炎(PM)30例(42.3%),经典皮肌炎(DM)20例(28.2%),无肌病皮肌炎(CADM)16例(22.5%),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5例(7.0%);二阶聚类将IIM分为3类;第1类患者典型临床特征为皮疹、抗MDA5抗体阳性和低蛋白血症(P< 0.05),CK正常或略高,主要对应CADM[占15例(51.7%)];第2类患者CK值及抗SRP抗体阳性率显著较高(P<0.001),对应IMNM[占4例(57.1%)];第3类主要为PM患者,以抗合成酶抗体阳性为主要特点(P=0.022),与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密切相关[占17例(48.6%)]。结论 本研究基于临床和血清学特征(特别是肌炎特异性抗体)的聚类分析表明IIM可分为3个亚组,其中ASS是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IIM疾病亚群,研究提供了新的IIM分类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沈韬  张海涛  顾旭华  金律 《安徽医学》2023,44(10):1235-1239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SNHG5、微小RNA (miR)-132的差异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确诊的62例KD患儿作为KD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两组受试者外周血LncRNA LINC00999、miR-6780、LncRNA PSORS1C3、miR-216a、LncRNA SNHG5、miR-132、miR-92的表达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KD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CAL)情况并分为CAL组和无CAL (NCAL)组;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LncRNA SNHG5与miR-132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ncRNA SNHG5及miR-132对KD及KD合并CAL的诊断价值。结果 KD组外周血中LncRNA SNHG5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miR-132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LINC00999、miR-6780、LncRNA PSORS1C3、miR-216a、miR-92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外周血中LncRNA SNHG5与miR-132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27,P<0.001);KD组中CAL组患儿外周血中LncRNA SNHG5的表达水平高于NCAL组,miR-132的表达水平低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LncRNA SNHG5及miR-132的表达水平对KD (截断值分别为1.205、0.871,灵敏度分别为86.25%、75.00%,特异度分别为88.71%、85.48%)及KD合并CAL (截断值分别为1.138、0.643,灵敏度分别为63.46%、67.31%,特异度分别为80.00%、80.00%)均具有诊断价值。结论 KD患儿外周血中LncRNA SNHG5表达增加、miR-132表达降低,两者可作为诊断KD及KD合并CAL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膈肌增厚率和位移-时间指数(E-T指数)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十堰市太和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重症医学科(ICU)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床旁超声检查,收集自主呼吸试验(SBT)进行30 min时的超声数据:(1)膈肌增厚率(DTF);(2)膈肌E-T指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膈肌超声指标预测撤机成功的最佳阈值。结果 研究共纳入患者60例,其中撤机成功组42例,撤机失败组18例。成功组与失败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是否行手术治疗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功组的患者撤机前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失败组(P<0.05)。在SBT进行30 min时,撤机成功组的DTF及E-T指数均高于失败组(P<0.05)。以DTF≥32.5%为最佳界值预测撤机成功,其敏感性71.4%,特异性83.3%,曲线下面积(AUC) 0.824。以E-T指数≥0.99 cm·s为最佳界值预测撤机成功,为其敏感性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腰小肌的肌构筑学特征及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方法 运用肌构筑学法和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腰小肌进行研究.结果 腰小肌肌重(57.89±2.65)g,肌长(24.29±2.85)cm,左侧肌纤维长(13.13±1.33)cm,右侧肌纤维长(12.19±1.09)cm,羽状角(25.17±2.28)°,生理横切面积(1.94±0.17)cm2;支配腰小肌的神经于该肌外侧靠下缘处发出一支神经入肌,偏左侧肌束,此外肌质内可见一些细小的神经分支,分布于右侧肌束.结论 腰小肌为一羽状肌,羽状构型的特点使腰小肌在收缩力和运动幅度上均有所增加;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使骨骼肌亚部的研究更加简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髂腰肌的肌构筑学特征,为深入探讨髂腰肌的功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运用肌构筑学法研究5具成人尸体的髂腰肌.结果 髂腰肌平均肌重(295.6±16.77)g,肌长(53.6±4.41)cm,肌纤维长(52.8±4.96)cm,羽状角(14.9±2.77)°,生理横切面积(4.9±0.68)cm2.结论 髂腰肌是由髂肌和腰大肌构成的,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的特征,使髋关节产生屈曲、外展及旋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浙江部分地区肌少症的发生率,分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浙江部分地区1420例60岁以上受试者,调查患者一般资料,测量营养状态等相关指标,采集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肌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 1420例60岁以上受试者,其中278例受试者确诊为肌少症,占19.58%。278例肌少症患者中脾胃湿热证90例(32.37%),脾胃虚弱证92例(33.09%),肝肾不足证96例(34.53%)。单因素分析显示,浙江部分地区肌少症的发生与年龄、臀围、上臂围、小腿围、腰围、体力活动水平、营养状态及握力有关(P<0.05),但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运动方式、家庭月收入、身高、体质量、吸烟史及饮酒史等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差异的结果纳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营养状态、小腿围、体力活动均为影响肌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浙江部分地区肌少症发病率较高,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特征,年龄、营养状态、小腿围、体力活动均为影响肌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成都市社区60岁及以上老人肌少症患病现状,分析影响该人群罹患肌少症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肌少症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成都市年龄≥60岁社区老人947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骨骼肌质量,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共识(AWGS)诊断标准诊断肌少症。通过自制量表调查受试者年龄,生活习惯,所患慢性疾病等情况;采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评估老人营养状况;采用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15)评估是否存在抑郁状态。结果成都市≥65岁社区老人肌少症患病率为10.5%,男性为8.4%,女性为12.5%;60~64岁组、65~74岁组及≥75岁组肌少症患病率分别为2.3%,5.6%及19.7%。对肌少症可能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比值比(OR)=1.109,95%可信区间(CI):1.054~1.168〕、吸烟(OR=3.482,95%CI:1.356~8.938)及营养不良风险(OR=5.598,95%CI:2.677~11.709)均与肌少症独立相关。结论成都地区社区60岁及以上老人中,女性肌少症患病率高于男性。年龄、吸烟及营养不良风险可能与罹患肌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瓣即刻修复腮腺肿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和减少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腮腺肿瘤住院手术患者97例,分为试验组67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患者按常规"S"切口施行腮腺肿瘤加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修复术;对照组则不行同期肌瓣修复,经随访对比观察1~5年。结果对照组局部凹陷畸形发生率为86.7%(26/30),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66.7%(20/30);试验组局部凹陷畸形发生率为17.9%(12/67),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9.0%(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修复术是一种即刻修复腮腺肿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和降低Frey综合征发生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