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论依据】 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杀手。近期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作为双刃剑在前列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细胞自噬如何调控前列腺癌的机制尚无报道。p21活化激酶-6(p21-activated kinase 6,PAK6)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家族的一员,通过磷酸化雄激素受体与肿瘤E3连接酶而泛素化降解雄激素受体,从而负向调节前列腺肿瘤的生长。HDAC6是Ⅱ类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一个成员,通过调节底物乙酰化水平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化。已有文献报道,PAK6在前列腺癌中呈高表达,而HDAC6具有促进自噬小体形成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PAK6可通过结合HDAC6从而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且临床标本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AK6与HDAC6共定位于细胞质中,且恶性前列腺癌中的共定位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提示两者在前列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旨在探讨PAK6与HDAC6相互结合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前列腺癌中的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及调节机制。 【设计思路】 应用体内外结合实验研究二者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电镜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PAK6与HDAC6与细胞自噬的关系,及PAK6与HDAC6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免疫组化检测二者在前列腺癌临床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 【实验内容】 (1)体外GST-pull down实验证实PAK6与HDAC6直接结合。(2)共转染HDAC6和PAK6到工具细胞HEK293中,免疫共沉淀检测二者在细胞内结合。(3)成功构建过表达和沉默PAK6细胞系,利用MTT,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印迹实验揭示PAK6与HDAC6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4)免疫组化分析前列腺癌组织临床标本中PAK6与HDAC6表达的相关性。 【材料】 前列腺癌及工具细胞系,相应抗体, ECL发光试剂及仪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可行性】 所在实验室为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前期实验成功证明PAK6和HDAC6的结合及共定位关系,本人已熟练掌握了后续实验涉及的相关技术。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发现PAK6和HDAC6在前列腺癌中的共定位表达变化及二者的相互作用,阐明PAK6通过HDAC6促进细胞自噬,为寻找前列腺癌的预警分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CXXC指蛋白4(CXXC4)对胰腺癌PANC-1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方法 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检测14份癌旁胰腺组织和87份胰腺癌组织中CXXC4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NE及人胰腺癌细胞PANC-1、AsPC-1和BxPC-3中CXXC4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XXC4敲降和过表达的转染有效性,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析敲降或过表达CXXC4对PANC-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和ZEB2的表达水平。通过STRING网站预测与CXCC4有相互作用的蛋白,筛选出的蛋白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CXXC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胰腺组织(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HPNE细胞相比,CXXC4在PANC-1、AsPC-1和BxPC-3中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604-1606
目的:研究p21-activated kinase(pAK)-4和P54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相互作用。方法:选择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纤维瘤、乳腺癌和乳腺癌转移瘤组织各2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K-4表达,比较其与不同病理特征的关系。用免疫荧光法体外观察P54亚细胞定位及与PAK4的共定位情况。结果: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纤维瘤、乳腺癌转移瘤组织和乳腺癌中PAK4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阳性产物主要位于胞浆,尤以核周明显,细胞基质未见明显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癌、晚期浸润癌中PAK4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共聚焦实验证实P54定位在细胞浆,且和PAK4有共定位。结论:PAK4和P54蛋白可能作为诊断和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敏感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PAK4,利用它鉴定p21活化激酶4(PAK4)在胃癌细胞中的定位,并检测外源性和内源性PAK4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以pCAN2-MYC-PAK4为模板,采用PCR法进行人PAK4编码序列的扩增,并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将pCAN2-MYC-PAK4质粒瞬时转染到胃癌BGC-823细胞中,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Y-PAK4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胃癌细胞系中内源性PAK4的表达;瞬时转染pEGFP-PAK4到胃癌BGC-823细胞中,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AK4的定位.结果 (1)hPAK4编码序列被成功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2)证实了MYC-PAK4融合蛋白及内源性PAK4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3)转染pEGFP-PAK4后,在胃癌BGC-823细胞胞质内可见明亮的绿色荧光.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pEGFP-PAK4载体,证实了外源性和内源性PAK4的表达,证明在胃癌BGC-823细胞中PAK4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为进一步研究PAK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岩  张嫚嫚  毕亭亭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4):154-158,14, 14
