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病关系。  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抽取11个省(市),再从中选择60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27 604人,数据清理后共26 794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腹型肥胖与AMI发病的关系。  结果  26 794名调查对象,平均随访6.0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56例AMI事件。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正常、BMI < 24 kg/m2组相比,腹型肥胖、BMI < 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85%(HR=1.85, 95% CI: 1.14~3.01),腹型肥胖、BMI≥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56%(HR=1.56, 95% CI: 1.11~2.18),而WC正常、BMI≥24 kg/m2组与AMI的发病风险无相关(HR=0.85, 95% CI: 0.49~1.47)。  结论  无论BMI值为多少,腹型肥胖都是A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娄珂  董彬  邓睿  周斯亮  李星秀  马军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44-1547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筛查青春期前儿童血糖异常的效果,为儿童血糖异常筛查指标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整群抽取厦门市未进入Tanner Ⅱ期的1 208名7~10岁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HbA1c和空腹血糖(FPG)。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HbA1c异常组、FPG异常组和联合指标异常组(HbA1c或FPG异常),使用偏相关分析HbA1c与FPG的相关性,使用约登系数法计算FPG为5.6 mmol/L时HbA1c的界值点,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HbA1c的筛查效果。  结果  以HbA1c,FPG及联合指标为筛查指标,儿童血糖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 4.0%和5.8%。HbA1c和FPG的偏相关系数为0.15(P < 0.01),女生组、非超重组偏相关系数较高(r值分别为0.22,0.16)。FPG为5.6 mmol/L时,对应的HbA1c界值点为5.15%。以联合指标为参照标准,FPG和HbA1c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4(0.79~0.90)和0.69(0.63~0.74)。  结论  青春期前儿童HbA1c和FPG的相关性较低,HbA1c筛查血糖异常的效果与FPG相比存在差异。建议同时使用HbA1c和FPG筛查青春期前儿童血糖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年人BMI、腰围与睡眠质量的联合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2月18日对十堰市3 195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睡眠质量对高血压患病的联合作用。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18.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以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好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差的组、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差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49倍、1.172倍、4.625倍、4.581倍、1.166倍、5.476倍和8.230倍。以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17倍、3.074倍和7.495倍。  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全身型肥胖或腹型肥胖共存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提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控制BMI和腰围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及其交互作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方法  基于金昌队列平台,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计算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及不同组合下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家族史、BMI、WHtR对糖尿病发病的独立作用和联合作用。运用相乘模型分析家族史与BMI/WHtR的交互作用。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糖尿病前期人群5 495例,平均随访2.2年后,糖尿病累积发病率为15.69%,其中有家族史组发病率(18.31%)高于无家族史组(15.26%)(χ2=4.664,P=0.031),随着BMI/WHtR水平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91.727,P < 0.001;χ2=73.334,P < 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当糖尿病家族史和肥胖(BMI ≥ 28 kg/m2或中心型肥胖)同时存在时,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HR=4.401,95% CI:3.026~6.401;HR=2.565,95% CI:1.989~3.307),且均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当家族史/BMI ≥ 28 kg/m2/中心型肥胖三个因素叠加,糖尿病发病风险达到最高(HR=4.977,95% CI:3.351~7.392)。  结论  糖尿病家族史与肥胖相互叠加增加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两者的独立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蚌埠市龙子湖区社区绿地暴露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病率的相关性,并探讨BMI在社区绿地暴露与DM之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2015年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蚌埠市龙子湖区成年居民3 354人。居民基本信息以问卷形式收集,社区绿地暴露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1 000 m缓冲区的值表示。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社区绿地暴露与DM的相关性,并评估BMI的中介效应。  结果  NDVI-1 000 m (χ2=36.39, P < 0.001)与SAVI-1 000 m(χ2=20.14, P < 0.001)不同组之间患病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调整模型下,NDVI-1 000 m和SAVI-1 000 m Q3组患病率分别是Q1组的0.538倍(OR=0.538,95% CI: 0.388~0.745)和0.605倍(OR=0.605,95% CI: 0.440~0.833)。BMI在NDVI-1 000 m和SAVI-1 000 m与DM的关联分别存在6.42%(95% CI: 1.83%~16.00%)和7.43%(95% CI: 2.36%~19.00%)的中介效应。  结论  社区绿地暴露越高,DM患病率越低。BMI在社区绿地暴露与DM之间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淮安市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不同肥胖指标对其死亡风险的影响。  方法  将淮安市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队列随访的9 759例T2DM患者与死因监测平台进行匹配,确定死亡病例。根据BMI、WC、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对随访人群进行分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究肥胖指标对于T2DM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随后采用敏感性分析,剔除吸烟人群、随访第1年死亡者、基线患心脑血管病者后分析全死因死亡风险情况。  结果  不同年龄、WC、WHR及其他指标的人群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且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死亡风险分别下降17%和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患者WC与非中心性肥胖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时期均可以降低死亡风险,不同WHR人群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目前死亡风险存在“肥胖悖论”现象,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人群以及中心性肥胖前期死亡风险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海南省中老年人群BMI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为超重肥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的体检队列人群中5 169名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地居住时间≥5年,年龄35~75岁,无严重肢体残疾或精神疾病的常住人口。对BMI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应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关系。  结果  不同BMI调查对象在性别、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年龄、吸烟、饮茶、午睡、睡眠质量、睡眠时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枕组、睡眠质量较差和很差均为BMI水平增加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长枕组“BMI高”的OR值为规范枕组的1.336倍(95% CI:1.094~1.632);睡眠质量较差者与很差者“BMI高”的OR值分别为睡眠质量很好者的1.294倍(95% CI:1.082~1.548)和1.948倍(95% CI:1.131~3.357)。  结论  海南省中老年人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差都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获得大学生不同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有效控制青少年肥胖、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次研究以芜湖市某高校2018级3 450名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使用BMI及腰围身高比(waist height ratio, WHtR)作为判断肥胖的指标。  结果  符合条件的3 349名调查对象中复合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6.51%、4.93%、0.53%。除了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 APOA)外,各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检出率在不同肥胖类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除APOA外,复合型肥胖发生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风险较非肥胖人群均有增加(均有P<0.05)。与非肥胖人群相比,复合型肥胖的青少年出现指标异常数≥2的可能性是6.86倍(OR=6.86, 95% CI: 4.54~10.39)。  结论  复合型肥胖青少年发生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风险较高,联合使用BMI和WHtR可提高对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0.
