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D3及其衍生物是维系体内钙磷平衡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近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已逐渐发现除上述功能外,它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免疫细胞的转化、信号的转导等方面均发现其存在独特的功能,对其免疫学功能方面的探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3及其衍生物是维系体内钙磷平衡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近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已逐渐发现除上述功能外,它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免疫细胞的转化、信号的转导等方面均发现其存在独特的功能,对其免疫学功能方面的探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外周血中25(OH)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方法检测30例CU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清中25(OH)D和VDBP水平,并分析两组间的差异及25 (OH)D和VDB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25(OH)D水平在CU组中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和CU组血清VDB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U组中25(OH)D缺乏/不足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U患者外周血中25(OH)D水平显著下降,VDBP水平未见明显变化.25(OH)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无显著相关性.维生素D及VDBP与CU的关系仍需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25-羟维生素D[25(OH) D)]已被证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有关,但对于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作者检测了25(OH)D的主要载体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研究其在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46例HCC患者和249名对照组的血样,检测血浆VDBP和25(OH)D的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外周血VDBP、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浆VDBP浓度与HCC风险之间呈负相关;血浆25(OH)D与HCC风险呈正相关.只有在25(OH)D浓度高于中位数的人群中,VDBP升高显著,降低了HCC风险.在VDBP浓度低于中位数的人群中,高浓度的25(OH)D显著提高了HCC风险.结论 高浓度的VDBP可结合更多的25(OH)D,减少游离25(OH)D的生物利用度,同时检测VDBP和25(OH)D水平对于确定维生素D与HCC风险的相关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鉴于热休克蛋白90β(hsp90β)基因内含子中含有维生素D3受体(VDR)结合位点,为探讨作为核受体家族成员的VDR是否对核受体特异分子伴侣的hsp90β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分别将野生型VDR、含N端(1~133氨基酸残基)及C端(281~427氨基酸残基)片段的VDR突变体真核表达质粒与人hsp90β基因调控片段(-1039/+1531)介导的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Jurkat细胞,检测正常及经热休克(42℃,1h)处理后细胞裂解液中CAT活性。结果表明VDRN端增强、而C端抑制hsp90β的组成性表达;在热诱导条件下野生型VDR对hsp90β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其C端片段的抑制较强。为进一步研究VDR对细胞内源性热休克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用RTPCR方法研究了VDR的对细胞内hsp90β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发现VDR过表达对hsp90β的热诱导表达明显抑制。结果提示VDR对hsp90β基因的组成性和热诱导表达的调控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分析淋巴细胞表面IL-2R 和TfR 表达等研究了1.25-(OH)_2D_3对人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25-(OH)_2D_3对PHA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_(50)为19.1nmol/L 外源性IL-2可部分逆转这种作用;低浓度的1,25-(OH)_2D_3能显著增强MLR 诱导的细胞增殖;在由PHA 和MLR 诱导的淋巴细胞表面IL-2R 和TfR 表达中,对TfR 的表达呈抑制作用,对IL-2R 的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循环学杂志》2017,(4):47-50
目的:分析维生素D3(VitD3)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急性低钠血症的作用。方法:60例T2DM合并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平分为常规治疗组和VitD3治疗组(VitD3口服,2 000U/天),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每2月一次,检测其血[Na+]、皮质醇、25-羟基VitD3[25-(OH)VitD3]和1,25-二羟基VitD3[1,25-(OH)2VitD3]水平,观察随访1年两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例次和发生低钠血症时上述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有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1年内共发生169例次低钠血症,VitD3治疗组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52例次vs 117例次),其发生率差异(30.76%vs 69.23%)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低钠血症发生时期,VitD3治疗组[Na+]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经过1年治疗,VitD3治疗组患者[Na+]、25-(OH)VitD3和1,25-(OH)2VitD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相同指标则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T2DM患者血皮质醇水平在低钠血症时期较血钠正常时期升高,VitD3治疗对血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补充VitD3可以减少T2DM患者低钠血症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二氯甲烷/乙醇粗提血浆,高压液相色谱精分,竞争蛋白结合测定法求得25羟维生素D值,夏季北京居民正常值为13.2±5.9ng/ml(33.0±14.8nmol/L)(n=68),其中男性为13.0±5.7ng/ml(32.5±14.3nmol/L)(n=39),女性为13.5±6.2ng/ml(33.8±15.5nmol/L)(n=29);冬季正常值为10.4±3.8ng/ml(26.1±9.6nmol/L)(n=45),其中男性为10.2±4.2ng/ml(25.4±10.4nmol/L)(n=22),女性为10.7±3.6ng/ml(26.6±8.9nmol/L)(n=23),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夏冬季P值均大于0.5;夏季值之间差异显著(P<0.01)。 文中还对响影测定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钙镁D片中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钙镁D片中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含量.