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_1加权及T_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_1 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_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98例,其中GH腺瘤51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33例;非GH腺瘤47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2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泌乳素(PRL)腺瘤。患者均行垂体MRI平扫,71例患者行增强检查。评估腺瘤在MRI上的形态、信号特点及向周围侵犯情况。结果: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少囊变坏死。GH微腺瘤易使鞍底下陷,大腺瘤与PRL大腺瘤一样向周围生长,但多向下突入蝶窦。部分GH腺瘤患者可见颅骨板障增厚。结论: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易向下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6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MRI扫描,包括自旋回波序列(sE)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T1WI和T2WI,对怀疑微腺爝的患者使用Gd—DTPA造影荆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为等、稍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上累及视交叉、向两倒侵袭海绵窦。微腺瘤患者垂体的信号及形态改变不明显,需行Gd—DTPA增强扫描、几乎均可确诊。结论MRI对垂体大腺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垂体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肿瘤类型、大小与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微腺瘤及大腺瘤的CT平扫、增强扫描及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特点。结果垂体瘤患者以女性居多,且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以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或下降、溢乳、闭经、月经紊乱等为主,微腺瘤多无症状。垂体瘤各类型中以催乳素瘤、混合瘤、ACTH腺瘤较为常见。微腺瘤平扫检出难度大,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增强早期垂体腺中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大腺瘤CT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微腺瘤与大腺瘤的平扫TI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结论垂体瘤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多发于女性育龄期,以大腺瘤较多见,患者多可见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或下降、溢乳、闭经、月经紊乱等症状。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对坏死、囊变、出血的显示良好,作为垂体瘤临床检查手段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垂体功能保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择期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垂体瘤患者34例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82.61%行肿瘤全切。术前MRI表现为肿瘤呈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等;垂体大腺瘤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垂体微腺瘤为TI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为低信号。质软以高信号为主,质中和质硬以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术后MRI显示瘤影消失,鞍区内容物明显消失,高信号明显减少。术前和术后7天GH、TSH、FSH、LH水平无显著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有一定指导意义,且可减少对垂体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分析其在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MRI信号改变特点。结果:①平扫:1例正常(垂体信号及形态未见异常改变,占2.0%);39例垂体柄偏移,占79.6%;36例垂体内有低信号改变,占73.5%,13例呈等信号,占26.5%;34例垂体局限性向上突起,占69.4%。②动态增强47例垂体瘤早期强化延迟,占95.9%,瘤体intensity-flow曲线峰值在70~100s。③延迟扫描35例垂体肿瘤信号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14与正常垂体组织基本一致。结论:动态增强,特别是在增强早期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平扫+动态增强可作为影像学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其中6例先行CT扫描。结果:18例垂体微腺瘤中有12例肿瘤位于垂体的一侧,垂体柄向对侧偏移,病变处鞍底有不程度的向下凹陷。3例肿瘤位于垂体中间。2例肿瘤位于垂体内呈散在沙粒状,1例肿瘤位于垂体之下,即垂体与鞍底之间。MRI平扫时18例患者中12例病变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稍高信号;6例病变在T1WI上为等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局部略有隆起,鞍底有不同程度凹陷;所有病变行MRI动态增强后,肿瘤区信号明显低于正常垂体强化信号,形成显著的差别,随着时间延长。肿瘤也逐渐强化。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是垂体微腺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操作简单、无创伤、无痛苦。  相似文献   

8.
阮彩霞  黄刚强 《中外医疗》2014,(36):187-188
目的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分析患者MRI平扫及其增强表现。结果 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11例其他。36例肿瘤直径为0.4~11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强化后4例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结论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1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61例垂体腺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01.01~2019.04.01期间经术后病理及临床相关检查确诊垂体腺瘤的61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垂体大腺瘤45例,垂体微腺瘤16例。结果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为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两侧侵袭海绵窦,向上累积视交叉,垂体柄局部受压推移改变,部分第三脑室或双侧侧脑室受压积水。垂体微腺瘤因体积小、常无垂体形态改变及肿瘤信号可与正常垂体相仿,所以在MRI平扫中信号表现不明显,需行MRI增强检查。其中10例患者出现垂体腺瘤卒中,8例患者出现第三脑室或双侧侧脑室扩张积水,7例患者出现"腰征"。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的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春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45-284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明确诊断的24例垂体微腺瘤MRI资料,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延迟扫描。结果:24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MRI平扫15例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呈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1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平扫时显示病灶15例(63%),增强后显示病灶21例(88%)。