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对腹部外科学仍是一个挑战。目前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分流和断流术,然而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往往不足以耐受手术及麻醉的打击,因而手术病死率较高。随着内镜、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微创治疗以其创伤小、适应证广、疗效显著而成为当代研究的重点。该文作者对目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微创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血液淤滞、压力增高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呕血、黑便和腹水等症状,其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肝硬化,其最直接和最致命性的并发症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20%,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年内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高达25%。 相似文献
4.
肝炎后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源于肝脏的病毒(乙、丙)性,是一慢性渐进性过程,它的疗程主要依赖于非手术处理,核心在于灭毒、保肝,食管胃底的静脉曲张破裂与胃黏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是肝实质损害和肝纤维化不断加重的结果.外科治疗主要针对大出血,现在亦有了非手术处理的有效手段,断流术和分流术对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运用也应慎重,以防进一步加重肝损害.下面本文就近些年来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次手术合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的评估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21例多次手术合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21例患者均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表现,其中3例食道静脉曲张,21例患者,胆汁性肝硬化者13例,血吸虫肝硬化5例,肝炎肝硬化3例,手术方法 :单纯胆道手术19例,胆肠吻合术合并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2例,术中出血量约800-1600ml。术后2例胆漏,1例肠瘘,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肝功能失代偿,脏器衰竭。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7例。结论针对胆道多次手术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在注意结合术前风险评估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变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另外使用Child-pugh对于再次胆道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目的主要是治疗其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主要术式有分流和断流两种。两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其争论已经几十年,但仍未定论。目前认为很难有定论,应结合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亦即个体化。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贲门失迟缓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共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82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贲门失迟缓的43例(15.2%)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3例在术后出现进食梗咽感、吞咽困难,给予心理安慰、对症治疗缓解34例;另9例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液、流质,4例缓解,余5例病人仍进食困难,进食后呕吐,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贲门线样狭窄,经内镜或介入球囊扩张治疗后缓解,其中4例经1次扩张后即缓解,1例经两次球囊扩张后缓解,目前随访中未发现症状反复。结论: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贲门失迟缓与性别、断流位置高低、术前反复出血行腔内治疗、术中食管肌层的损伤及术中应用非吸收化学胶食管表面喷洒有一定的关系,本病应早发现早治疗,保守治疗不缓解,宜选用介入或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细胞损害形成的窦性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症,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而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来势急,症状重,迅速及时的治疗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从血容量的补充、止血等方面,综述其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出院50例;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10.71%,死亡原因:术后腹腔内大出血2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术后近期并发症:腹腔内出血4例,术后大量腹水5例,肝性脑病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膈下脓肿3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出院后41例(82%)获得随防2个月至7年的随访,随防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死亡1例;肝性脑病2例,死亡1例;脾静脉吻合口栓塞1例。2例肝移植患者分别已经生存2年和3年,无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结论术前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的肝功能和手术风险做充分的评估,积极行护肝治疗;掌握好适当的手术时机和合理的手术方式;积极防治术中、术后出血、腹水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做好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同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68例,对其进行同期手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68例患者中,治愈出院61例,死亡7例,其中死于腹腔大出血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于腹腔感染伴十二指肠瘘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病死率为10.29%。术后并发症:发热、腹痛2例,大量腹水2例,腹腔内出血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肝性脑病3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膈下脓肿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29%。结论:在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行同期手术时,要对手术风险与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充分评估,行护肝治疗,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朱程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6):520-521
目的探讨一期脾+胆囊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患者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一期脾+胆囊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者15例(一期手术组),实施分期脾+胆囊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者16例(分期手术组),评价随访1年时的治疗效果。结果一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分期手术组患者接近(P〉0.05);两组各发生1例术后感染,未出现感染死亡患者;一期手术组患者2例最终行胆囊造瘘术,13例行胆囊切除术;分期手术组患者术后行胆囊切除术平均间隔时间为4.63个月。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及再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的效果接近,但一期手术减少了患者手术次数,节约了开支,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02例病人516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结果 1天24小时中,5-6时为出血的第1高峰期,16-17时为第2高峰期,23时为第3高峰期。夜间出血362例,发生率为70.16%,白天出血154例,发生率为29.84%,出血发生的时间昼夜差异显著(P<0.01),夜间死亡52例,死亡率为14.36%,白天死亡10例,死亡率为6.49%,昼夜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的时间是有规律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2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门静脉高压50例设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组,单纯肝硬化72例设为肝硬化组。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男性比例、腹水形成、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PLT)、脾门静脉内径和脾脏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形成[OR=1.957,95%CI(1.37~2.45)]、脾门静脉内径增加[OR=2.334、95%CI(1.99~3.02)]、PLT降低[OR=2.439,95%CI(2.07~2.8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腹水形成、门静脉内径增加和PLT降低是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应定期检查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17.
1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50%~80%,病死率为30%~70%[1].初次出血停止后,再出血常常发生在6周内,早期再出血最常见于前48 h内,大约有一半早期再出血发生在这段时间内[2].因此,静脉曲张首次出血后应积极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预防静脉曲张再次出血比预防初次出血方法多,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预防再次出血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PHT)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EVB)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约50%肝硬化患者存在食管胃静脉曲张,每年有8%的肝硬化患者新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同时8%的患者由小静脉曲张发展为大静脉曲张。 EVB的年发生率为5%~15%,第一次EVB的病死率高达20%~30%。随着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方法的发展,大大减低了出血的风险及病死率,改善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腹中风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者夹层动脉瘤等,自发性破裂出血所致。肝硬化并发腹中风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例均为男性,年龄 45~ 60岁,平均年龄 53岁。均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肝硬化病史 6~ 10年。 3例有高血压史。临床表现腹胀、纳差、尿少、恶心、呕吐、肝区不适、尿黄、皮肤黄染,个别有肝掌、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水肿。化验结果:胆红素、转氨酶偏高,白蛋白偏低。 4例 B超均提示肝硬化腹水,门静脉 1.6cm,可见腹腔液性暗区。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条件,均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