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18~79岁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在北京市16个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收集人口学信息、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睡眠时长及问题、血清学指标,构建复杂抽样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与血清HbA1c的关联。结果 纳入11 608名非糖尿病患者,年龄(43.36±15.27)岁,睡眠时长为(7.49±1.29)h/d,30 d内存在睡眠问题(每周≥3 d存在打鼾/窒息、入睡困难、觉醒≥2次、早醒或服用安眠药)比例为47.38%,血清HbA1c中位数为5.30%。血清HbA1c水平随着睡眠时长出现显著波动(F=413.06,P<0.01);不同年龄组间是否存在睡眠问题,血清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3,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存在≥1种睡眠问题的人群血清HbA1c水平高于无睡眠问题者(U=15.11,P<0.01)。控制人口学变量、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后,无论性别,存在≥1种睡眠问题(OR=1.21,95% CI:1.03~1.41)和打鼾/窒息与HbA1c≥5.7%有关(OR=1.37,95% CI:1.16~1.61),<60岁人群睡眠问题与HbA1c水平较高有关。结论 成年人睡眠过长、过短及打鼾/窒息影响血清HbA1c水平,<60岁对象作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以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和现场体格检查的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农村地区751名60岁以上的老年居民进行了慢性病患病现状及患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0.5%;疾病患病顺位依次为高血压、关节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等;各种慢性病危险因素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患慢性病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结论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同时慢性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为了降低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应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和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开展健康促进,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都市金牛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共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对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6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χ2检验对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老年人共病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9年在成都市金牛区共调查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8 335名,该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48.1%,慢性病共病率为16.6%。在共病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疾病组合为高血压+糖尿病,占40.0%。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年龄、收入、BMI、吸烟、饮酒、饮食口味及身体活动相关。70~79岁(OR=2.605,95%CI:2.253~3.012)、≥80岁(OR=3.630,95%CI:3.012~4.375)、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000~3 999元(OR=1.533,95%CI:1.286~1.827)、≥4 000元(OR=2.215,95%CI:1.774~2.545)、戒烟(OR=1.915,9...  相似文献   

4.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3 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 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 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 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 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 CI:1.29~1.65)和1.33倍(95% CI:1.18~1.50)。结论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厦门市2019年一般人群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睡眠质量促进健康提出建议。方法结合"3.21世界睡眠日"活动,通过新媒体微信平台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发布在互联网,进行现况调查,评定厦门市一般人群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9 520人,有3 777人PSQI总分≥8分,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39.7%;睡眠质量差发生率男性(42.1%)高于女性(35.4%);离婚人群(70.0%)高于未婚(36.5%)和已婚人群(39.1%);重体力劳动人群(47.3%)高于高于轻体力劳动者(37.7%)和脑力劳动者(30.9%);不同年龄组人群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50岁(45.0%)、20~29岁(41.0%)、30~39岁(4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依次为博士(58.0%)、硕士(49.4%)、小学(44.1%)。结论厦门市一般人群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善睡眠质量,对促进心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2008-2018年北京市城区年龄≥18岁人群的体检资料,探究睡眠时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北京美兆体检中心2008-2018年体检资料,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睡眠时长与NAFLD患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亚人群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7 697名体检对象,年龄为(40.7±11.7)岁,短睡眠时长(<6 h)与长睡眠时长(≥8 h)分别占12.7%与7.0%,NAFLD的超声检出率为37.6%。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短睡眠时长和长睡眠时长与正常睡眠时长的体检对象相比患有NAFLD的O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4,P=0.003)和0.88(95%CI:0.82~0.95,P<0.001),且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在男性(P交互<0.05)及18~<30岁、30~<40岁的人群中(P交互<0.001)更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模式和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8年数据,纳入≥45岁人群19486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Apriori算法探究慢性病共病模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共病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45岁人群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55.8%(95%CI:55.1%~56.5%)。研究得到高血压和关节炎两种共病模式,高血压共病模式以高血压为核心,包括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中风、记忆问题、情感问题;关节炎共病模式以关节炎为核心,包括肺部疾病、哮喘、胃部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关节炎、胃部疾病处于重要地位,胃部疾病是两种共病模式的桥梁疾病。