结论:垂体微腺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延迟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扫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垂体腺瘤(PI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PIA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13例PIA均向鞍区不同方向生长,致周围组织受累,海绵窦受侵6例,表现为包绕颈内动脉,鞍底受侵下陷或肿瘤进入蝶窦4例,瘤体突破鞍隔进入鞍上9例,颞叶受压2例,PIA在T_1WI表现为等、低或等低混杂信号,出血呈高信号,T_2WI呈高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9例,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呈长T_1、长T_2信号,无强化效应。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PIA的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周围组织累及情况,是诊断PIA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分析其在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MR信号改变特点。结果:(1)平扫:1例正常(垂体信号及形态未见异常改变)占2.0%;39例垂体柄偏移,占79.6%;36例垂体内有低信号改变,占73.5%,13例呈等信号,占26.5%;34例垂体局限性向上突起,占69.4%。(2)动态增强47例,垂体瘤早期强化延迟,占95.9%,瘤体intensity—flow曲线峰值在70~100s。(3)延迟扫描35例,垂体肿瘤信号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14与正常垂体组织基本一致。结论:动态增强,特别是在增强早期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平扫+动态增强可作为影像学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以色列Elscint prestige 2.0 T超导型磁共振仪扫描,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使用Gd-DTPA(马根维显)剂量为0.1mmol/kg,增强扫描采用GRE技术.结果:增强前15例T1WI显示垂体内低信号或略低信号(占53.5%),等信号13例(占46.4%),动态增强后25例可见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占89.2%.延迟增强扫描则3例动态增强扫描呈高信号的微腺瘤呈稍低于强化垂体信号.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延迟增强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分型,各型特点及有关鉴别诊断。结果大腺瘤(>10mm),鞍上池前部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肿瘤可有坏死、囊变,亦可有占位效应。微腺瘤(<10mm)有局限性鞍底下陷变薄,垂体柄偏移,垂体高度增加和上缘局限性隆凸。结论鞍内肿瘤、肿瘤形态及结构特征、肿瘤MRI信号特点、增强表现及临床表现等对诊断垂体腺瘤有一定特异性。CT、MRI能明确垂体腺瘤向周围侵犯范围,有诊断及估计预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垂体瘤卒中的MRI表现和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结合临床分析垂体卒中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诊断、治疗垂体卒中的意义。方法 对31例垂体卒中患者行MRI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手术情况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①本组所有病例均为大腺瘤或巨腺瘤。②MRI中瘤体出血多表现为T2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坏死或囊变表现为T2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根据卒中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不规则型和全瘤型。③发现垂体瘤卒中存在某些特殊的MRI表现,如靶心征,分层现象等。④本组病例中侵袭性垂体瘤占58%,非侵袭性垂体瘤占42%。PRL腺瘤占52%,其它激素腺瘤占48%。结论 MRI对于垂体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侵袭性垂体瘤比非侵袭性垂体瘤,PRL激素腺瘤比其他激素腺瘤都更易出现垂体腺瘤卒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2例临床拟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常规冠状位T1WI ,T2 WI ,T1压脂及矢状位T1WI成像后 ,静脉团注GD DTPA10 1~ 5ml后 ,对垂体作同层动态增强系列扫描。用Propak后处理归纳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测量微腺瘤和邻近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强度 ,测量区大小为1mm× 1mm。结果  62 % ( 2 0例 )患者被检出垂体微腺瘤 ,且垂体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对比度最明显的时间段为 64~ 96s ,呈明显“充盈缺损”区。其中 16% ( 5 /3 2 )的病例平扫无明显信号差异 ,但动态增强显示出病灶。 3 8% ( 12 /3 2 )排除了垂体微腺瘤。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相关定位数据测量和瘤体质地评估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指导应用及对垂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80例垂体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术后均进行MRI影像检查和垂体激素水平检测,对术前MRI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数据进行定位测量和垂体瘤质地评估。 结果 80例患者中有65例垂体大腺瘤和15例垂体小腺瘤,矢状位上鼻小柱至鞍底前壁中点距离为(71.32±2.04) mm;上述测量线与鼻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1.24±5.8)°;冠状位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间距为(20.74±0.48) mm;质地软的肿瘤呈高信号为主,质中和质硬的肿瘤呈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瘤体明显强化。将所测量的数值应用于术中,所有患者均顺利抵达鞍底切除肿物,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63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4例。 结论 术前应用磁共振成像进行定位数据测量和瘤体质地评估有助于指导术者经鼻蝶顺利充分切除肿瘤,避免正常垂体组织损伤,利于彻底切除肿瘤,从而使患者激素恢复正常水平,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低场磁共振对垂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26例为垂体大腺瘤,2例为垂体微腺瘤;信号大多为长T1长T2,其中2例病灶内可见出血,呈短T1高信号;1例病灶有囊变.8例病灶浸入双侧海绵窦.结论:低场磁共振对垂体大腺瘤价值较大,而对于微腺瘤诊断有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20.
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病人,使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open0.2T常导磁共振仪,选用自旋回波序列行T1WI冠状位、矢状位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瘤易向鞍区多个方向侵犯,其中以海绵窦和颅底骨质侵犯为主要特征,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肿瘤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可伴有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MRI可清楚反映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侵袭特征,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