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糖尿病是一种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或生成异常。中老年人群高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通常分为Ⅰ型糖尿病或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或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临床上常用的降血糖药主要包括两类:(1)口服降血糖药:磺脲类。如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双胍类,如苯乙双胍、  相似文献   

2.
口服降血糖药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安全、有效和应用最多的主要是磺脲类和双胍类两种.磺脲类降血糖药的降糖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分泌和增加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作用.从50年代起,第一代磺脲类降血糖药(如甲磺丁脲(D86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加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磺脲类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使用胰岛素组仅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吡格列酮组予胰岛素和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体重、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变化。结果12周后60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14.8%(P〈0.001),胰岛素治疗组平均胰岛素剂量增加剂量18.6%。结论吡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安全可靠,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达标时间,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理由 《临床荟萃》2006,21(23):1694-1694
意大利Francesco Purrello在Diabetes Care杂志上报告,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促分泌药瑞格列奈(repaglinide)治疗比长效格列本脲(glyburide)更安全,瑞格列奈组发生低血糖的案例更少。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第3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杀手,我国糖尿病人数已达1亿多人。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在就诊初期即需服用口服降糖药。此类药物的种类较多,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临床使用也各有特点。1胰岛素促泌剂1.1磺脲类1.1.1代表药物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1.1.2作用机制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磺脲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1.1.3作用特点磺脲类降糖药起效一般需要半小  相似文献   

6.
Ⅱ型糖尿病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后的治疗较困难,通常胰岛素注射是口服降糖药无效的最后方法,至于继发性失效的病人在用胰岛素减轻葡萄糖负荷后,再使用小剂量磺脲类药替代治疗,以维持血糖(BG)稳定,仍待积累经验。本文总结一组此类病例,通过疗效对比对这一治疗策略作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1.1 对象 本组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均为住院的Ⅱ型糖尿病口服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者。年龄(55.3±11.8)岁,病程(6.4±3.0)年,体重指数[体重(kg)/体表面积(m2)]24.7±2.9。其中合…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存在早期(即1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减退,引起高血糖特别是餐后高血糖。那格列奈是一种新型非磺脲类促分泌剂,能促进胰岛素1相分泌,控制血糖。本文以格列吡嗪为对照,观察那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及早期胰岛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或磺酰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1 磺脲类药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①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这就需要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数量和分泌功能;②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③降低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2型糖尿病病人、体型肥胖者除外,在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后,血糖仍未达到良好控制时,应选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有以下情况不宜选用磺脲类药物: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症;③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如胃肠道疾病,肺部感染,发热,心、肝、肾功能紊乱,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治疗59例2型糖尿病伴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59例,予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治疗10周后,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治疗前后变化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明显下降(P〈0.05);体重指数无明娃变化(P〉0.05)。结论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伴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疗效好,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磺脲类降血糖药物通过胰岛β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胰岛素释放,是非肥胖Ⅱ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的口服降血糖药,二甲双胍具有较强的胰外降血糖效果,不涉及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作用,适用于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两药联合使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应首先进行饮食控制与体育锻炼,如不能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则应加用磺脲类药或二甲双胍口服降血糖药,如仍不能控制血糖,则可采用磺脲类药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我科从1997年4月至1999年7月采用联合用药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31例,患者血糖下降较满意,同时副作用少。结果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蕲蛇酶、胰岛素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失效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100例继发性磺脲类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实验组静脉注射蕲蛇酶注射液.每天0.75u.共20天.对照组皮下注射胰岛素3个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Ic)比较.检测值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蕲蛇酶能够恢复磺脲类药物对继发性磺脲类药失效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与胰岛素相比较,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磺脲类继发失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胰岛素皮下连续脉冲式输注,CSII)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38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胰岛素泵2、4周强化治疗。结果: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明显下降(P〈0.01),餐后2hC肽明显升高(P〈0.01);结论:对于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CSII强化治疗为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磺脲类药物作为口服降糖药家族中最早成员之 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考验,现仍然是临床上重要的口 服降糖药。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由于其单位剂量大,与 磺脲类受体亲和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穿透性差等原 因,现临床上使用已越来越少。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多 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这类药物在治疗效果上 比第一代有明显改进,副作用发生率更低,但仍有不尽 人意之处,特别是对于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病人,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等仍面临禁忌,尤以格列苯脲为明显, 随着新一代口服降糖药诺和龙上市,2型糖尿病临床 治疗又增加了一条光明的途径。我院自200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和单用胰岛素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每日早餐及晚餐前皮下注射人胰岛素诺和灵50R及服吡格列酮15~30 mg;对照组30例,每日单用人胰岛素诺和灵50R于早餐及晚餐前皮下注射,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空服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体质量指数、血压、胰岛素分泌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TG较对照组下降,而HDL-C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已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目前,抗糖尿病药物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热点,特别是在胰岛素增敏剂领域开发了一批新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药(Thiazolidinedione derivatives,TZDs),又称为格列酮类药物,作为胰岛素增敏剂之一,是新近开发出来的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人们对2型糖尿病重新认识后,格列酮类药物被公认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其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恩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相似文献   

16.
新抗糖尿病药——格列美脲的临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列美脲是用于NIDDM的口服降血糖药 ,它可促使胰脏分泌胰岛素 ,每天用药一次 ,故较方便。比之格列本脲(优降糖 )引起低血糖症较少 ,降血糖较快。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较少或较轻。每年继发性用药控制血糖的失败率约 1.4% (格列齐特 ,达美康 )~ 5 .6 % (格列吡嗪 ) ,此时则要加用胰岛素。如合用时胰岛素与磺酰脲类有互补作用 ,可防止 β细胞功能减低。用量一般 <8mg/d ,可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杨敏  孙刚  万莹 《临床荟萃》2009,24(21):1909-1910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往往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胰腺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后期才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据英国糖尿病前瞻研究(UKPDS)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β细胞功能减退已达50%以上。磺脲类(SU)药物为胰岛素促泌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降糖药物,随着β细胞功能的减退,SU的疗效逐渐减弱.以致发生继发性失效,  相似文献   

18.
口服降糖药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口服降血糖药物及其应用。方法: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综述了口服降血糖药物及其应用。结果:口服降血糖药物可分为三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抑制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药物。结论:通过合理用药可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格列美脲是新一代磺脲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与传统磺脲类药物相比,具有较少刺激胰岛素分泌。较强的胰外作用,起效迅速,药效维持时间长,药物剂量小,低血糖发生率低,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我院使用格列美脲片(科德平)治疗2型糖尿病56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瑞格列奈(诺和龙)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DM)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进行评价。方法 停用原口服的磺脲类降糖药物(SU),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后,3餐前口服瑞格列奈,每晚22:00给予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结果 治疗前后血糖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疗效明显,方法简单,可避免1日多次注射胰岛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