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收集云南省玉溪市某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毒品使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整群抽样、偶遇抽样方法调查来自社区活动点的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和吸毒行为,按新型毒品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口学方面,年龄、经济来源、月收入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9.11、10.63、10.84,P<0.05 。毒品使用方面,是否注射过毒品、使用过的毒品种类、经常使用毒品场所、毒品对自身的影响、新型毒品使用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0.36、217.43、27.35、121.41、55.08,P<0.05。结论 新型毒品滥用者心理、行为、身体发生改变,新型毒品单用与混用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新型毒品混合使用传统毒品是否增加新型毒品滥用人群感染艾滋病、丙肝等疾病的风险,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戒毒者自杀意念现状,探讨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与戒毒者自杀意念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自杀情况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家庭功能评估问卷表对488名戒毒所服刑的戒毒者进行调查。结果 488名戒毒者戒毒前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39%,戒毒后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59%,戒毒后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戒毒前(P0.01);有自杀意念的戒毒者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朋友支持得分、其他支持得分和家庭功能总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戒毒者(P0.05或0.01);朋友支持(OR=0.52,95%CI=0.34~0.80)(P0.01)和首次吸毒年龄(OR=0.76,95%CI=0.59~0.97)与戒毒后戒毒者自杀意念发生呈负相关。结论提高朋友支持以及保护低龄者免受毒品侵害,有利于改善戒毒者戒毒后自杀意念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及早期品行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儿童期虐待经历与早期品行障碍有无相关性。方法采取自编虐待及品行障碍问卷,对医科大学三年级290名大学生就有关虐待和品行障碍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儿童期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6.9%;情感虐待发生率为90.0%;性虐待发生率为14.1%;情感忽视发生率为62.8%。躯体虐待发生率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P<0.05)。早期品行障碍发生率为16.9%,男生高于女生。发生虐待影响品行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并非少见,儿童期虐待经历是早期品行障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探究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影响,为开展相应人群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市(铜陵市、阜阳市、滁州市),共计5 72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等的发生情况.采用两步聚类分析对青少年遭受童年期虐待的情况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 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情况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未受虐待和忽视,共2 763人(48.3%);第二类为轻度虐待和忽视,共2 356人(41.1%);第三类为中重度虐待和忽视,共607人(10.6%).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高于未遭受虐待与忽视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两步聚类分析方法能对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进行准确分类;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是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新型毒品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MSM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该人群新型毒品使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招募合格调查对象1 151例。调查对象以35岁以下青壮年、未婚、重庆户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服务或个体职业及较高收入水平者为主。18.9%的调查对象报告近6个月使用过新型毒品,Rush为MSM最常使用的新型毒品,占17.7%。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35岁(OR = 2.232, 95% CI: 1.218~4.090)、月收入≥3 000元(OR = 1.652, 95% CI: 1.051~2.596)、性角色为被插入方(OR = 1.874, 95% CI: 1.154~3.043)或双重性角色(OR = 2.462, 95% CI: 1.612~3.761)、初次肛交年龄<18岁(OR = 1.664, 95% CI: 1.144~2.422)及近6个月发生过群交性行为(OR = 13.597, 95% CI: 7.341~25.183)是MSM使用新型毒品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MSM使用新型毒品情况比较普遍,应根据使用人群的社会人口学及行为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从而降低该人群中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从社区新型毒品吸食人群对毒品成瘾性的自我解读与建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深入理解毒品成瘾行为。 方法 采用定量及定性调查相结的方法,在社区新型毒品吸食人群中完成问卷调查及个人深入访谈。 结果 调查对象因新型毒品使用时间不同,在使用毒品后出现不同的自身感受。部分调查对象将新型毒品作为一种常规的保健品看待,而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在吸食毒品后容易出现“疯”的情况;部分吸食者认为“小马”不上瘾,可以戒断,而有人认为无法戒除毒瘾。结论 新型毒品滥用人群由于好奇或无知开始接触毒品,为避免使用新型毒品后的不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混合使用传统毒品的情况。长期滥用者将出现慢性中毒症状,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甚至精神病症状。有必要对新型毒品滥用人群开展整体性和个别化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塑造。  相似文献   

8.