高龄是两种共病模式的共同危险因素,重度体力活动是高血压共病模式的保护因素,是关节炎共病模式的危险因素。高龄会促使两共病模式的单病种人群进展为共病,中重度体力活动对高血压共病模式的单病种人群进展为共病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我国≥45岁人群中超五成存在慢性病共病。高血压、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15~69岁居民睡眠状况。方法使用2007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对50368名居民的睡眠时间和午睡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我国15-69岁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为(8.1±1.3)h,其中15—29、30~39、40-49、50-59和60~69岁居民的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为8.3、8.1、8.0、7.8和7.7h。不同年龄、地区和性别的睡眠时间均为城市低于农村(P〈0.0.5)。60.7%的人没有午睡习惯,30.4%的人午睡时间不超过1h,8.9%的人午睡时间在1h以上。不午睡人群的比例,女性(62.5%)高于男性(59.1%);农村(65.0%)高于城市(54.3%);西部地区(66.6%)高于中部(58.1%)和东部地区(58.8%),各组比较的P值均〈0.05。结论我国城市居民睡眠时间少于农村居民,午睡人群的比例减少,需进一步开展研究来探讨睡眠与慢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南省成年居民常见慢性病共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8年湖南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最终选取有效样本7 452人。采用SAS 9.4软件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满足比例优势假定条件的变量采用比例优势logit模型进行分析,对不满足比例优势假定条件的变量采用有序logit模型补充的偏比例优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7 452名调查对象7种常见慢性病中患0、1、2、3种及以上的加权比例为35.8%、32.9%、20.2%、11.1%,调查人群慢性病加权共患率为31.3%。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睡眠障碍情况、蔬果和红肉摄入情况人群慢性病患病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例优势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慢病共患的可能性更大(OR=1.71,95%CI:1.50~1.95);与18~<45岁年龄组相比,45~<60岁年龄组(OR=2.42,95%CI:2.13~2.75)、60~<70岁年龄组(O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模式。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选取19 145名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关联分析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结果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为55.76%;中老年群体中,低体力活动、睡眠不足或过长的人患慢性病共病的置信度为72.51%;男性中低体力活动、无社交和吸烟的人患慢性病共病的置信度为64.55%;女性中低体力活动、睡眠不足或过长的人患慢性病共病的置信度为76.23%;随着年龄的增高,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规则增多,45~59岁人群中,睡眠不足或过长、无社交的人患慢性病共病的置信度为53.10%;60~74岁、75岁及以上人群中,低体力活动、睡眠不足或过长的人患慢性病共病的置信度分别为78.11%和76.40%。结论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人群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模式不同,医疗机构可根据不同群体特征开展精细化健康教育,改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海南省中老年人群BMI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为超重肥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的体检队列人群中5 169名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地居住时间≥5年,年龄35~75岁,无严重肢体残疾或精神疾病的常住人口。对BMI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应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不同BMI调查对象在性别、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年龄、吸烟、饮茶、午睡、睡眠质量、睡眠时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枕组、睡眠质量较差和很差均为BMI水平增加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长枕组“BMI高”的OR值为规范枕组的1.336倍(95%CI:1.094~1.632);睡眠质量较差者与很差者“BMI高”的OR值分别为睡眠质量很好者的1.294倍(95%CI:1.082~1.548)和1.948倍(95%CI:1.131~3.357)。结论 海南省中老年人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差都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中国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共纳入7 885名研究对象,按照夜间睡眠时长分为5组:≤5 h、>5~ < 6 h、6~ < 7 h(参照)、7~ < 8 h、≥8 h。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并建立3个模型,在调整不同协变量下逐步探索不同夜间睡眠时长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获得OR值和95% CI值。  结果  以夜间睡眠时长6~ < 7 h为对照,夜间睡眠时长≤5 h患高血压风险较高(OR=1.37, 95% CI: 1.12~1.69, P=0.002)。进一步按照性别分层分析,逐步调整混杂后,男性睡眠时长≤5 h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是6~ < 7 h组的1.72倍(95% CI: 1.14~2.59, P=0.009)。而在女性中,调整混杂后并未发现关联(OR=1.26, 95% CI: 0.99~1.59, P=0.055)。  结论  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夜间睡眠时长≤5 h可能是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夜间睡眠时长≤5 h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人睡眠模式的特征,并探讨睡眠模式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5 666名广州市职工的生活方式调查和体检资料。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对人群睡眠的潜在模式及分布特征进行探索性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模式与DM的关系。  结果  LCA识别出5种睡眠模式,分别为“睡眠时间过短伴失眠”(类别1,5.6%)、“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轻度减退”(类别2,20.4%)、“睡眠状况良好”(类别3,47.7%)、“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障碍”(类别4,4.7%)、“睡眠不足伴夜间睡眠质量差”(类别5,21.6%)。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类别3相比,类别1(OR=2.28,95%CI:1.51~3.43,P<0.001)、类别4(OR=2.48,95%CI:1.54~4.00,P<0.001)和类别5(OR=1.31,95%CI:1.01~1.71,P=0.045)人群罹患DM的风险升高。  结论  成年人群的睡眠因素之间存在关联,并表现为不同的睡眠模式;不良睡眠模式可增加DM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小学生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该阶段学生提升睡眠健康的干预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个城区和4个郊区16所小学的3 4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运用χ2检验进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上海地区小学生每日平均睡眠时间 < 10 h的比例有93.0%。