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而产生DSA的主要原因是供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错配。因此HLA分型和抗体的检测是目前肾移植临床关注的重点。本共识系统梳理了HLA分型和抗体检测的不同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介绍了如何应用上述检测结果评估肾移植受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的术前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与其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及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肾移植受者88例。术前采用Luminex流式法对肾移植受者进行DSA检测,并将受者分为DSA阳性组(n=20)与DSA阴性组(n=68)。随访时间为2年。术后参照Banff 2005标准对移植肾病理形态进行评估分级,并观察移植肾的情况。结果: DSA阳性组与阴性组AMR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5%,移植物丢失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AMR受者最高DSA的荧光指数中值(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非AMR受者差异明显(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肾移植术后受者发展为AMR的最高MFI阈值为7909.5。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回复的发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前检测DSA水平,可以预测AMR的发生风险和移植肾功能状态。最高DSA值的MFI截点(7909.5)能够预测AMR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更新及应用,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正逐渐成为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主要类型,其发生与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存在密切的关系。DSA不但能介导急性AMR,也能介导慢性排斥反应,此外,即使术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也不能排除AMR的发生。所以对于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应特别关注其是否由DSA引起。本文就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概念、DSA介导的AMR发生的机制、DSA介导的AMR诊断、DSA介导的AMR治疗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后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1973-1981
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严重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是后期AMR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应对这一重要临床瓶颈, 提高我国肾移植长期存活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 结合我国肾移植临床实际撰写了初稿, 广泛征求国内本领域专家修改意见后统稿完成本共识。共识围绕降低dnDSA的产生风险以预防后期AMR、定期检测dnDSA并通过病理诊断及时发现后期AMR, 以及后期AMR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 并给出了相关专家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临床上预存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患者术后易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术后发生并发症和移植失败的风险相对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DSA阳性肾移植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前预处理在DSA阳性肾移植中的作用与安全性,为临床DSA阳性肾移植提供单中心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的15例DSA阳性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organ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肾移植受者,其中3例在术前未作脱敏治疗(DCD未处理组,n=3),5例受者在术前使用利妥昔单抗作脱敏治疗(DCD预处理组,n=5);其余7例为亲属活体供者(living related donors,LRD)肾移植受者,术前接受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脱敏治疗(LRD预处理组,n=7)。收集受者肾功能,DSA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3年及5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等,并比较3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5例受者术前...  相似文献   

6.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 其准确判定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原微珠法(SAB)判别DSA时容易出现漏检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低估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人群常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进行比对, 计算了常用的两种SAB试剂的漏检概率, 探讨了体外实验体系中抗体交叉反应对DSA的MFI值的影响。笔者提出应重视上述两个问题的临床意义, 尝试用功能性表位(eplet)分析的方法予以校正并列举了临床实例, 最后分析了这种校正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发生率、原因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检测 18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 ,受者术后定期PCR法检测体内CMVDNA ,对CMV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 ,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 ,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 ,受者术后发生活动性CMV感染者明显增多 ,且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 ;接受抗病毒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 ,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并鉴定一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动物模型。方法:AMR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将Wistar大鼠背部皮肤移植至SD大鼠背部,构建同种异体大鼠皮肤移植模型,分别在皮肤移植后1、3、7、10、14、21、28、35 d取大鼠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ie,DSA)。在DSA最高时将供体肾脏移植至受体,构建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AMR动物模型。