潘池梅  田小兵  宋湛  张学锋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4908-4910,4913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朋友找朋友”的抽样方法,运用自编结构武问卷调查605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录入,SPSS11.8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对象艾滋病传播途径总知晓率为50.4%,而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15.9%;男性、文化程度高、有固定职业者、来自城市的调查对象综合知识得分较高(P<0.05);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51.3%,其中61.0%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5.0%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18.2%的人曾经使用过毒品,其中静脉注射占15.6%,共用针具占2.4%.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P=0.000).[结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危险行为较高,在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校外青少年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型毒品滥用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高危性行为情况.方法 于2009年9月-2010年12月对辽宁省9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共计247名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对新型毒品滥用者高危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新型毒品滥用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1.9%( 153/247),56.7%( 140/247)的调查对象与多个性伙伴发生性行为,76.5%(189/247)的调查对象从未使用安全套;男性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和综合得分分别为(3.9±1.6)、(18.9±3.2)分,均低于女性的(4.5±1.9)、(20.1±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2.30,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新型毒品滥用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和对使用安全套持负性态度,而艾滋病综合知识得分高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男性、艾滋病综合知识得分低和对使用安全套持负性态度的新型毒品滥用者更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HIV感染者新型毒品使用现状和危险性行为特征,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6月1日-12月31日期间对某省会城市1 276名HIV感染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34.8%(444/1 276)的调查对象在HIV阳性确诊前已开始使用新型毒品,41.1%(524/1 276)的样本在过去6个月使用过新型毒品,9.0%(115/1 276)在过去6个月内使用过冰毒,Rush则为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最常使用的新型毒品,占38.7%(494/1 27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使用新型毒品与HIV感染者群交性行为(OR=3.65, 95%CI:2.72~4.91)、商业性性行为(OR=3.66, 95%CI:2.31~5.80)、临时性行为(OR=4.42, 95%CI:3.34~5.83)、无保护性行为(OR=3.27, 95%CI:2.52~4.25)呈正相关。结论 HIV感染者使用新型毒品情况比较普遍,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降低该人群中新型毒品的使用,从而减少危险性行为及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类型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影响的相对效应及其性别差异,为经历虐待以及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开展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6 228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星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相对权重分析不同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关联,为制定自杀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广东、云南、黑龙江和湖北农村地区共纳入16 271名中学生。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童年期忽视、虐待情况以及调查前1年内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忽视、虐待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关联。  结果  农村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发生人数分别为2 453(15.1%)、1 164(7.2%)和572(3.5%)人,童年期忽视、中度和重度躯体虐待的发生人数分别为10 756(66.1%),4 311(26.5%)和703(4.3%)人。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期忽视、虐待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在控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绪管理和社会支持因素后,童年期忽视、虐待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62~5.14,P值均 < 0.05),其中重度躯体虐待的OR值(95%CI)分别为3.00(2.49~3.62),3.52(2.81~4.40), 5.14(3.87~6.83)。  结论  童年期忽视和虐待可能会增加农村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风险,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童年期忽视虐待,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机使用在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睡眠质量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9年11-12月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二年级在校生作为基线研究对象,并于2020年5-6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879名学生纳入研究.通过Mann-Whitney U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 CM)与初中生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初中生人格健康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宣城、合肥、淮北共5 7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CM经历以及大五人格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则相关分析探索CM与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 初中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与谨慎性(β=-1.71~-2.55)、情绪性(β=1.93~3.87)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躯体虐待外,其余各类型CM与外向性(β=-1.04~-2.32)、宜人性(β=-1.07~-1.37)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仅有性虐待与开放性人格特征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70,P<0.05)。除开放性人格特征外,CM经历数量与初中生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且CM经历数量与各维度人格特征得分呈现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0.05)。典则相关分析中,典则相关系数为-0.375(P<0.05),童年期虐待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为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防控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3所公立初中六至八年级的1 550名学生, 于2017年和2018年11—12月开展2次匿名电子问卷调查。采用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对ACEs进行分类, 利用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模型分析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结果  LCA拟合结果表明, ACEs可分为3个潜类别, 分别定义为高暴露组(139名, 8.97%)、虐待忽视组(604名, 38.97%)和低暴露组(807名, 52.06%)。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 相较于低暴露组, 高暴露组(OR=2.65, 95%CI=1.72~4.07)和虐待忽视组(OR=1.50, 95%CI=1.14~1.96)研究对象的饮酒风险显著增加(P值均<0.01)。  结论  不同潜类别的ACEs对饮酒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良好的儿童期成长环境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饮酒风险。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xamine rates of reporte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 and to explore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 gender, eating disorder features, and associated function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Subjects were 145 consecutive outpatients with BED as defined in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 Subjects were interviewed and they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to assess eating disorder features and functioning. The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was given to assess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 five domains (emotional abuse,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emotional neglect, and physical neglect). RESULTS: A total of 83% of BED patients reported some form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 total of 59% of BED patients reported emotional abuse, 36% reported physical abuse, 30% reported sexual abuse, 69% reported emotional neglect, and 49% reported physical neglec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ny form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by gender or by obesity status. The different forms of maltreatment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variability in current body mass index, binge eating, or in the attitudinal features of eating disorders. Only one of the five forms of maltreatment (physical neglect) was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restraint in women. Emotional abus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body dissatisfaction, higher depression, and lower self-esteem in men and women and sexual abuse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The different forms of maltreatment were unrelated to the age at onset of overweight, dieting, or binge eating. DISCUSSION: BED outpatients reported a wide rang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maltreatment that do not differ by gender or obesity status. Different forms of maltreatment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overweight, dieting, or binge eating, or with variability in current body mass index or eating disorder features (except for on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neglect and dietary restraint). Reports of emotional abuse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on and lower self-esteem in men and women and sexual abuse with greater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