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静脉化疗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患者,其中79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行静脉化疗处理,为A组,83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处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无复发生存时间.结果:A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多余B组(P<0.05),但B组尿路刺激症状、耻骨上区不适、血尿及尿常规异常均明显多于A组(P <0.05,表2).A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22个月,明显长于B组的15个月.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患者TURBT术后联合静脉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行膀胱灌注者降低.  相似文献   

2.
谭宏波 《中外医疗》2011,30(15):68-68,7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联合序贯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8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即刻联合序贯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5例膀胱肿瘤均一次性切除,手术时间20~90min,平均40min。术中未出现膀胱穿孔、严重大出血及电切综合征(TURS)。2年复发率为15.29%。结论 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具有安全、可重复、组织损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保留良好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膀胱部分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两种不同术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过治疗且术后能随访到的13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按术式分为两组,I组膀胱部分切除术64例,II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71例,通过分析其在术后两年内的复发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程、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Ⅰ组和Ⅱ组的两年内复发率分别为37.5%和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在手术时程、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比I组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上,Ⅰ组易出现膀胱痉挛症状,Ⅱ组易出现膀胱穿孔与闭孔神经反射。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对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的特点,其临床疗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高龄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90例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并随机将其分组,部分切除组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组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比较2组患者2年复发率;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出院时间;膀胱穿孔、膀胱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URBT组患者2年复发率和部分切除组相近(P>0.05);TURBT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 出院时间低于部分切除组(P>0.05);TURBT组闭孔神经反射和膀胱穿孔的发生率较高,而部分切除组膀胱痉挛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高龄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和出院时间,与部分切除术一样均可达到降低复发率的效果,两者并发症有所侧重,术中需细心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常规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膀胱刺激征、血尿、发热、拔管后膀胱过度活动症、较严重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摩西钬激光切除术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徐州市肿瘤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61例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摩西钬激光组35例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组(TURBT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  相似文献   

7.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献 《中外医疗》2011,30(17):38+40-38,4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膀胱部分切除术对于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手术指征患者50例,随机分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观察组和膀胱部分切除术对照组,分别从手术时间、手并发症、出血量、需导尿时间等方面评价2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并比较随访3年后的复发率、生存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需导尿时间上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并发症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RBT术后复发率较膀胱部分切除术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不同手术方法需根据肿瘤的不同浸润膀胱壁的深度选择: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首选TURBT;而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首选膀胱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术(TURBT)联合膀胱内卡介苗(BCG)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4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TURBT联合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其中4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2例肉眼血尿,2例全身流感样表现,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者治愈,均未退出治疗,其中2例复发,复发率4.76%。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采用TURBT联合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的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En bloc)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设计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麻城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87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将予以TURBT术治疗的患者标记为对照组∽=82),将予...  相似文献   