分别于肾移植术后1~5 d收取移植肾及血清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C4d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血清DSA检测。结果:大鼠受体的血清DSA在皮肤移植术后第14天达到最高。相较于各对照组,AMR组大鼠移植肾出现显著的管周毛细血管炎和肾小球炎,免疫荧光示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显著增多,血清DSA显著升高(P < 0.05),管周毛细血管炎、肾小球炎、C4d评分显著增高(P < 0.05)。结论:成功构建并鉴定一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AMR的动物模型。该模型操作简便易行,稳定性和性价比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彬  薛武军  冯新顺  田普训 《医学争鸣》2002,23(12):1130-1133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HLA体液致敏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同时评价其对排斥反应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199例次肾移植受者定期进行HLA抗体水平检测,分析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移植史、输血次数、孕次、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HLA体液致敏及HLA错配数、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与恢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移植史、输血、妊娠、透析时间与HLA致敏相关(P<0.05),致敏及HLA错配与排斥反应发生相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史、输血与致敏相关,致敏及HLA错配与排斥反应发生相关,而且致敏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相关。HLA抗体水平升高和减低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逆转呈正相关。结论:移植史、输血、妊娠和长期透析是移植受者HLA致敏的重要因素;致敏及HLA错配是排斥反应及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危险因素;HLA抗体水平检测对排斥反应的发生和逆转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 结果 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 P<0.05).另外, 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R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 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原因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18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受者术后定期PCR法检测体内CMV DNA,对CMV 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受者术后发生活动CMV感染者明显增多,且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接受抗病毒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少。结论: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1956-1958
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是引起后期移植肾功能丢失的主要原因, 因缺乏特效手段而治疗棘手。通过肾移植全程管理, 从预防dnDSA的产生、计划性监测dnDSA变化、及时明确病理诊断和尽早启动综合治疗着手, 将有利于caAMR的防治和最终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 例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在检测了MICA抗体后,依照经典的PRA、HLA 和 CDC 进行术前组织配型实验,有 139 例随后接受肾移植手术,在接受尸体肾移植的 139 例中术后有 39 例发生早期 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 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供受者对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体所介导信号传导通路在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3对肾移植供受者对HLA和KIR基因型,受者按照术后肾功能状态分为急性排斥组(n=19)和肾功能稳定组(n=34),探讨供者HLA、受者KIR基因型以及受者KIR/供者HLA配体组合型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供者HLA、受者KIR基因表现型频率在急排组和稳定组的分布:供者HLA基因型HLA-CI/2、HLA-A3、HLA-A11、HLA-Bw4在两组间分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受者KIR2DL2/2DS2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26.3% vs 55.9%,P=0.038),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31.6% vs 67.6%,P=0.011).供者HLA-Cw、受者KIR基因组合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供者HLA-C1/C1类型低于非HLA-C1/C1类型(31.6% vs 46.7%,P>0.05).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低于非AA类型(20.7% vs 52.2%.P=0.011).受者KIR/供者HLA配体组合型匹配情况:肾功能稳定组中KIR2DL2/HLA-C1和KIR2DL2/HLA-C1信号匹配率较急性排斥组高(P=0.030,P=0.028).结论特定的KIR/HLA配体组合型(如KIR2DL2/HLA-C1、KIR2DL2/HLA-C1)可以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良好的供者HLA和受者KIR配型选择有利于同种异体肾移植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活体肾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与抗HLA抗体及其特异性的关系。方法87例活体肾移植患者,分别于肾移植术前1天及术后6个月行流式细胞法群体反应抗体检测(Flow PRA screening test)。同时应用独立抗原免疫磁珠分析法(LAB Single antigen analysis)检测抗HLA抗体的特异性。全部患者于术中、术后两周、术后6个月和1年4个时间段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病理诊断及抗HLA抗体检测结果,在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预后、相关抗体种类及特异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群体反应抗体(PRA)术前1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时28例(32.2%,28/87)为阳性。其中,15例(53.6%,15/28)为非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13例(46.4%,13/28)存在供体特异性抗体。病理结果提示,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中11例(84.6%,11/13)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了严重的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术后1年时仍然有5例持续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肾3年内完全丧失功能,恢复到规律透析状态。