方法 采用Kromsil C18反相色谱分离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90∶10),检测波长为270nm,流速为0.75ml/min,并且加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进行干扰试验.结果 维生素D2、D3在0.8~98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不干扰测定.结论 本方法对于测定片剂中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具有简单,易于操作,分离效果好,结果准确的优点,适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钙镁D片中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反相色谱分离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90:10),检测波长为270nm,流速为0.75ml/min,并且加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进行干扰试验。结果维生素D2、D3在0.8~98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不干扰测定。结论本方法对于测定片剂中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具有简单,易于操作,分离效果好,结果准确的优点,适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25-(OH)-D3]、维生素D活性指标与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开滦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ITP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中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生素D诱导巨噬细胞产生自噬并清除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Mtb)的作用。方法: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诱导U937细胞分化使之具有吞噬能力,分化后的U937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维生素D组、自噬抑制剂(3-MA)+维生素D组、阳性对照(雷帕霉素)组,以Mtb感染U937细胞6 h。感染后第4天,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1及LL-37、LC3B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LC3B-Ⅱ+和/或结核分枝杆菌抗原85A+(Ag85A+)的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D组ATG5、Beclin-1、LL-37、LC3B mRNA的表达增强(P<0.01),LC3B-Ⅱ+-细胞增多,Ag85A+-细胞减少,且LC3B-Ⅱ+-Ag85A--细胞增加(维生素D组38.0%比阴性对照组1.08%)。与维生素D组相比,在自噬抑制剂3-MA+维生素D组中,不但ATG5、Beclin-1、LC3B的mRNA表达受到抑制,LL-37的mRNA表达较维生素D组减少,而且3-MA抑制了细胞LC3B-Ⅱ的表达,同时抑制了1,25(OH)2D3对LC3B-Ⅱ+-Ag85A--细胞增加的作用。结论:维生素D能够诱导巨噬细胞产生自噬作用,并进一步有助于巨噬细胞清除结核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1,25(OH)2D3]及其类似物抑制人树突状细胞分化,但保持细胞生存是否通过调节集落刺激因子(CSF-1)及其受体来实现。方法 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RT-PCR和ELISA法分析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和产生GSF-1及其受体的作用。结果 1,25(OH)2D3和他骨化醇(taealeitol)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上调树突状细胞对CSF-1 mRNA的表达,并增高其蛋白分泌水平,而细胞表面CSF-1受体以及mRNA的表达均受到抑制。溶剂乙醇和24,25(OH)2D3对CSF-1及其受体均无调节作用。1,25(OH)2D3对树突状细胞表达GM-CSF受体mRNA无影响。结论 1,25(OH)2D3对树突状细胞分化的抑制与其特异性地调节CSF-l及其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D)含量及癌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水平,探讨VD对胃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胃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V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VDR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的血清VD水平较健康人群低(P<0.05),且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明显负相关(P<0.001);胃癌组织中VD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5),且VDR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联系,高、中、低分化3组VDR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中,VDR表达阳性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较VDR阴性者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可能是胃癌发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其VDR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胃癌分化程度的依据之一,VDR可作为胃癌术后的一个有效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学功能是调节机体的钙磷平衡,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其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新的重要功能。如对细胞免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胸腺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影响。这些新的内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其在体内重要生物学调节作用,拓展其临床应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免疫调节剂,1,25(OH)2D3及其类似物,既能达到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又不产生全身性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有关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19.
张志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6(5):96-96,91
通过对70例2岁内小儿肌注维生素ED3(VD3),并观察其前后血钙值变化,目的在于探讨肌注VD3同时是否加用钙剂以及单独应用VD3的安全性。所有患儿均无严重重肝肾疾患,无严重腹泻,且近年半年内未使用VD3。初次查因钙后即肌注VD3 30万U,观察3-10天后复查血钙。结果:肌注VD3前血钙水平较低的只有4例,占5.7%,仅见于5月以下婴儿,肌注VD3后无1例发生低钙惊厥。肌注VD3前其血钙值为^-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D3(VitD3)不是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激素,但在体内经修饰活化后可成为一种重要的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它与靶细胞内的核受体结合后,能够影响基因转录,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1,25(OH)2D3以及维生素D受体在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细胞周期的进程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方面存在广泛的影响.本文综述了1,25(OH)2D3的主要作用机制,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