10.
林英立  李艳丽  戚景光  梁杰  赵炎 《重庆医学》2017,(35):4949-4951
目的 探索血清钙黏蛋白13(CDH13)甲基化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后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该院行TURBT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98例,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患者血清CDH13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进展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52例(53.1%)患者血清中检测到CDH13甲基化,并且血清CDH13甲基化与肿瘤大小、分级及数目密切相关(P<0.05).在随访过程中有20例(20.4%)患者出现肿瘤进展,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发现存在血清CDH13甲基化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低于血清CDH13未甲基化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DH13甲基化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治疗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CDH13甲基化可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治疗后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绿激光汽化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自愿原则选择两种不同手术,行激光汽化术的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TURBT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出血量、尿管置留时间、肉眼血尿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尿管保留时间、血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较大肿瘤与较高的病理分级有高复发风险,而肿瘤数目和不同手术方式(绿激光/TURBT)与膀胱癌术后复发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绿激光汽化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与TURBT比较可缩短尿管保留、血尿及住院时间,且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两种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膀胱癌按浸润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辅以膀胱内灌注治疗,预防肿瘤的复发;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由于浸润深度深,易发生转移,故多采用膀胱全切[1]。膀胱全切后肠代膀胱被认为是膀胱全切后下尿路重建的金标准[2],但是由于肠代膀胱后尿液经由肠管排泄,肠管不能完全替代膀胱,可产生电解质紊乱、尿路感染、积水等诸多并发症[3],其中已经证实肠代膀胱后可能再发生肿瘤,其发生概率虽低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介绍1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Studer肠代膀胱内新发肠源性腺癌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南勇 《海南医学》2014,(23):3539-3540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与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8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CPT组(42例)采用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治疗,THP组(41例)采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灌注,之后每周1次,持续8周,随后每个月1次,连续8个月规律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观察2年,A组和B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26.19%和21.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和B组分别为40.48%和6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均为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是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主要来源于膀胱壁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2]。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采用电切术等维持性手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原则上采用全膀胱根治性切除[3]。因此,术前准确判断膀胱癌肿瘤浸润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易超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06-1408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P53、ki-67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商城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行传统经尿道电切术,观察组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P53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53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降低P53、ki-67蛋白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于兰考县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历资料记载术式分成观察组(A组,n=42)和对照组(B组,n=34)两组。B组予以膀胱部分切除方案,A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方案。比对两组患者术程、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随访1~2 a,记录其复发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A组患者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2两组患者在为期1~2 a的随访中,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予以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疗法,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较低,利于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T2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T2期),观察组84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将肿瘤位置膀胱壁全部切除,包括周围1.5 cm膀胱黏膜组织。对照组17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并发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等临床资料。 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53.1±10.3)min低于对照组的(202.4±31.5)min,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1.7±1.7)d低于对照组的(28.0±4.7)d,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3.7±6.3)mL少于对照组的(470.6±143.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84.5%、78.5%和94.1%、82.4%、76.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尿路感染,经抗炎对症治疗后痊愈。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肾积水行肾穿刺造瘘引流,1例患者出现输尿管梗阻,2例出现尿路感染行抗炎治疗,1例患者出现急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低,保留膀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高。 结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对于肿瘤单发、体积较小(直径≤2 cm)、分期较早(T2期)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疗效可靠,安全性及术后生活质量高。对于肿瘤多发、体积较大(直径>2 cm)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应首选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采用羟基喜树碱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以羟基喜树碱(40 mg/40mL)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7例.结果 5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一次性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至24个月,5例复发,再次行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以羟基喜树碱(40 mg/40 mL)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羟基喜树碱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重复使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索经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二次电切对减少经尿道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复发率及改善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TURBT术后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57例, 其中单次电切组109例, 二次电切组48例。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 对比两组复发率及各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情况。结果 复发患者主要为T1期及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2例患者在二次电切后纠正病理诊断。二次电切组复发率低于单次电切组(P<005)。 结论 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可进一步明确肿瘤分期, 降低高危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延缓进展、改善预后。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把握二次电切的手术指针, 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20.
“超声膀胱软镜”可辅助用于初发膀胱肿瘤术前分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超声支气管镜作为"超声膀胱软镜"进行膀胱肿瘤分期诊断,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初发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术前行"超声膀胱软镜"检查以判断分期。"超声膀胱软镜"镜检后行常规膀胱镜检及活检术,所有患者均行静脉肾盂造影及盆腔CT检查,对于无法确诊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并取肿瘤基底送病理。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比较超声内镜检查及常规膀胱镜检时患者的视觉疼痛评分(VAS)。结果 "超声膀胱软镜"检查术中VAS明显低于常规膀胱镜检(1.3±0.5 vs 4.3±0.9,P<0.01)。36例初发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经"超声膀胱软镜"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tumor,NMIBT;Ta+T1)2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tumor,MIBT;T2+T3)8例。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超声膀胱软镜"诊断NMIBT与MIBT符合率均为100%。结论 "超声膀胱软镜"检查操作可行,痛苦小,能显示肿瘤浸润膀胱壁的深度,可辅助用于初发膀胱肿瘤术前分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