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40年来,儿童肥胖以发达国家为首正在全球范围蔓延,儿童肥胖危害深远,不仅是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早期征兆,而且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即有危害表现。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760万5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1—200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超重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以1991、1993、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健康成人为对象,以BMI≥24 kg/m2作为成人超重判定标准;应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1—200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超重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超重率由1991年的24.4% 增加到2006年的48.8%,15年间增长幅度达到100%,且超重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男性超重率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女性,至2006年男女性超重率分别为46.8%和50.6%,性别差异逐渐消失。18~30岁男女性是超重率增长最快年龄段。男性居民中,城市居民超重率增长最快,2006年已达到62.5% 。女性居民中,农村居民超重率增长最快,至2006年4类地区女性超重率差异基本消失。结论 1991—200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超重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5年间超重率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3.
4.
1989-2000年中国部分省份成人超重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1989-2000年我国18-45岁的成年居民中超重的流行趋势。方法: 以1989、1991、1993、1997和2000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18-45岁健康成人为对象,以BMI≥24kg/m2作为判断成人超重的标准,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9-2000年间我国18-45岁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超重率从15.0%增加至28.2%,其增长幅度为88%,而且超重增长速度有逐步加快的倾向。男性超重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女性,到2000年超重率的性别差异消失。35-45岁是超重率增长最快的年龄段。男性居民中,城市和县城居民超重率高且增长快,超重率的城乡差异加大。女性居民中,郊区和农村居民超重率增长快,到2000年郊区已发展成为女性超重率最高的社区,超重率的城乡差异在减小。降低男性居民、郊区和农村女性居民超重率的过快增长,才能有效控制我国成年居民中超重流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探讨流行趋势,为卫生和教育部门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4年学生健康监测数据,计算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是否超重肥胖,计算分年龄段和性别的超重率、肥胖率。结果 2009-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率为16.97%~19.15%、肥胖率为11.28%~15.29%,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随年份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年龄男生超重率较为稳定,肥胖率则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女生超重率为9.68%~14.89%、肥胖率为4.20%~7.63%,女生超重率、肥胖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χ2=24.35、20.87,均P<0.01)。女生超重率随年龄增长稍有下降趋势,肥胖率随年龄增长下降趋势明显。各年龄段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均P<0.05)。结论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男生超重肥胖较为严重但趋于稳中有降,女生超重肥胖呈上升趋势,男、女生均存在年龄越小肥胖率越高现象,可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防治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重和肥胖症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清铁蛋白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5~74岁的1019人进行调查。结果 超重和肥胖症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3.9%和6.5%;经济状况较差和较好人群的影响因素分别是酗酒和吸烟、休闲锻炼和性别;腰围和体质指数与血糖、血脂、血清铁蛋白均表现出关联。结论 超重和肥胖症患病低龄化;经济状况较差人群应禁烟限酒,经济状况较好人群要加强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常熟市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特征。方法:对本市5个自然村35岁以上的4001人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超重与肥胖总现患率为22.3%,其中男性为17.8%,女性为25.8%,女性高于男性;超重与肥胖在45岁年龄组最高;超重与肥胖与文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超重与肥胖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的现患率均要高于正常人群。结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减低人群的体重指数。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小东门社区高血压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也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据中国高血压联盟统计 ,全国目前约有超过 1亿的高血压患者。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2月 ,我们在黄浦区小东门社区的自然人群中 ,进行了高血压流行趋势及主要危险因素调查 ,为今后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抽取小东门社区 2个居委 ,对 2 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 ,其中男 14 4 0人 ,女 1989人 ,共计 3 42 9人。1.2 方法调查人员由小东门社区服务中心医师组成 ,经黄浦区疾控中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市劲松社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体重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劲松街道18岁以上常住居民2 052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对超重肥胖及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5.38%和17.78%,标化率分别为31.89%和13.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已婚、男性、吸烟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劲松社区的超重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针对吸烟、高龄、已婚、男性等高危人群开展干预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宝山区居民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开展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分析其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并对可能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69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31.6%和7.0%;超重的男性高于女性(P<0.01),肥胖的女性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都随年龄增高而增高(P<0.01),随文化程度增高而下降(P<0.01);肥胖随收入的增高而下降(P<0.05),超重不受收入影响;在职业方面,工人肥胖率最低,离退休人员最高(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脑力劳动、甜食习惯为超重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人均月收入为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宝山区的超重与肥胖问题不容乐观,应充分考虑年龄、性别、脑力劳动、甜食习惯及收入对超重与肥胖的影响,继续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0,自引:10,他引:1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现状,定量估价近十余年来超重率和肥胖率发展趋势。方法:选择城乡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15个人群(每个人群1000人左右,男女各半,年龄35-59岁)共计15389人为调查对象,以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率和肥胖率,并与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可比资料比较。结果:①各地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存在极大差异。在超重严重的地区,中年人群超重率已超过50%;②一般来说这种人群差别表现为:北方高于南方,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于男性;③中年人群的超重目前尚主要表现为“肥胖前期”,肥胖率在绝大多数人群中低于10%;④与80年代初相比,90年代初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上升;与90年代初相比,90年代末多数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均再次 大幅度上升。结论:对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海宝钢集团股份公司(简称宝钢)职工超重和肥胖率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2年期间宝钢职工隔年体检资料,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而〈28kg/m^2和≥28kg/m^2分别诊断超重和肥胖,采用SPSS11.5和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995-2002年期间共有59131人次参加健康体检,其中参加4次者27.1%,3次者26.6%,2次者占24.0%。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进行性别、年龄校正后,分别从1995-1996年的26.50%和4.10%上升至2001-2002年的34.60%和7.70%。