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详细剖析了补母泻子法在中医处方遣药中的运用,指出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确立的五脏母子关系是补母泻子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母子关系的简单化又把这一原则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中,使其丧失了普遍指导意义。经络与脏腑在五行归类上的总体同一性,为补母泻子法从针刺范围引入药治提供了依据,但其差异性又使这一法则在运用中似是而非。脾肾的特殊地位和药物的多脏腑作用为该法则提供了立足之地,同时也引出“虚者补其子,实者泻其母”的悖论,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立法处方中,切忌机械地看待五脏母子关系,盲目推崇运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这一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针灸补母泻子法种类甚多,有用一经的五输穴按五行属性进行补母泻子的,也有用五脏所属经脉按五行相生进行补母泻子的,有仅用五脏相生经的原穴进行补泻的,还有用表里经五输穴按时进行补泻的,等等。这些历来沿用的补泻法,有的实质上是矛盾的,有的甚至是难以成立的。现谈谈个人的不同看法。一、五行关系与补母泻子之间的矛盾古人认为脏与脏之间有生我和我生的母子关系,根据“生我者为母,母能令子虚;我生者为子,子能令母实”的理论,产生了“虚则  相似文献   

3.
刘红石 《陕西中医》1999,20(4):180-180
根据五腧穴的位置及与经脉交会的特征,指出针刺五腧穴可调节脏腑经气的运行,治疗脏腑经络疾病。同时介绍五腑穴可根据五行之生克制化而应用于临床,即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相似文献   

4.
黄玉兰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62-863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的五个特定穴,是被古今医家所重视的常用要穴。五腧穴又配属五行,即《难经.六十四难》中"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指出了五腧穴的五行属性。《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提出了五腧穴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结合经络、五脏、六腑的五行属性进行选穴,  相似文献   

5.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它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来确定的重要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多将此句释为:对某脏(经)的虚证,可以采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对某脏(经)的实证,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笔者认为,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句中,“母”与“子”当是古汉语“互文”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所谓互文,是指上下文各言一语而其义互  相似文献   

6.
据《难经》经旨,以五行理论阐明脉有三部和心脉十变,首倡脏病“间脏”传子和“七传”所胜次序,进而论及五邪相干寓脏病母子乘侮传变模式和病证预后,确立了五行补母泻子和泻南补北的治则治法,这些为临床运用中医五行提供了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7.
据《难经》经旨,以五行理论阐明脉有三部和心脉十变,首倡脏病“间脏”传子和“七传”所胜次序,进而论及五邪相干寓脏病母子乘侮传变模式和病证预后,确立了五行补母泻子和泻南补北的治则治法,这些为临床运用中医五行提供了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8.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07,27(3):19-20
“益火补土”法是根据五行相生关系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讲,是通过温心阳达到补脾阳之目的。但是,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一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故“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方法。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现就如何理解运用,辨别分析如下。1理论探讨1.1五行学说在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脾属土,从而形成心脾之间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故土虚时自当“益火补土”即温心阳以补脾阳。“实则泻其子”,即心火亢盛之时,应泻脾以治之。因脾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胃和小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方面,故泻小肠…  相似文献   

9.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10.
《难经》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法补泻效果的产生,除与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手法有关以外,腧穴的配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难经》以五俞穴为基础,依照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创立了多种穴位配伍补泻法,如“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火补水法”、“迎随与子母结合法”等。下面笔者就上述几种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试述如下: 一、补母泻子法《难经》第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第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所谓“子母”,即《难经》根据《灵枢·本输》篇的阴阳刚柔相济,五俞穴配属五行的原理。如第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十二经脉中,阴经为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俞木、经火、合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五行学说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因为母能使子虚,当子虚之时就应补其母。子能使母实,当母实之时则应泻其子。以五行配属脏腑经脉,于是脏与脏、腑与腑,经脉与经脉之间也有母子关系。如肺脏肺经属金,肾脏肾经属水,因此,肺脏肺经就为肾脏肾经之母;脾脏脾经属土,肺脏肺经就为脾脏  相似文献   

