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江安徽段新生洲滩的形成与钉螺滋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江安徽段新生洲滩的形成与钉螺滋生的关系。方法:调查滩地演变过程;采用纵横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随机抽样法查螺。结果:皖江段新生洲滩形成后,近年来由于人工开发滩地的干预,滩地植被生长与覆盖逐渐加速。滩地钉螺的出现在滩地植被覆盖后10年左右;滩地钉螺的分布与植被分布基本一致。结论:新生洲滩一旦出现钉螺,即可向整个洲滩适宜钉螺滋生的范围扩散,随着人畜的介入,新的疫区即可形成  相似文献   

2.
长江安微段新生洲滩的形成与钉螺滋生关系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长江安微长江安微段新生洲滩的形成与钉螺滋生的关系。方法调查滩地演变过程;采用纵横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随机抽样法查螺结果:皖江段新生洲滩开一,近年来由于人工开发滩地的干预,滩地植被生长与覆盖逐渐加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对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三峡建坝前后大通水文站丰,平,枯各典型水文年的水位数据,用内插法推算安徽省铜陵县胥坝铁锚洲水位变化规律;结合现场调查不同高程滩地钉螺分布及人群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月建坝后较建坝前水位上升,5-9月建坝前后水位变化较小,10-12月建坝后较建坝前水位下降;秋季退水时间提前;有螺带分布于整个高程的滩地;居民上滩活动主要分布于滩地的较低和较高两个部分高程带。结论: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将会造成低高程滩地钉螺扩散和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和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4.
河道型钉螺孳生地环境特点及灭螺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河道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特点,提供最优的灭螺措施.方法 选择湘江河长沙段钉螺孳生地现场,进行钉螺分布、钉螺扩散、水文、泥沙和3种灭螺措施效果的观察.结果 湘江长沙段18块洲滩有钉螺分布,面积839 99 hm2.钉螺逆水向上游扩散,年平均可达17.5 km.洲滩的植被93%以上是莎草.湘江水体含沙量较大,汛期5-10月占全年输沙量的70%,因河道水流不畅,所以每年洲滩都有泥沙淤积,厚度一般为1.0 cm,部分低洼地带或水流缓冲处可达7.0 cm左右.湘江一般4月上旬开始涨水,最高洪水位多见于5-7月,最高洪峰持续时间较短,8月开始退水.3种灭螺措施效果比较,实施土埋和翻耕垦种灭螺措施的6块洲滩,灭螺效果好,其中3块效果考核没有发现钉螺,另3块活螺平均密度均减少了95%以上.每年坚持药物灭螺处理的7块洲滩,灭螺效果差,活螺密度没有变化,其中有3块洲滩发现了感染性钉螺.结论 钉螺向上游扩散同样具有较快的速度;洲滩植被以莎草为主;洲滩泥沙淤积主要是5-10月;湘江涨水和退水时间均较长江早;洲滩环境改造灭螺效果好,药物灭螺效果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水位变化对长江安徽段下游滩地钉螺孳生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0-2016年间和县陈桥洲长江日均水位数据、滩地螺情与药物灭螺资料,并结合滩地现场调查了解滩地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大坝启用前后水位变化特点,探讨其与滩地开发利用和钉螺孳生分布的关系。结果 三峡大坝启用后,陈桥洲长江水位总体有所下降,滩地年淹水天数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59 d减少至21 d(Z=2.440,P=0.015);圩外滩地开垦面积由大坝启用前的0.95 km2上升为4.55 km2,目前已达到圩外滩地面积的85.0%;药物灭螺覆盖率降低,年覆盖率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33.0%降为0.0%(Z=4.116,P<0.001);钉螺面积下降缓慢,年面积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317.6 hm2下降为264.6 hm2(Z=1.744,P=0.081);钉螺密度下降迅速,年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0.84只/0.11 m2下降为0.27只/0.11 m2(Z=3.779,P<0.001)。结论 三峡大坝启用后长江安徽段下游水位下降有利于滩地开发利用,不利于钉螺的孳生和扩散,这对血吸虫病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用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的监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应用遥感技术探索适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监测的合理指标。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东至县境内的一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3个相邻的洲滩作为遥感分析的研究现场。运用Idrisi遥感分析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多波段信息合成并进行计算机非监督分类,计算反映地物绿度和亮度的校正植被指数(NDVI)、穗帽变换绿色植被指数(GVI)和亮度指数(BI)值,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上述各类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NDVI、GVI和BI能够定量描叙地物特征,不同类型的地物,其NDVI、BI和GVI值有所差异,其中适宜钉螺孳生环境的NDVI、GVI和BI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522~0.3566、2.4162~28.2672和29.3404~40.3135。结果显示NDVI模型标记出的第5、6类区域为钉螺的主要孳生地,第4类区域为钉螺潜在扩散区域,其NDVI值为0~0.1。GVI模型分类显示钉螺的孳生环境主要为第5~7类区域,第4类区域是钉螺迁移扩散的潜在区域,其GVI值为2~10。NDVI、GVI均显示第2、3类区域暂不适宜钉螺孳生。结论 通过合理分组重新形成的NDVI和GVI指数图不仅能够反映洲滩钉螺孳生地以及钉螺潜在扩散区域的分布范围,而且能够反映洲滩的演变规律,即新生滩地的形成和植被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7.
江洲滩林间套种灭螺的研究安徽省安庆市血吸虫病防治所(246003)陈美芬,查明,张志军,孙晓燕安徽省安庆市职业病防治所吴玄生为了探索既能发展经济又能治理有螺滩地的方法,近年在江洲滩进行了林间套种灭螺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概况:试点区为长江中的江心...  相似文献   