目的 探讨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下调蛋白4-1(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4-1, NEDD4-1)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NEDD4-1在胰腺导管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法检测NEDD4-1在胰腺癌细胞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内的表达改变;利用siRNA沉默人胰腺癌PANC-1细胞中的NEDD4-1表达,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活力、凋亡率及迁移活性的改变,并探讨沉默前后细胞内NEDD4-1、p-JAK2及p-STAT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NEDD4-1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上调(P <0.01);胰腺癌细胞株内的NEDD4-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明显升高(P<0.01);转染36h后,siNEDD4-1组NEDD4-1蛋白表达水平仅为siNC组的41.71%±4.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iNC组比较,siNEDD4-1组PANC-1细胞生长增殖活性下降、凋亡率上升、迁移活力降低,且细胞内NEDD4-1、p-JAK2及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 <0.05)。结论 NEDD4-1在胰腺癌组织中及细胞中表达升高。沉默NEDD4-1可能通过调控JAK2/STAT3通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迁移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NEDD4-1可能成为治疗胰腺癌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29-32,封3
目的研究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Receptor for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RACK1)与蛋白激酶WEE1互作调控胃癌细胞株HGC27生长增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ipofect AMINE 2000在HGC27细胞中过表达RACK1,Western blotting检测HGC27细胞中WEE1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验证RACK1和WEE1在HGC27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细胞内免疫荧光观测RACK1与WEE1在HGC27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结果过表达RACK1后WEE1在胃癌细胞HGC27中的表达降低,RACK1与WEE1在HGC27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且共定位在细胞质内。结论 RACK1与WEE1共同作用调控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RACK1成为临床上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21活化激酶-1(PAK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结直肠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结直肠黏膜与结直肠癌组织中PAK1和HIF-1α的表达,分析两者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结果 PAK1 mRNA、HIF-1α 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0.0%(42/60)和71.7%(43/6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Dukes不同分期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P<0.05);PAK1 mRNA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HIF-1α mRNA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0.05);PAK1和HIF-1α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PAK1和HIF-1α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PAK1和HIF-1α在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PAK1蛋白激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筛选开发新的PAK1抑制剂作为肿瘤治疗靶向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PAK1抑制剂筛选方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缺陷,而计算机虚拟筛选可降低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成本,提高筛选效率。本实验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虚拟筛选结合Z′lyteTM高通量激酶筛选出1种PAK1靶向候选化合物,体外酶活性检测发现化合物18(K788)具有良好的PAK1抑制活性(抑制率为42.7%)。进一步通过MTT检测发现K788具有显著的PAK1阳性肿瘤杀伤活性,抑制活性优于阳性药IPA-3(inhibitor of p21-activated kinase compound-3)。采用流式细胞分析、Western blot检测发现K788能通过抑制PAK1的表达及其活化以激活caspase凋亡通路,诱导结肠癌细胞DLD-1的凋亡。K788具有临床开发应用的潜力,可作为PAK1靶向先导分子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观察caveolin-1和cyclophilin 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荷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内胆固醇蓄积的影响。实验采用Western-blot、免疫荧光法分别定量,定位检测caveolin-1和cyclophilin A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的形成情况;高效液相检测细胞内外总胆固醇含量;免疫共沉淀检测caveolin-1和cyclophilin A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随着荷脂时间延长,caveolin-1和cyclophilin A的蛋白表达逐渐减弱;细胞内脂滴形成逐渐增多,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不断增加;caveolin-1和cyclophilin A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相互结合,并且cyclophilin A活性抑制后,与caveolin-1结合能力减低,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增加。这提示,caveolin-1和cyclophilin 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可相互结合,并参与改善细胞内胆固醇蓄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21活化激酶1(PAK1)作为多种恶性肿瘤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在功能机制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方法:从NCBI数据库获取PAK1基因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PAK1基因的DNA序列、RNA结构及该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信号肽与跨膜区域、互作蛋白、系统发育等.