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物肠脑轴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从微生物肠脑轴的概念、应激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有关抑郁症的肠道菌群研究、益生菌干预及粪便移植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以便探索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 (MGB)轴, 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神经精神疾病包括重度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儿童多动症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因尚无定论,除遗传和环境因素外,肠道菌群可能是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潜在原因之一。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方式与大脑连接,因此其被视为大脑与肠道双向通讯系统的重要承担者(脑-肠轴),这也为肠道菌群在神经精神障碍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肠道菌群已成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热点。未来,肠道菌群将联合现有传统治疗手段不断丰富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肠道屏障是由多层防御屏障组成的复合结构,能阻挡肠道、外来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向人体内环境转移。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可用肠道通透性来评价,在抑郁症患者中可观察到肠道通透性升高的现象。一些研究证明,抑郁症与肠道屏障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将对由抑郁症患者体内低度炎症、迷走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引起的肠道通透性改变机制,及肠道屏障破坏引起肠道微生物易位导致的抑郁症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抗抑郁药物改善抑郁患者肠道通透性及益生菌改善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IBD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肠道菌群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动物实验中,小鼠DSS模型存在肠道菌群变化,主要为拟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小鼠DSS结肠炎的发病;免疫缺陷IBD动物模型中发现,在肠道无菌的环境下不发生肠道炎症,但若重新恢复正常的肠道菌丛状态,则出现肠道炎症.上述动物模型研究表明:①基因背景可影响IBD的表现及严重程度;②无菌环境下,多数动物模型不能形成.IBD;③肠道菌群成分是IBD形成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存在抑郁症状群体的内分泌水平受到了影响,肠道菌群结构与数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对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传统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和5-HT再摄取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上调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相关.现发现用益生菌改善肠道内环境和用TNF-α抗体抵抗炎症效应均能改善抑郁症状.本文将综述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变化、肠道菌群共同引发的炎症反应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并为抑郁症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朱水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263-4264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作为一种情感性的精神障碍,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权威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类疾病.2007年著名杂志《柳叶刀》报道,约16%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抑郁症表现[1],Rush AJ研究显示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5%~16%[2].以往对抑郁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行为、神经递质等方面,但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免疫及环境因素在抑郁障碍发病过程中的作用.Hao WL指出,人体各个部位微生物数量分布不一,最多的部位在于结肠[3].人体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代谢、营养和保护功能,实验表明,肠道菌群在调节情绪及大脑工作运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递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4].人们也在神经精神类疾病中,如精神分裂、抑郁症患者中找到了肠道细菌菌群功能异常的证据,这可能与非正常的免疫激活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病变有关[5].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等方面均密切相关,但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目前无菌动物已成为探索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多项研究使用无菌动物模型探讨肠道菌群在宿主代谢、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等方面的作用,其中包括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及预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之一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然而其因果关系未明。本文将对使用无菌动物探讨肠道微生物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动脉阻塞为眼科急症,临床多采用溶栓治疗,然而溶栓对时间窗有较高要求,考虑到疾病发现不及时等原因,容易错过时间窗。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数量紊乱,同时在眼科其他疾病中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介导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同样为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的发生有相关性。在生理结构方面,眼部血管被认为是脑血管在眼部的分支,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的分支,故视网膜动脉阻塞也被认为是脑卒中在眼部的表现。在脑卒中的发病中,现认为肠道菌群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近年来有从肠道菌群入手治疗脑卒中。笔者认为可以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中药对调节肠道菌群具有积极作用。故在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时,可以应用对调节菌群有益的中药以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老年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骨质疏松及其带来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健康问题之一.肠道菌群定植在人体肠道当中,与宿主之间构成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对宿主的代谢及免疫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与骨质疏松的发病、发展关系密切.本研究从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骨质疏松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肠道菌群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搭建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等相关多学科之间的桥梁,为骨质疏松的菌群治疗、靶点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世界肥胖人口的剧增,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虽然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但是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肥胖也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阐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生活方式干预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延缓或治疗NAFLD。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宿主建立了密切联系,在调节与营养、免疫系统激活和宿主防御相关的生理功能中起着核心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代谢产物。色氨酸(tryptophan,TRP)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和健康。TRP代谢的异常与许多疾病有关。肠道菌群产生的TRP分解代谢物是微生物群落以及宿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号分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阐述肠道菌群的分类和功能,肠道菌群对TRP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以及肠道菌群影响TRP代谢的潜在机制,为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等临床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人体肠道存在着大量细菌,形成了肠道正常菌群.在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维持肠道功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拮抗病原微生物的定植、调控人体的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保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当因某种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便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即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AAC)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抗生素治疗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的常见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非常广泛,从轻度腹泻到重度伪膜性肠炎,往往会加重原发病,使病死率增加,因此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人体内肠道菌群不仅参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也参与维持脑内环境稳态.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胃肠功能紊乱.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PD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论述了肠道菌群对脑与肠的生理功能,分析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失调在PD发生中起到的作用,探讨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PD的...  相似文献   

16.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在免疫系统的调节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SU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组成紊乱,主要表现为厚壁菌和拟杆菌等有益菌的减少,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增多,肠道菌群参与CSU发病机制可能与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作用有关。本文综述了CSU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参与CSU可能的病理机制,为基于肠道菌群的CSU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有巨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活性发生改变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影响人体代谢系统的正常发展。目前已证实,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与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慢性炎症、血脂异常、过敏性疾病等相关。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积累、脂多糖的高循环水平、免疫失调以及胰岛素抵抗等,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以及作用机制可为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与舌苔微生物菌群同属于人体菌群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失衡是肠易激综合征重要发病因素,舌苔的形成与舌面微生物菌群密切相关.黄腻苔是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典型表现.本文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黄腻苔的成因及现代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黄腻苔的相关性,为中医舌诊生物学基础与客观化辨证提供...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与人类代谢健康及疾病风险有关,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免疫反应性疾病,患者肠道中菌群具有多样性,推测肠道菌群可能参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但机制不清;此外,肠道菌群生态失调也与过敏性鼻炎有关。采用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使症状明显减轻,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通过对两者关联的不断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与过敏性鼻炎之间的关系,为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以短期和长期记忆丧失、决策能力受损、健忘和认知障碍为特征的与年龄高度相关且呈进行性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和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宿主的行为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多样性失衡可诱发神经系统疾病;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干预AD发病与进展的新靶点。本文从肠道菌群的定义及其作用、肠道菌群与AD的关系、通过不同治疗方法调节肠道菌群干预AD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