8.
退田还湖对生态环境及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危害非常严重,且多年来无太大变化。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12个省、市、直辖区。建国后通过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疫区面积大为缩小、居民患病状况明显改善,但1980年以来疫情呈现徘徊态势,局部地区呈严重回升趋势。2003年入夏以来,血吸虫病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我国流行的人畜共患血吸虫病主要是日本血吸虫病,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中国的钉螺根据外形分为肋壳和光壳2种,都可以传播血吸虫病。湖南8个县区为光壳钉螺,钉螺面积达2737.70万m^2。根据血吸虫病流行类型和中间宿主钉螺孳生地的类型,可分为江洲滩型、平原水网型和山丘型,以江洲滩型的发病率最高。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呈明显的地方性和间断性,重点分布在江湖洲滩地区。因此,我们针对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带来的生态环境及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1984 ̄1995年的螺情调查结果表明:12年来黄冈市垸外江洲滩钉螺扩散严重,增加钉螺面积达3405.17万m^2,平均每年扩散283.76万m^2,最高年份达1776万m^2,12个江洲滩除个别外,其余大部分螺情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必须强化防制措施,坚持综合治理,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岳阳市洞庭湖区洲滩地貌类型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用ArcGIS 10.2软件,按照地貌特征对岳阳市洞庭湖区的洲滩进行分类,并生成由2 440个六边形组成的洲滩类型格网系统。收集2010-2014年岳阳市28个血防站的洲滩查螺数据,生成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的六边形格网系统。对洲滩类型格网系统与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格网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洲滩地貌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 岳阳市洞庭湖区洲滩可按地貌类型分为9类。其中,凹陷型洲滩的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的平均值分别达到9.62只/0.11 m2和3.66只/0.11 m2,为最高水平;带外堤洲滩、岛型洲滩次之;河口洲滩、一般洲滩、窄型洲滩、宽型洲滩居中,而隆起型洲滩、带林洲滩的钉螺平均密度相对较低。结论 洲滩地貌类型与钉螺密度具有空间相关性。如能以工程措施对凹陷型洲滩、带外堤洲滩的地貌加以改变,则可有效降低区域钉螺密度。  相似文献   

11.
湖北钉螺是三水市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根据调查,钉螺分布分为两型:草塘型分布于六泊草塘和迳口草塘.呈片状分布;州滩型分布于北江西岸,呈点状分布。防制对策是:①拦蓄山洪,②水利建设,包括建拦洪堤、河堤、挖排灌渠道、水库和电排站,变钉螺孳生地为可耕地,③开垦荒地,种植作物,④复杂的钉螺孳生场所采用沙埋、水淹、火烧和药杀灭螺等。通过上述防制措施,活钉螺数量逐步减少,1978年消灭了钉螺。螺情监测15年,未有反复。  相似文献   

12.
遥感图像对江滩型血吸虫病疫区分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Lin T  Jiang Q  Zhang S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5):263-265,F004
目的 利用卫星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遥感图像对安徽贵池流坡村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疫区洲滩植被进行分类。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用于分类的TM3、TM4和TM5等3个波段遥感数据,然后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支持下对卫星TM图像进行假彩色合成及非监督分类,最后通过现场调查确定不同类别的地物属性,并将分类结果进一步合并,整理。结果:通过非监督分类和实地勘勘察,最终共划分出5个地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遥感图像中提取江宁县江潍钉螺孳生地的植被特征。方法:在ERDAS IMAGINE8.5软件支持下,根据LANDSAT7 ETM图像中各波段的光谱特征,选择对植被敏感的2、3、4波段的伪彩色复合图像ETM234进行非监督分类,并通过计算分离率(TD值)对分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将分类结果图与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矢量图重叠,提取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的植被特征,并分析钉螺在各植被中的分布。结果:通过对ETM234进行非监督分类,可将江宁县江潍地表特征分为包括水、沙滩、裸露地表等非植被区域在内的10种地表类型;对分类分离率评价显示,虽然总体分离率较好(TD=1860),但存在类间的混杂错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类效率,以值被指数为参考滤掉ETM234图像中无植被的像素然后再进行分类,消除了非相邻类间的混杂错分。提取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植被类型发现,钉螺孳生地的植被主要为非监督分类的第3(3)、5(C5)、6(C6)三类,且钉螺密度为C3<C5<C6,实地考察显示该三类分别为植被稀疏的滩面、杂草丛及芦苇滩。结论:通过对遥感图像适当分析能将江滩钉螺孳生地的植被种类有效地鉴别出来,有利于对钉螺孳生地的监测,为钉螺的有效防制及血吸虫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目平湖水位和洲滩植被变化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目平湖三峡建坝前后两个时段气象水位资料及螺情资料,从2003—2007年,纵向开展春秋螺情调查,比较三峡建坝前后环境变化并分析对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目平湖区三峡建坝后比建坝前枯水位升高1m,洪水位降低0.5m,枯洪水位落差缩减了1.5m,年均水位升高0.9m;年均气温升高0.8℃,平均降雨量增加466mm。春秋两季活螺密度及感染螺密度建坝前后无明显变化,但有年间差异。草洲植树后,活螺密度逐年减少,第2年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三峡工程对目平湖洲滩钉螺分布影响不大,但湖洲钉螺分布与水位及植被变化有明显关系,草洲植树可改造疫源地,降低疫情。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洲滩地区控制血吸虫病的防治对策,1992~1995年选择两个相似的外滩以不同防治对策进行了现场观察,结果在实施人畜扩大化疗+健康教育+滩地治理防治的洲滩,人、畜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93.1%、72.6%、66.7%和77.3%,而实施人畜化疗+易感地带灭螺防治的洲滩人畜感染率分别下降25.0%、18.6%,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上升12.5%和19.4%;人群感染率每下降1%所需的实际费用,前者高于后者,但相对效果前者为0.64元优于后者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