结果:人的P AK1蛋白是酸性疏水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定位于细胞核的可能性较大,主要的二级结构为α-螺旋结构和无规卷曲体,属于α-淀粉酶催化结构域超家族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20超家族.与PAK1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有RAC1、RAC3、Cdc42、FLNA和ARHGEF7.结论:本研究对PAK1基因结构及其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三级结构和潜在的分子功能等进行了预测分析,为以后开展实验研究P AK1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3*Flag-hPAK4真核表达质粒,证实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与定位,并纯化PAK4蛋白。方法:提取人乳腺癌细胞MCF-7 mRNA,反转录为cDNA。PCR扩增hPAK4全长编码基因,亚克隆至含有3*Flag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中。将构建的重组质粒测序并转染到非洲绿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中,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同时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3*Flag-hPAK4在COS7细胞内定位。使用免疫沉淀的方法纯化PAK4蛋白。结果:hPAK4全长基因序列克隆到了真核表达载体3*Flag中,酶切鉴定片段为1 800 bp。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了融合蛋白3*Flag-hPAK4的表达,分子质量约为68 kDa,3*Flag-hPAK4在COS7细胞中表达定位在细胞浆中,成功纯化了PAK4蛋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3*Flag-hPAK4真核表达质粒,同时鉴定了3*Flag-hPAK4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纯化了PAK4蛋白。3*Flag-hPAK4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E2F1 蛋白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及其与 Sedlin 蛋白的共定位. 方法 构建 pcDNA3. 1-E2F1-FLAG真核表达质粒,然后瞬时转染至 HEK 293T 细胞内, Western blot法检测E2F1蛋白的表达;瞬时单转E2F1-FLAG和共转E2F1-FLAG+Sedlin-绿色荧光蛋白( GFP)至非洲绿猴肾细胞( COS7 )内,免疫荧光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2F1-FLAG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和Sedlin的共定位. 结果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E2F1-FLAG 构建成功,且在HEK 293T细胞中能够成功表达,在COS7 细胞中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且与Sedlin共定位于细胞核. 结论 人E2F1 在HEK 293T、COS7细胞中都能够正常表达,且与 Sedlin蛋白存在共定位现象,为进一步了解人E2F1的功能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质分裂调控蛋白1(PR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系SW1990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PRC1在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脂质体3000转染质粒或siRNA方法实现对PRC1的过表达及干扰,分别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PRC1对SW1990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及凋亡率的影响。从TCGA获取胰腺癌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PRC1表达量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TRING数据库分析与PRC1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基因集富集分析预测PRC1在胰腺癌中调控的可能信号通路。结果 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R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过表达PRC1促进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侵袭并抑制其凋亡(P<0.01),而沉默PRC1则抑制SW1990细胞增殖、侵袭并诱导其凋亡(P<0.01)。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LncRNA KCNQ1OT1在结直肠癌SW480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miRanda与TargetScan分别分析LncRNA KCNQ1OT1与miR-145的作用靶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相关的分子间靶标关系。qRT-PCR实验分析KCNQ1OT1、miR-145和PAK4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SW480细胞和CCC-HIE-2细胞中的基因表达量。将SW480细胞分为siRNA NC组、KCNQ1OT1 siRNA组、PAK4 siRNA组、inhibitor NC组、miR-145 inhibitor组、pcDNA-3.1(+)+mimics NC组、pcDNA-KCNQ1OT1+mimics NC组、pcDNA-3.1(+)+miR-145 mimics组、pcDNA-KCNQ1OT1+miR-145 mimics组,分别敲低KCNQ1OT1、miR-145和PAK4表达,MTT实验分析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细胞克隆数目,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SW480细胞EMT能力。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泛素化是机体重要的蛋白质的修饰方式,人环指蛋白(ring finger protein,RNF)11是泛素连接酶家族成员之一,可能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 3-interacting protein 1,TNIP1)是重要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B,NF-κB)调控蛋白,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NF-κB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文中研究RNF11下游功能及其与TNIP1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RNF11的亚细胞定位。方法用PCR等方法构建人NFκB调控蛋白TNIP1全长及缺失不同位点的突变体,并观测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方法鉴定其与人RNF11的相互作用,并确定其结合位点,用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其亚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了人TNIP1的全长及其缺失不同位点的突变体并使其在293T细胞中表达。证实RNF11与TNIP1存在相互作用并确定其相互结合位点位于TNIP1的第311至535位氨基酸,。确定RNF11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结论人RNF11可与TNIP1在细胞内相互结合,其主要的结合位点位于311至535位氨基酸。RNF1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可能参与细胞内蛋白的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16.