进行年龄校正后,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从28.20%和4.20%升高至37.90%和8.40%;女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从19.60%和3.70%升高至21.10%和5.20%,男性改变更为显著。在男性中,60岁以前各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率均随时间进展逐年升高;女性除30岁以前年龄段超重率和50-60岁年龄段肥胖率基本表现为逐年升高外,其余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率变化不明显。结论1995-2002年,上海市宝钢职工超重肥胖率不断增高,其中以中青年男性改变最为显著,该人群应成为疾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14.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in adolescents in a southern Brazilian city, and ascertain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ion with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family factors and individual behaviours. METHODS: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with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of households, including 722 adolescents (10-19 years), from a city in southern Brazil. Body mass index (BMI)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and Statistics reference curve, defining overweight as BMI 85th percentile. RESULTS: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was 17% in girls and 19% in boys. In multivariate Poisson regression, chronic illness in parent(s) and household of up to four people were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in boys, whereas low fibre intake, more hours spent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regular exercise were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in girls.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in Brazilian adolescents is high, with gender differences in associated factors. Health workers in schools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s should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improv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this age group.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Objectives: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s, especiall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re rarely examined among farmers.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subjective health and health-related lifestyle among Austrian farmers.Methods: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999/2000 as a nationwide survey by mail among all Austrian farmers, men and women, all insured by the Health Insurance Agency of Farmers.Results:15.2% of the farmers were obese. 42.9% were overweight.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high amongst 15-19 year olds, and reached a second peak among the age groups 50-59 and 60-69 years old. Geographically,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farmers was found in the eastern, flat regions of Austria an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Austria.Conclusions: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s very high among Austrian farmers,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mphasize the need for further work,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ustrian farme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2000-2010年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和开展相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00-2010年北京市7~22岁学生人群,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进行超重肥胖情况调查。结果 2000年,2005年,2010年北京市7~22岁学生人群"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5.8%,20.7%和21.3%,呈逐年递增趋势,但2005年后增速放缓。3次调查均显示,超重、肥胖检出率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男生高于女生,除2010年城、乡之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05年以来农村学生和7~12岁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增速最快。结论北京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升高,以男生和城市学生最为严重;近年来以农村学生和7~12岁年龄段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增速较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兰州市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状况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超重与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兰州市兰化一中和五十一中初一至高三1 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肥胖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兰州市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4.73%,4.13%,肥胖率分别为3.08%,1.54%;标准化后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性别、饮酒、吸烟、睡眠时间不足、每周多次吃鱼(OR值均>1),保护因素有锻炼、充足的睡眠(OR值均<1)。结论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应尽快采取措施,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超重和肥胖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维)族、哈萨克(哈)族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新疆抽取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阜康市、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年龄>35岁样本,统计3个民族间不同民族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个地区共调查16 460人.汉族、维族、哈族总超重率标化后为36.1%,男性和女性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39.8%和27.2%.汉族、维族、哈族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41.4%、34.9%和32.8%,3个民族总肥胖患病率标化后为26.9%,男性和女性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27.2%和25.5%,汉族、维族、哈族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18.4%、28.9%和40.1%.新疆地区男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00,P<0.05).不同民族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不同,汉族人群超重率最高,哈族人群肥胖患病率最高(x2=338.232,P<0.05);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超重率在45~54岁达到高峰,肥胖率在55~64岁达到高峰(x=246.80,P<0.05).年龄、民族、职业、教育程度、吸烟、饮酒是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较高,且存在民族差异,汉族男性超重率最高,哈萨克族男性肥胖患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2-2012年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2002年营养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抽取13个监测点共7 075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2009-2012年的广东省居民营养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9区/县城乡调查点抽取2 31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结果 2009-2012年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3%和4.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8.9%和6.5%)均高于女生(5.3%和2.2%),城市超重率和肥胖率(9.3%和5.6%)均高于农村(4.7%和3.2%);以9~11岁组超重率(8.8%)和肥胖率(6.0%)最高。与2002年比较,除城市女生肥胖率下降外,城市男生、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明显上升,其中农村超重和肥胖增幅高于城市,男生增幅高于女生。结论 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较2002年有较大上升,其中农村、男生和9~11岁超重/肥胖比例较高,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