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为66.8%,其中女生为67.1%,男生为66.6%,发生率最高的3项睡眠问题依次为白天嗜睡(80.9%)、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74.1%)以及睡眠焦虑(5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OR=1.51,95%CI=1.04~2.21)以及每天步行10 min以上(OR=1.27,95%CI=1.08~1.50)是影响上海市小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上海地区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不良发生率高,且与年级和体力活动相关。低年级的睡眠健康干预重点是睡眠质量,而高年级的重点是睡眠时间,适度增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步行运动是促进学生睡眠健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倒班、平均睡眠时间及其联合作用对钢铁工人肝功能异常的影响,为保护钢铁工人肝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某钢铁公司6 907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 并收集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进行分析。  结果  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为18.0%,且男性高于女性(19.2% vs. 5.1%)。调整混杂因素后,倒班年限和肝功能异常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倒班和平均倒班频率>7夜/月患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增加1.24倍(OR=1.24, 95% CI: 1.04~1.49)和1.29倍(OR=1.29, 95% CI: 1.07~1.56)。以倒班状态分层,在倒班工人中平均睡眠时间较短(≤5 h/d)和较长(>7 h/d)患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增加1.19倍(OR=1.19, 95% CI: 1.01~1.43)和1.22倍(OR=1.22, 95% CI: 1.02~1.44)。且平均睡眠时间较长或较短均与倒班存在正向相乘的交互作用。根据平均睡眠时间分层后,平均睡眠时间>5~7 h/d的各倒班指标与肝功能异常的联系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倒班工作和睡眠时间较长或较短联合作用会增加钢铁工人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倒班工作对肝功能异常的独立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以制定合适的预防策略.方法 基于2015年9月-2018年6月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million persons proj...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睡眠时长与不同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以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测。睡眠时长作为分类变量,分为睡眠时长≤ 5 h/d(< 5.5 h/d)、6 h/d(5.5~6.5 h/d)、7 h/d(6.5~7.5 h/d)、8 h/d(7.5~8.5 h/d)、≥ 9 h/d(≥ 8.5 h/d),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对IS进行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睡眠时长与不同IS亚型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6 37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8.34±9.37)岁。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和健康状态后,与睡眠时长为7 h/d的相比,睡眠时长≤ 5 h/d的患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75倍(95%CI:1.42~2.15,P < 0.001)、1.98倍(95%CI:1.46~2.70,P < 0.001)、5.73倍(95%CI:3.34~9.83,P < 0.001)和4.43倍(95%CI:1.86~10.53,P=0.001)。然而,睡眠时长8 h/d和≥ 9 h/d仅在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中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睡眠不足与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而睡眠过长仅与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邢台市男性煤炭工人睡眠与肾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为男性煤炭工人的肾脏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收集河北省邢台市2家煤炭公司的3 774名井下男性煤炭工人的问卷和血生化指标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倒班、睡眠时长和失眠或睡眠评分与肾功能异常的关系。  结果  男性工人的肾功能异常检出率为5.3%,倒班、睡眠时长≤5 h、失眠的工人占比分别为63.2%、4.0%及10.0%。调整年龄、睡眠时长、倒班状态、失眠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现在倒班(OR=1.557, 95% CI: 1.078~2.250, P=0.018)、睡眠时长≤5 h(OR=1.886, 95% CI: 1.005~3.540, P=0.048)、有睡眠问题组(OR=1.810, 95% CI: 1.286~2.546, P=0.001)与肾功能异常的联系减弱,失眠与肾功能异常联系无统计学意义(P=0.279)。根据倒班状态进行分层分析,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发现,现在倒班的煤炭工人肾功能异常患病风险随睡眠评分等级的增加而增加(P趋势=0.001)。  结论  每天睡眠时长≤5 h、现在倒班与男性煤炭工人肾功能异常独立相关,且睡眠问题越严重,肾功能异常的患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脉压(pulse pressure, PP)与肾功能下降的关系。  方法  以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46 605例中老年人(≥45岁)为研究对象,按其PP水平分为四组(< 40 mm Hg、40~ < 50 mm Hg、50~ < 60 mm Hg、≥60 mm Hg),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PP与肾功能下降的关联。  结果  本研究46 605例中老年人年龄为54(48, 60)岁,肾功能下降者占27.37%(其中轻度占26.45%,中重度占0.92%)。与同年龄人群对照组相比,PP < 40 mm Hg和PP≥60 mm Hg组中老年人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分别升高11%和28%;按年龄分层后,45~ < 60岁中年人仅PP < 4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升高13%(OR=1.13, 95% CI: 1.05~1.22),≥60岁老年人PP为50~ < 60 mm Hg和PP≥6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分别升高12%(OR=1.12, 95% CI: 1.02~1.24)和66%(OR=1.66, 95% CI: 1.48~1.86)。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提示PP与肾功能下降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关系,中年人PP < 42 mm Hg,老年人PP>55 mm Hg时肾功能下降风险增加。PP与肾功能下降程度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年人仅PP < 4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轻度下降的风险升高13%(OR=1.13, 95% CI: 1.05~1.22);老年人PP为50~ < 6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轻度下降的风险升高11%(OR=1.11, 95% CI: 1.01~1.23),PP≥60 mm Hg组发生肾功能轻度和中重度下降的风险分别升高61%(OR=1.61, 95% CI: 1.43~1.81)和179%(OR=2.79, 95% CI: 1.94~4.02)。  结论  PP对肾功能下降及下降程度发生风险的影响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并不相同,应特别关注PP减小的中年人和PP增大的老年人的肾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