非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术后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抗HL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6.6%和75.0%。结论活体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的出现与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明显相关,特别是术后出现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的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肾移植术后严密监测抗HLA抗体的出现对于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改善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意义。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immunosor bentassay ,ELISA)以及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检测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的抗 CMV抗体及CMV DNA。结果 检测了 72例肾移植术后的受者抗 CMV抗体及CMV DNA ,抗 CMV抗体及CMV 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 1) ,其中 2 5 %的CMV感染者发展为CMV病。移植术后CMV DNA阳性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CMV DNA阴性者。结论 检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 CMV抗体及CMV DNA可以协助诊断肾移植受者是否感染CMV以及引起的CMV病 ,对临床治疗肾移植术后CMV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供受者对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体所介导信号传导通路在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对肾移植供受者对HLA和KIR基因型,受者按照术后肾功能状态分为急性排斥组(n=19)和肾功能稳定组(n=34),探讨供者HLA、受者KIR基因型以及受者KIR/供者HLA配体组合型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供者HLA、受者KIR基因表现型频率在急排组和稳定组的分布:供者HLA基因型HLA-C1/2、HLA-A3、11、HLA-Bw4在两组间分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受者KIR2DL2/2DS2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26.3%vs55.9%,P=0.038),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31.6%vs67.6%,P=0.011)。供者HLA-C1/2、受者KIR基因组合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供者HLA-C1/C1类型低于非HLA-C1/C1类型(31.6%vs46.7%,P>0.05)。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低于非AA类型(20.7%vs54.2%,P=0.011)。受者KIR/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抗HLA 抗体水平的变化与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监测80例致敏受者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抗HLA I类抗体和抗HLAⅡ类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变化情况与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系。结果 根据术后抗HLA I类抗体和抗HLAⅡ类抗体滴度的变化情况分4组:⑴抗HLA I类抗体和HLAⅡ类抗体均升高组; ⑵抗HLA I类抗体升高,抗HLAⅡ类抗体下降(含稳定)组; ⑶抗HLA I类抗体下降(含稳定),抗HLAⅡ类抗体升高组;⑷抗HLA I类抗体和HLAⅡ类抗体均下降(含稳定)组。术后抗HLAⅡ类抗体滴度上升组术后1、2、3年肌苷水平明显高于抗HLAⅡ类抗体滴度下降组(P < 0.05),术后抗HLAⅠ类抗体滴度上升组肌苷水平与抗HLAⅠ类抗体滴度下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监测血清抗HLA 抗体水平变化,尤其是抗HLAⅡ类抗体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术后抗HLAⅡ类抗体水平升高可明显降低移植肾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交叉反应组(CREG)配型在2次肾移植上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1例2次肾移植病人的PRA水平及特异性进行监测,按CREG原则选择供者。结果 11例2次肾移植的病人,按照CREG配型,0抗原错配为3例,1抗原错配为5例,2抗原错配为3例。10例术后常规治疗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1例(2抗原错配)术后发生轻度排斥,经治疗逆转。11例术后10天左右肌酐恢复正常。结论 用PRA监测2次肾移植患者(高度致敏者)的HLA抗体含量及特异性,按CREG配型原则,避免针对性抗原的供者,可极大降低2次肾移植的风险性,并能提高移植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活体亲属肾移植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合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reactive antibody,PRA)的产生和肾功能变化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36例活体亲属肾移植患者分为5组:①父母给子女供肾组(118例)。②子女给父母供肾组(12例)。③兄弟姐妹间供肾组(107例)。④其他亲属供肾组(92例)。⑤夫妻间供肾组(7例)。进行HLA供受者配合率分析,并于肾移植术后1-4年追踪肾功能变化和PRA产生的情况。HLA分型检测采用美国One lanmbda公司提供的HLA-PCR-SSP分型试剂盒。PRA采用美国莱姆德公司和美国GTI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结果第1组的118例肾移植供受者HLA-A、B、DR、DQ抗原单体型半相合,其中有22例抗原配合率高于单体型半相合。肾移植术后有36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下降,其中8例为PRA阳性。第2组的12例肾移植供受者HLA-A、B、DR、DQ抗原单体型半相合,其中有7例HLA抗原配合率高于单体型半相合。肾移植术后1例患者肾功能下降,且为再次肾移植患者。第3组的107例兄弟姐妹间HLA-A、B、DR、DQ配型完全相配合有18例,73例为单体型半相合或大于单体型半相合,其余为低于单体型半相合或不相合。肾移植术后中有13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其中3例PRA阳性。第4组的92例其他亲属移植的供受者间HLA-A、B、DR、DQ等于或大于单体型半相合的有24例,完全不相合的有9例,虽然HLA抗原配合率大于4个抗原,但并不是单体型半相合抗原的有8例,等于或小于3个抗原配合的有51例。肾移植术后有11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其中6例患者PRA阳性。第5组的7例夫妻间肾移植患者,HLA配合率均≤3个抗原。肾移植术后有2例患者肾功能下降,且为PRA阳性。结论父母、子女及兄弟姊妹等直系亲属肾移植供受者中HLA配合率高于其他亲属间移植供受者,但兄弟姊妹间HLA配型完全相同的则较低。HLA配型与近期移植肾存活无关,而与供者的年龄有关。良好的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PRA生成的概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