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治疗后排便功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治疗后的排便功能。方法 本组28 例,年龄4 ~12 岁,手术方式为双侧髂腰肌转移盆底肌加强或替代术,术后第3 周起行康复训练,采用临床主观评定、钡灌肠以及直肠肛管测压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肛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术后2 年以及术后5 年以上的临床主观评分分别为1.7 ±0.4 、2.5 ±0.6 、3.5±0 .5 、4 .3 ±0 .4 和4.8±0.6;客观评分分别为2.2 ±0.5 、2.7 ±0.6、3 .4 ±0 .4、4 .1 ±0 .5 和4.0 ±0.7;耻肛尾(PAC) 三角的A 角由(92 .7±7 .2)°提高到(114 .3±11 .6)°。结论 髂腰肌盆底悬吊及术后康复训练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有效方法;应制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治疗计划和肛门评定方案。  相似文献   

2.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解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效果,以3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对照研究。预防组13例接受苯巴比妥负荷量的平均时龄为生后6.5小时,维持量用5天。结果显示预防组的严重IVH发生率(23.1%)较对照组(82.3%)显著降低(χ2=11.054,P<0.01)。预防组在生后第四天的血清苯巴比妥浓度为20±4mg/L。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研究显示苯巴比妥可显著降低早产儿IVH的严重度。建议对胎龄≤34周的早产儿在生后6小时内常规应用苯巴比妥,以期降低早产儿IVH及其严重I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对生长激素神经分泌功能不全(GHND)患儿进夜间连续12小时生长激素(GH)测定,并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和正常儿童比较,观察三组儿童GH均值,峰数和峰值。结果表明:三组CH平均浓度分别为2.9±1.1,2.5±1.6和5.7±2.0μg/L;峰数分别为1.4±0.5,1.0±1.5和3.3±1.6;最高峰值分别为16.5±12.4,14.3±16.5和36.4±13.7μg/L。GHND和G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美降脂防治肾小球损伤的作用。方法 16 只雄性Wistar 大鼠阿霉素诱导肾病综合征模型后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每日予美降脂4 mg/kg。2 周测1 次24 h 尿蛋白,4 周测1 次血脂,12 周肾组织光镜检查。结果 对照组肾脏病理积分及含有泡沫细胞肾小球百分率分别为1.81±0.11% 和43 .21 ±4 .89 % ,而治疗组分别为0.91±0.17% 和21.09±3.31%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 。10 周后治疗组24 h 尿蛋白为208.9 ±60.4 g/L,12 周为160.5 ±48.6 g/L,明显低于对照组(276 .1±57 .3 g/L;262.4±72.7 g/L)(P< 0.05 和0 .01) 。结论 美降脂能明显降低血脂,减轻高脂血症造成的肾小球损伤和减少尿蛋白的排泄量。  相似文献   

5.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30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效果,以60例胎龄≤35周的早产儿的为观察对象,预防组和对照组各30例,预防组入辽后即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以后给予维持量共5天。结果显示预防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0%)较对照组(53.3%)显著降低(P〈0.01),预防组严重颅内出血的发生率(6.6%)较对照组(33.3%)显著降低(P〈0.01),同时生后6小时内接受负荷量的颅内出血发生率(11.1%)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套式PCR检测新生儿咽拭子两种衣原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套式PCR法,对109例新生儿咽拭子进行沙眼衣原体(CT)、肺炎衣原体(CP)DNA检测,其中38例为自然分娩,71例为剖宫产。结果:CT阳性率为11.1%(12/109),CP阳性为6.4%(7/109)。自然分娩者中CT阳性率15.8%(6/38)、CP阳性率2.6%(1/38);剖宫产者中,CT阳性率8.5%(6/71)、CP阳性率8.5%(6/71),两组CT、CP检出率差异均无显著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后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报告15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后的疗效,男10例,女5例;年龄6.7±2.9岁。14例为未经外科手术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其中10例为局限性,4例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另1例为外科手术后再狭窄。采用的球囊平均直径10.5±2.6mm,为缩窄区直径的2.7±0.6倍。术后平均压差(ΔP)由7.3±1.8kPa(54.8±13.5mmHg,1kPa=7.5mmHg)降至2.3±2.1kPa,缩窄区直径由3.8±1.1mm扩大至8.4±2.5mm。10例局限性主动脉缩窄及1例外科手术后再狭窄术后ΔP≤2.7kPa,术后平均随访5.6年,90%病例ΔP仍持续下降,造影随访未见动脉瘤发生。4例发育不良型术后ΔP>2.7kPa,3例进行外科手术。认为球囊扩张术对局限性及外科手术后主动脉缩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新生儿呼吸机所致合并症的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降低呼吸机治疗的合并症,提高治愈率,以1985~1989年有合并症的57例(甲组)与1990~1995年改进防治措施后有合并症的107例(乙组)进行对比。