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CT脑灌注成像联合颈部CTA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8例CCCI患者,行320排CT脑灌注及颈部CTA检查,对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血管狭窄或闭塞者59例,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27例,重度狭窄12例,闭塞5例。血管轻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及闭塞之间异常灌注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脑灌注异常52例,I 1期9处,I 2期18处,Ⅱ1期17处,Ⅱ2期8处。患者Ⅰ期、Ⅱ期各参数的平均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20排CT脑灌注成像联合颈部CTA能全面显示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可根据灌注参数及平均比值变化对CCCI进行分期,在CCCI诊断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双低剂量”320排 CT 全脑灌注成像联合 CTA 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双低方案”对40例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患者行320排 CT 全脑灌注成像联合 CTA 一站式检查。利用软件包处理得到 CTA、4D-CTA、4D-perfusion、Fusion 图像,40例患者均经3.0T MR 行 DWI 作为对照。分析评价 CTA 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缺血病变位置。结果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33例,其中8例经 DSA 证实。CTA 质量达优率为82.5%。CT 灌注成像(CTP)发现297处灌注异常区,其中202处病灶 DWI 证实为脑梗死区,95处 DWI 未见异常:49处 CTP 表现为延迟时间(DLY)、达峰时间(TTP)升高,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轻度降低;21处 DLY、TTP 升高,CBF、CBV 正常;25处 DLY、TTP 升高,CBF、CBV 轻度升高。结论“双低剂量”320排 CT 脑灌注联合 CTA 是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可以准确观察颅内血管形态结构及脑组织梗死前期缺血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20排全脑动态CT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320排CT对47例病例进行头颅容积扫描,所有病例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总量60~70 ml,注射速度4~6 ml/s),延迟7 s后进行连续动态容积扫描,利用容积再现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并采用电影模式观看.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取良好的平扫容积图像、动态CTA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发现脑血管病变24例,其中血管狭窄或闭塞14例,血管畸形5例,动脉瘤5例,其中8例狭窄或闭塞病例与MRI对照,3例动脉瘤病例与DSA对照,2例手术证实.5例血管畸形均经手术证实.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动态CTA成像对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随访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T脑灌注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诊断为可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灌注扫描(CT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扫描(CT angiography,CTA).CTP可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图,CTA采用CPR,MPR及VR等重建方式重建头颈部血管.观察CTA所示的颈动脉狭窄率与CTP灌注参数变化间的关系.结果 3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10例轻度狭窄者,患侧各灌注参数变化与健侧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9例中度狭窄与19例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中,患侧MTT与TTP较健侧显著延长,而CBF与CBV无明显变化.结论 灌注参数MTT与TTP能敏感地显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脑缺血最敏感的指标,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CT灌注成像对诊断颈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病人行常规CT,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评价CT灌注成像的峰值时间(TTP)、血流量(CBF)、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15例TIA病人在T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TTP较对侧延迟.CT灌注显示异常灌注病灶的数目及范围多于平扫.患侧TTP延长及对侧的TTP分别为(13.0±3.8) s和(8.3±1.7) s,P<0.01,而CBF无显著性差异.20例病人40支颈动脉CTA观察到4支血管闭塞,31支血管狭窄,颈动脉狭窄程度同TTP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可同时观察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及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320层容积CT全脑灌注对于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症状出现至常规CT平扫与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时间在4h-1个月。间隔2-3天后复查的CT和/或MRI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比较CT平扫与脑灌注图像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对比评价4层灌注及全脑灌注,并统计辐射剂量。结果:根据8例患者复查的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共发现22处脑缺血灶;8例患者首次常规Cr平扫仅发现9处低密度区,脑灌注图像中发现11处异常灌注区;11处异常灌注区中表现为CBF与CBV均下降,并MTT延长4处,CBF下降,CBV增高,并MTT延长7处。全脑灌注显示病灶范围优于4层灌注。辐射剂量总剂量为4.6mSy。结论:320层容积Cr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对比剂注射,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可以实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7.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CT 64,对30例发病12h内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计算出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图(CBV)、血流量图(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所有病例在发病后3~14天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患者中16例头颅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4例常规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CBF及CBV减低、MTT及TTP延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CBV与对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重建CTA图像显示16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1例伴大脑后动脉狭窄、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及时、准确地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联合应用两者,对早期诊断急性脑缺血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经头部CT或MRI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以CTA为对照,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和CVUS发现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分别为20例、17例,椎动脉狭窄或发育异常分别为29例、15例。