周晓华  陈小伍 《广东医学》2012,33(3):425-427
PAKs(p-21活化激酶)是分子量21 kD,Rho家族的小GTP酶;在哺乳动物中PAK有6种,可分成第1组PAKs(PAK1~3)和第2组PAKs(PAK4~6)。PAK1(p-21活化激酶1)是第1个被鉴定并且研究最多的PAK家族成员,PAK1的效应蛋白为Rac和Cdc42,在细胞形成、运动、生存和增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KA1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PAK1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1]。本文拟对PAK1在细胞运动、血管生理和血管再生期间信号传递、癌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调控核苷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4(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4,NLRC4)炎症小体激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感染的永生化骨髓巨噬细胞(immortalized 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IBMDM)中,Western blot检测NLRC4炎症小体激活及其下游分子半胱天冬蛋白酶1(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 1,Caspase-1)和Gasdermin D(GSDMD)的剪切情况; 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确定 TBK1 与 NLRC4的相互作用及其具体结构域;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确定TBK1与NLRC4的空间定位;GST pull-down实验确定TBK1与NLRC4是否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寡聚化检测实验验证NLRC4 炎症小体组装。构建S.T感染C57BL/6小鼠动物模型,观察小鼠生存情况。涂板计数腹腔灌洗液和肺的细菌负荷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腹腔灌洗液及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在S.T感染的IBMDM中,抑制TBK1可减弱NLRC4炎症小体激活,NLRC4磷酸化水平下降,Caspase-1与GSDMD的剪切减少;TBK1与NLRC4存在相互作用,TBK1的N端与NLRC4的NACHT 结构域相互作用;TBK1与NLRC4存在空间上的共定位;TBK1可以磷酸化NLRC4的Ser533位点。S.T动物模型实验显示,抑制 TBK1活性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生存率;减低小鼠腹腔灌洗液和肺中的细菌负荷量;降低血清以及腹腔灌洗液中的IL-1β、TNF-α 的表达水平;减少腹腔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结论:TBK1与NLRC4相互作用,磷酸化NLRC4 Ser533位点,促进NLRC4 炎症小体的激活,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DBA/2小鼠耳廓皮下同种异体乳鼠心脏组织移植方法,研究蝙蝠蛾拟青霉人工发酵菌丝培养物(PHC)中类生物碱部位的抗排斥作用。结果发现:3.0mol/L拟青霉类生物碱(PAK)能显著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期,降低术后免疫应答排斥反应初期小鼠体内腹腔巨噬细胞(PMΦ)吞噬作用及产生IL-1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本实验未发现PAK的淋巴细胞毒性作用。初步证实PAK是PHC发挥抗排斥作用的活性有效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EOLA1)与金属硫蛋白2A(MT2A)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其相互作用位点及上下游关系.方法 构建EGFP-EOLA1融合表达载体,转染HUVEC细胞,应用免疫荧光共定位成像技术观察EOLA1和MT2A在HUVEC中的共定位情况;应用截短突变和酵母双杂交确定EOLA1和MT2A的相互作用位置;应用RNAi技术建立EOLA1/MT2A上调和下调的HUVEC细胞模型,观测模型细胞EOLA1/MT2A的表达情况.结果 EOLA1和MT2A在HUVEC中存在共定位现象,共定位主要发生在核膜周围;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EOLA1的截短突变体1~77氨基酸(aa)片段和MT2A无结合活性,1~115aa片段及1~158aa片段和MT2A有结合活性.EOLA1上调/下调表达时MT2A同时相应上调/下调表达,MT2A的上调和下调表达对EOLA1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EOLA1和MT2A在HUVEC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位点位于EOLA1ORF的100~113功能域,EOLA1可以调控MT2A在HUVEC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IV-1整合酶与细胞蛋白Importinα1(Impα1)的相互作用及其对HIV-1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共沉淀系统定量检测细胞内HIV-1整合酶与Impα1蛋白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下调CD4+C8166 T细胞中Impα1的表达,以研究Impα/β入核转运途径对HIV-1复制的影响。结果当T细胞内Impα1表达下降时,HIV-1对其感染性显著减弱。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病毒逆转录未受到影响,但其2-LTR DNA(入核指标)及整合DNA的形成受到了抑制,提示Impα1的下调明显影响HIV-1入核转运过程。结论该研究为HIV-1整合酶与Impα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病毒感染中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