11.
“泻南补北”的意义与腧穴配伍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泻南补北”是针刺的补泻方法之一,源于《难经·七十五难》,即“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泻南补北”的理论意义,历代诸家见仁见智,然今“东方实,西方虚”的病机,则涉猎者鲜,而“泻...  相似文献   

12.
五行学说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是祖先们用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诸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之法则的一种学说。它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现象,并且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正如《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正是存在着这种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关系,人体才能维持平衡与协调,临床诊断及治疗才能得以相应的指导。根据《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治疗原则,结合母子脏腑关系,以临床…  相似文献   

13.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这一段经文载于《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即为肝实,西方虚”即为肺虚,“泻南方”乃是泻心火,“补北方”亦称补肾水,指出了属肝实肺虚的病证,治疗时应采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法则。这一法则是按着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制定的。为什么东实西虚证要采用泻南补北的法则呢?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则补子”论沙建飞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226200)关键词劳则补子/中医治则,治则发展在中医治则中,大凡应用五脏相关学说和五行母子补泻学说以治虚劳(证),医家多宗“虚者补其母”之说。唐·孙思邈对此则别树一帜,独辟蹊径,创“劳则补子”之治则,即“心劳...  相似文献   

15.
"五经配伍"强调经脉经穴及脏腑间的五行配伍、生克制化关系。通过调节病变脏腑对应经络的子母经、克侮经,使失衡的脏腑间的关系复归平衡,调控人体机能,有效治疗疾病。本文在"五经配伍"学术思想指导下,根据导致中风后尿失禁的风、火、痰等病因病机,从虚、实、本虚标实3个方面,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下,选取本经、子经、母经、我克经、克我经腧穴,采用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治疗方法,论述中风后尿失禁的针灸治疗,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 《难经·七十五难》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母子补泻作以解释,似有欠明之处,初学者甚为不解,现就教学所得,试作探讨。根据《难经》原意,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也即肝木实,肺金虚,这是一种木实反侮金的反克表现。治疗应以补肾水、泻心火为大法。一、东方实:即肝木实,木之子为心火,子能令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郁证患者形体和情志均出现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过极相互影响,属于形神同病,本文分别从形神两方面来分析中风后郁证的病机,并阐述运用五行音乐与五脏、五志相应理论,从形神两方面论论治此病的治疗思路。形者,从五脏辨证认识病机,运用五行音乐与五脏相应的关系及五行相生理论,补虚泻实为法治疗;神者,从情志辨证认识病机及表现,运用五行音乐与五志相应及五行相克理论,以情胜情为法。  相似文献   

18.
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谨察阴阳,以平为期”4个方面,总结《伤寒论》调和阴阳治则的运用。提出调整阴阳,并非单纯依据患者的寒热虚实之象补虚、泻实,而是透过表象判断阴阳失衡的根本原因,灵活地把握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谈取穴     
1.根据《难经·六十九难》中五行属性取穴:①虚则补其母;②实则泻其子;③正经自病时,可不考虑母子关系和相克关系,只取本经俞穴进行补泻,五行属性为取穴补泻的理论基础。2.根据《难经·六十八难》中病证属性,即井、荥、俞、经、合五俞穴的主病取穴。3.运用五个特定穴的特点取穴:  相似文献   

20.
“子母补泻”源于《内经》形成于《难经》,历代医家结合临床体验,不断充实完善,经阐发而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核心。然而在其应用方面见仁见智,各存异同,故值得进一步商榷和研究,以利于更好地指导于临床,更广泛发挥它的作用。笔者复习了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一些体会,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以就正于同道。1 选穴  补泻以母子关系取穴补泻自《难经》以来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其取穴方法是根据十二经脉所属脏腑和五腧穴(井、荧、输,经、合)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确定。基本原则在《难经.六十九难》中已明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当先补之,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