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动脉病变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和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通过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A一站式扫描,对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作用进行评价,为临床血管再通治疗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对40例经颈部血管超声或头颈CTA检查确定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率>70%)行320排CTPI检查,重建灌注参数图及4D-CTA图。在基底节层面选取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及前、后分水岭区作为感兴趣区行灌注参数测量,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对患侧与健侧的各项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根据CTA图将Willis环分为开放组及未开放组,对两组的dTTP(患侧TTP-健侧TTP)、dMTT、rCBF(患侧CBF/健侧CBF)及rCBV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比分析两组间各个兴趣区的缺血程度(rCBF<80%为重度,>80%为轻度),评价Willis的代偿能力。结果:与健侧比较,患侧脑区MTT、TTP延长,CBV增大,CBF略下降,其中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前、后分水岭区CBV、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供血区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lis环未开放组各兴趣区dTTP、dMTT、rCBV和rCBF均高于开放组。仅前分水岭区的脑缺血程度与Willis环是否开放有相关关系(P=0.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的患侧脑组织MTT、TTP延长,部分脑区CBF下降,处于低灌注状态;Willis环对患侧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在前分水岭区代偿作用明显;CTPI可以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提供血管再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88例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灌注(CTP)及CTA检查,评估ICA/MCA狭窄程度和Willis环完整性,计算MCA供血区及前后分水岭区相对灌注值,分析ICA/MCA狭窄程度与Willis环完整性(分型)、脑组织血流灌注各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 1)88例中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25例、重度狭窄24例、闭塞27例,其中单侧单纯ICA狭窄或闭塞48例,单侧单纯MCA狭窄或闭塞(M1段)40例;2)MCA区、前后分水岭区的rCBV、rMTT、rTTP值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CBF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MCA区的rCBF与狭窄率呈负性弱相关(r=-0.254,P=0.017),前后分水岭区的rCBF与狭窄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r=-0.131,P=0.13;r=-0.2,P=0.062);狭窄率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分水岭区及后分水岭区的rCBV(r值分别为0.497、0.316、0.29,均为P0.01),rTTP(r值分别为0.691、0.619、0.593,均为P=0.000),rMTT(r值分别为0.695、0.514、0.508,均为P=0.000)呈正相关;4)重度狭窄、闭塞组中,不同Willis环分型与MCA区脑灌注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 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能显示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相应头颈部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和Willis环结构。随着相应动脉狭窄率的增加,CBV、TTP、MTT值较对侧增加越大。狭窄程度与rTTP相关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对脑梗死前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而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的病例进行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测量脑内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并根据脑梗死前期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析;对颈部及颅内病变血管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标准计算狭窄率.结果 发现脑灌注异常42例,其中Ⅰ_1,期6例、Ⅰ_2期16例、Ⅱ_1期12例、Ⅱ_2期8例,其中7例同时有两个部位发现异常灌注区,分别处于Ⅰ_2期和Ⅱ_1期,3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患侧TTP、MTT与对侧镜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例行CTA检查,发现60支颈内动脉狭窄,24支椎动脉狭窄,27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各期患者分布情况与相应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相应的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volume shuttle)的80 mm CTP)及80 mm动态4D-CTA诊断大脑Willis环血管狭窄或闭塞.方法 55例大脑中动脉(MCA)或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脑CTP和头颈部CTA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80 mm(0.625 mm×128)扫描覆盖范围内动态4D-CTA.采用K Independent Samples分析ICA或MCA狭窄或闭塞者脑血流灌注参数CBF、CBV、MTT、TTP.结果 40例单侧MCA或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中4例脑血流灌注未见显著异常改变,36例患者TTP和MTT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延迟区,病变侧MTT(7.18±1.34)s、TTP(19.65±1.81)s与健侧MTT(5.22±1.14)s、TTP(17.62±1.65)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0.833、25.817,P值均<0.017);CBV、CBF未见明显异常.15例双侧MCA或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例责任病灶侧与非责任病灶侧比较,脑血流灌注未见明显差异.10例责任病灶侧与非责任病灶侧比较,可见明显的脑血流灌注异常区,TTP和MTT较非责任病灶侧延迟,责任病灶侧 CBF(42.85±6.09)ml·100 g~(-1)·min~(-1)、CBV(2.63±0.42)ml·100 g~(-1)、MTT(11.27±1.43)s、TTP(21.07±1.44)s和对照组CBF(71.20±6.30)ml·100 g~(-1)·min~(-1)、CBV(2.29 ±0.15)ml·100 g~(-1)、MTT(3.38±0.61)s、TTP(17.64±1.70)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314、5.913、17.334、13.834,P值均<0.017).