结果:(1)治愈率甲乙两组分别为28.1%及53.5%(χ2=8.89,P<0.01),病死率分别为63.1%及17.8%(χ2=34.39,P<0.01);(2)在合并症中,插管不当分别为56.1%及17.8%,肺气压伤分别为31.6%及5.6%,肺不张分别为28.1%及9.3%(χ2分别为25.57、20.08、9.77,P均<0.01),感染加重分别为46.1%及23.5%(χ2=4.62),拔管过早分别为5.3%及0,(P均<0.05)。说明乙组的合并症明显低于甲组。提示:在1990~1995年改进治疗措施后,呼吸机治疗时常见的七项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地高辛精标记的一氧化氮合酶(NOS)cRNA探针对缺氧组大鼠(6只)及对照组大鼠(7只)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缺氧2周后的大鼠肺动脉收缩压(3.8±0.7kPa)(28±5mmHg,1kPa=7.5mmHg)、肺动脉平均压(2.8±0.6kPa)及肺动脉舒张压(1.4±0.4kPa)与对照组(2.9±0.5kPa,1.9±0.5kPa及0.9±0.5kPa)相比均显著升高。缺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中NOSmRNA表达信号为弱阳性(3只)及阴性(3只),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信号均为阴性;对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中NOSmRNA表达信号为阳性(7只),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信号均为阴性。NOSmRNA的表达强度与大鼠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分别呈负相关(rs=-0.673、-0.596及-0.621,P均<0.05)。结论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NOS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预处理方案对小儿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疗效的影响,对14例恶性肿瘤患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4例、恶性淋巴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在其完全缓解6个月后进行了Auto-PBSC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8年(3~7年)。结果无病生存率为57%(8/14),死亡率为43%(6/14)。初步资料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案采用全身照射(7.0±0.5Gy)联合3或4种化疗药物要比联合1~2或5种化疗药物为好,但在为每个患儿进行移植前制订预处理方案时,应注意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迁延性肺炎患儿临床转归情况,探讨东莨若碱对迁延性肺炎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 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n=4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予常规抗炎、止咳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为63.3%,两组间差异有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住院天数(8.4&;#177;2.5)d较对照组(10.9&;#177;2.9)d缩短(t=3.6519,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诱导正常骨髓及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的差异。方法检测了临床常用4种药物作用后凋亡细胞出现的比例(形态学指标为APO%、流式细胞仪指标为sub-G1%)和细胞DNA断裂(ladder)的变化。结果足叶乙甙、阿糖胞苷、长春新碱、柔红霉素作用48小时,正常骨髓细胞APO%分别为17.9%±4.6%、30.5%±6.5%、16.7%±4.2%、12.3%±0.7%;sub-G1%分别为10.5%±3.1%、27.9%±4.7%、6.5%±1.5%、4.5%±1.5%、仅阿糖胞苷组有ladder出现。白血病细胞株APO%分别为80.9%±8.4%、38.1%±7.7%、52.6%±9.3%、24.2%±6.1%;sub-G1%分别为73.4%±12.7%、59.8%±10.1%、47.6%±9.3%、26.7%±6.8%,且都有ladder出现。结论化疗药物也能诱导正常骨髓细胞凋亡,但明显低于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内出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效果,以3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对照研究。预防组13例接受苯巴比妥负荷量的平均时龄为生后6.5小时,维持量用5天。结果显示预防组的严重IVH发生率(23.1%)较对照组(82.3%)显降低。预防组在生后第四天的血甭苯巴比妥浓度为20±4mg/L。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研究显示苯巴比妥可显降低早产儿IVH的严重度。建议对胎龄≤34周的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患儿24小时胃pH值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消化性溃疡患儿胃pH值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5例经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儿作24小时胃pH值测定,25例健康儿作对照组。结果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各项胃pH值监测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溃疡组胃pH平均值、平均中位数低于对照组(1.8±0.5比2.3±0.6,1.4±0.4比1.7±0.5,P分别<0.01、<0.05),而胃pH值<2和<3的时间百分比则高于对照组(74.8±13.7比62.8±152,85.9±8.6比74.2±13.1,P均<0.01);溃疡组夜间胃pH平均值、平均中位数低于白天(1.6±0.5比2.1±0.5,1.3±0.4比1.6±0.5,P<0.01),而夜间胃pH值<2和<3的时间百分比则高于白天(83.2±14.0比66.2±19.9,92.1±8.1比79.7±12.7,P均<0.01)。