腹型肥胖与社区中老年人糖尿病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社区中老年人群腹型肥胖和糖尿病(DM)的现患率,分析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1130名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腰臀比(WHR)及血糖的检测,比较腹型肥胖组和正常体型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异。结果本社区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腹型肥胖现患率达59.47%(WC标准)、66.55%(WHR标准),糖尿病现患率达12.83%。腹型肥胖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体型组。WC、WHR和BMI均与空腹血糖(FBG)呈正相关,r值的大小和显著性是WHR>WC>BMI。结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WHR与糖尿病的相关性优于WC和BM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8~69岁普通人群24 h尿钠与肥胖的相关性。  方法  2013-2014年在山东省和江苏省4个项目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 400名18~6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24 h尿液收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钠和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 275名研究对象肥胖率19.1%(95%CI:17.4%~20.6%),24 h尿钠为(166.4±71.5)mmol/d。肥胖、按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计算的向心性肥胖人群24 h尿钠水平高于非肥胖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整相关因素后,24 h尿钠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和WHtR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身体活动、高血压和糖尿病后,与尿钠水平最低组相比,尿钠水平最高组患肥胖、向心性肥胖(按WC计算)、向心性肥胖(按WHtR计算)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61(1.18~2.20)、2.01(1.39~2.89)和1.47(1.15~1.89)。  结论  24 h尿钠与肥胖呈正相关,高钠摄入是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全身性肥胖(overall obesity,OO)、中心性肥胖(abdominal obesity,AO)状态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关联。  方法  以北京某社区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数据、血液生化指标及baPW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肥胖指标与baPWV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肥胖状态与baPWV异常(baPWV≥1700 cm/s)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2 048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9.2±8.3)岁,baPWV异常率为49.7%。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发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baPWV负相关、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与baPWV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BMI正常组相比,BMI肥胖组baPWV异常(OR=0.59,95% CI:0.44~0.78,P < 0.001);与WHR正常组相比,WHR肥胖组baPWV异常(OR=1.46,95%CI:1.07~2.00,P < 0.001);与既无OO也无AO组患者相比,无OO但有AO组患者baPWV异常(OR=1.67,95%CI:1.19~2.35,P=0.003)。  结论  T2DM患者中,AO与baPWV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尤其是BMI不肥胖但WHR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随访动脉僵硬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简称HIV/AIDS) 糖尿病3年累积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队列设计,于2017年7月―2018年6月招募接受ART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2021年7月进行队列随访,采集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糖尿病判定标准为符合其中任意一项:HbA1c≥6.5%或最近1次FPG≥7.0 mmol/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分析纳入3 647例基线未患糖尿病的HIV/AIDS,平均年龄为42(36, 49)岁,男性占比51.4%,抗HCV IgG阳性率为21.5%,HIV感染确证平均时间为12.1(9.3, 14.6)年,ART平均时间为9.3(7.6, 12.2)年。糖尿病3年累积发病率为6.0%,其中HbA1c≥6.5%发病率为2.5%,FPG≥ 7.0 mmol/L发病率为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年龄≥50岁、男性、HCV合并感染、基线TG升高、基线HIV病毒载量≥50 copies/mL和基线ART药物含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与糖尿病发病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  结论  德宏州HIV/AIDS糖尿病累积发病率较高,应对该人群针对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糖尿病累积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7 6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风险(hazard ratio,HR)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77 451人年,平均随访4.39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 274人,低体重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肥胖组(BMI ≥ 28.0 kg/m2)死亡人数分别为39人、575人、484人和176人,相应的死亡率分别为15.6%、9.5%、6.2%、5.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死亡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66(95%CI:1.20~2.30),0.68(95%CI:0.61~0.77),0.58(95%CI:0.48~0.68)。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低体重人群的全死因死亡风险最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较低,超重和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