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研究进展王兰英甘肃省中医院(730050)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床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以上腹胀疼、纳少暖...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因机证治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机、辨证要点等方面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提出了本病为多种因素所致脾胃虚弱,脾运失司,痰瘀交阻的病机特点。应早期治疗,谨守病机,并以调畅气机、理气通降、寓通于补、燥润相济、化痰袪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疾病,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病的病因病机,传统辨证论治及结合胃镜下黏膜直视的辨证分型治疗,以及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呈局限性或广泛的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肌层增厚和固有肌层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假幽门腺化生。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癌前状态之一,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变率约5.4%。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不仅能改善其症状,而且能阻断和逆转其癌变。  相似文献   

6.
近年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辨证施治、专方治疗、外治及调护等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对近5年与此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mnic atm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被列为胃癌的高危因素,属中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范畴。目前,西医学对CAG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亦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病情容易反复;中医在治疗CAG上有独特的优势。回顾近五年中医治疗CAG的相关文献,分析了CAG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简述了各位学者辨证论治的治疗观点及其取得的相关疗效,总结了各临床专家治疗CAG的中医药经验方疗效。中医的治疗不只是口服中药,针灸、埋线、艾灸、耳穴等在CAG的治疗中同样重要。针灸、埋线、艾灸、耳穴等中医适宜技术单用或联合中药应用,在改善患者症状及病情的同时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无论是中药还是中医适宜技术均可提高患者免疫力、阻止外邪入侵,改善患者症状、阻断或逆转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阻止病情进展。中医对其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中医对CAG的发病机制与季节、地域的相关性研究;在CAG的治疗中应注重情志因素对病情的发展及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西中医药》2017,(6):64-66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临床上疑难病症之一,病理以胃内腺体数目减少,使胃黏膜变薄,而胃内肌层变厚为主要特点,临床上此病起病隐匿,且病程长,患者常伴有腹胀、嗳气、返酸、恶心,重者可出现明显的厌食、贫血等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与胃癌早期病变有着紧密的关系,由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CAG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其癌变率为2.55%~7.46%[2],严重影响人们  相似文献   

9.
孙青  周晓虹 《四川中医》2014,(3):174-17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可归属中医"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为探究本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现将近10年来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宋福荣 《新中医》1990,22(4):51-5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在正常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检出率可高达20~50%。一般认为该病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亦有认为该病可能是胃癌的潜伏因素。因此,本病在国内外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病由于病程缓慢,证候多有潜变,病理组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其病程缓慢,多伴有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病变组织不易恢复正常。本症属中医“胃瘩’、“胃脘痛”、“呃逆”等范畴。在正常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检出率可高达25%~50%。一般认为本病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亦有人认为它可能是胃癌的潜伏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13.
14.
徐昕亚  叶柏 《吉林中医药》2009,29(2):182-18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退行性胃黏膜病,胃黏膜萎缩是指胃固有腺体减少,组织学上有两种类型:①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②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层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体数量减少.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特色,现将中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作了综述。指出在辨证立法严谨的基础上,注重健脾益气的治则,认为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是主要病机和证型,补益脾、胃、调理气机为基本大法,补益药和理气药并重,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垂杰 《辽宁中医杂志》1989,13(12):37-40,22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称 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医中药对本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辨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乔桂凤 《中医药学刊》2005,23(5):885-88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被WHO列为癌前状态之一。本文试从临床辨证治疗CAG方面以及相关内容,综合众医家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痞满"等范围.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此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肠腺化生和(或)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积极治疗CAG是预防其癌变,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肯定,不仅可以逆转腺体的萎缩,甚至可使不完全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逆转,因此,一直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等范畴,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邪毒等致病因素导致气阴两虚、胃失濡养致腺体萎缩为其发病之本,气滞、湿热、血瘀等为其发病之标。临床上西医主要以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抑酸、增强胃肠道动力等对症处理为主,但无法根治。目前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中成药、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通过上述治疗方法可预防癌前病变发生、减少癌变率,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黏膜修复,对包括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在内的致病菌有抗菌作用,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但中医治疗也有诸多不足,辨证论治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差及缺乏基础实验研究等,使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应加强统一辨证标准的建立及基础实验的研究等,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