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时胃酸分泌增多,夜间胃酸分泌明显多于白天,提示抑制夜间胃酸分泌是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92例新生儿的AT-Ⅲ、PLG及α2-AP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初生儿AT=Ⅲ、PLG的活性分别为48.5±11.6%和44.8±13.2%,以后逐步上升,至出生第四周时两者均达成人水平的60%左右。α2-AP的活性出生时为72.0±13.6%,较成人为低(P〈0.001),出生第一周内达成人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程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 佐治急性白血病强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期的疗效。方法 将45 例急性白血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rhG- CSF,短程应用,共计3 d。结果 治疗组骨髓抑制期恢复时间(7.7 ±1 .22 d) ,较对照组(10 .7 ±4 .56 d) 显著缩短( P< 0.05),继发感染发生率(60 .8 %)与对照组(66 .7 %) 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但感染控制时间治疗组(4.37 ±5 .61 d) 较对照组(7 .08 ±3.61 d) 明显缩短(P<0 .05),成分输血量( 均值340 ml) 较对照组(均值540 ml)显著减少( P<0 .01),缓解率及缓解后无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rhG- CSF短程应用佐治急性白血病对强化疗后缓解骨髓抑制,顺利完成强化疗方案,疗效肯定,费用亦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各年龄组儿童正常血清铋浓度及服用治疗剂量胶体次枸橼酸铋(CBS)的安全性。方法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97 例1~12 岁正常儿童血清铋浓度和94 例5 ~12 岁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儿童,服CBS6 周,合并阿莫仙和甲硝唑各服2 周的治疗方案后,进行服CBS后1、2、4、6 周和停服后1 周、1~2 个月、3~4 个月、5~6 个月和6 ~12 个月以上血清铋浓度的观察。结果 (1)正常儿童血清铋浓度在各组间经统计,F= 13.75,P=0.00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本组正常儿童血铋浓度从1 岁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6 岁组到12 岁保持相对恒定。(2)服CBS后各组血清铋浓度经统计,F=37.18,P=0.000 1,其中4 周、6 周两组与1 周、2 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服药后血铋浓度逐渐上升,4 周后不再继续升高,平均在(10.2 ±2.4)μg/L或(10.8±2.1) μg/L,远未达到临界浓度(50~100 μg/L)。(3)停药后各组血铋浓度经统计,F=22.11,P<0.000 1,各组均数间两两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P< 0.05),可见服C  相似文献   

18.
肺炎和腹泻患儿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探讨肺炎和腹泻患儿体内维生素A(VA)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对128例肺炎、116例腹泻患儿和100名健康儿童测定血清VA,其均值分别为1.1±0.5μmol/L,0.8±0.4μmol/L和1.9±0.6μmol/L(F=146.670,P<0.01)。对其中60例肺炎、85例腹泻患儿进行VA的相对剂量反应(RDR)测定,其RDR均值分别为22%±19%,23%±10%,亚临床VA缺乏(PVAD)检出率分别为43.3%,61.2%。发病1,2~4,5~7天即入院的肺炎、腹泻患儿在入院次日所测的RDR均值和PVAD检出率均相近(肺炎患儿的Hc=2.560,χ2=0.262,P均>0.05;腹泻患儿的Hc=0.229,χ2=0.510,P均>0.05)。在诊断肺炎、腹泻患儿PVAD时,均以RDR法检出率为高。提示:肺炎、腹泻患儿血清VA水平低于健康儿童,约半数的患儿体内处于PVAD状态。在发病7天内体内VA水平不受病程影响。评价体内VA状况以RDR法更为敏感可靠。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窒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其与窒息程度、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新生儿窒息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轻、重度窒息组MODS及单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围产因素与MODS的关系。结果 重度窒息组MODS的发生率为71.4%,高于轻度窒息组(30.8%)(χ2=15.20,P< 0.01);重度窒息组脑、肺、心血管、肾、胃肠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1.4%,77.1%,54.3%,34.3%,22.9%,轻度窒息组分别为38.5%,33.8%,20.0%,12.3%,7.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 0.05),重度窒息组病死率(22.9%)高于轻度窒息组(6.2%)(χ2=6.01,P<0.05)。窒息患儿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足月儿、正常体重儿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重视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防止新生儿窒息,是减少MO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院新生儿科于1994年8月间发生乙型副伤寒杆菌肠炎进行,其间共收住院78例病儿,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预防,剂量为400mg/kg.d,每天一次,用药1-4天,根据用药次数分别用药〈2次和≥2次二组,发现二组发病率分别为44.44%与16.67%(x^2=7.19,P〈0.05)表明预防性给予IVIG可降低沙门氏菌肠炎发病率,并建议用药次数以≥2次为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