应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获得80 mm动态Willis环4D-CTA图像,27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右侧MCA狭窄患者13例,左侧MCA狭窄患者9例;单侧MCA闭塞患者5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4例.9例双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D-CTA图像显示双侧MCA狭窄.4D-CTA图像与常规CTA、DSA显示Willis环血管狭窄或闭塞结果一致.结论 64层CT容积穿梭扫描模式可同时获得80 mm脑血流灌注和80 mm动态Willis环4D-CTA,对MCA或ICA狭窄或闭塞不仅能确定脑灌注异常范围,而且能够进行病因诊断,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血管疾病检查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6例急慢性脑血管病变或术后复查患者行320排头颅动态容积CT检查,1次注射对比剂同时得到脑实质、脑血管及脑灌注图像.评价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计算放射剂量.结果 196例患者中,急慢性脑血管闭塞或狭窄46例,动静脉分流性疾病及血管畸形29例,动脉瘤82例,脑血管病变术后复查39例.动态CTA能清晰显示血管病变解剖细节,CTP(CT Perfusion)图能提供受累血管供血区血流动力学变化.动静脉分流患者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血管巢及引流静脉,并能显示静脉引流模式,对于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术后患者能评价治疗效果及了解有无并发症.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可以动态观察颅内血管的解剖细节及动态血流信息、评价全脑灌注情况并进行量化,实现对脑血管病变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行CT全脑灌注成像,一次对比剂注射得到平扫容积图像、CT血管成像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综合运用这三种检查方法全面评估脑梗死。结果:42例脑梗死患者共发现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IP),其中8例超急性期6例存在IP,19例急性期8例存在IP,15例亚急性期4例存在IP。42例梗死核心区与健侧对应区比较,脑血容量(CBV)、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18例IP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仍可能存在IP。应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其责任血管的狭窄部位及程度,了解病变范围及有无IP存在,实现对脑梗死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CT灌注技术分析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分水岭脑梗死的血流灌注特征.资料与方法 搜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单侧慢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分水岭脑梗死12例,均行CT灌注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分水岭脑梗死的CT灌注特征是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长;分水岭周围缺血区的CT灌注特征是CBF降低、MTT及TTP延长,CBV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慢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所致分水岭脑梗死灶周围往往伴有大面积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区,低灌注是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优越性。方法 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了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其中23例行MRI,包括DWI。21例在最初检查后的20~40天行CT或MRI随诊。将CTA-CTP结果与DWI及随访的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1例中CTA-CTP成像阴性者3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桥脑梗死1例。CTA-CTP成像阳性者28例,其中2例为先天性血管变异,其余26例为急性或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参数异常。缺血病灶位于幕下及枕叶3例,位于半卵圆中心以上平面3例,位于基底节区至侧脑室层面7例,大面积缺血累及一侧半球13例。脑灌注显示脑血容量(CBV)升高7例,其中6例为亚急性期缺血患者,1例为急性期缺血患者。26例卒中患者动态CTA显示相应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0例,其中5例患侧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CTA阴性6例。结论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能够准确判断缺血发生后不同时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较以往CT灌注显示缺血病灶更全面,结合动态CTA可以显示病变区的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以及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脑血流灌注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诊为缺血性脑病并经MRA/CTA证实为单侧MCA狭窄患者38例,对照组为脑动脉正常者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双低剂量方案行全脑灌注检查,同时行头颅MRI检查;测量ROI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LY)。采用Kendall’s tau_b秩和检验评价脑动脉狭窄程度、脑血流灌注情况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1)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的程度无相关性(P=0.313)、与患侧灌注减低程度无相关性(P=0.848);(2)患侧灌注异常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呈正相关(P=0.000);(3)MCA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中出现梗死的单双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3,P=0.003)。结论: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脑灌注血流量降低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分期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测量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按脑梗死前期分期标准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结果 18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MTT、TTP延长,CBF降低,CBV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与梗死核心区比较,缺血半暗带区CBV、CBF升高,MTT延长,TTP缩短(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降低,MTT及TTP延长(P<0.05),而CBV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3例,Ⅱ1期9例,Ⅱ2期6例.结论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明确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存在,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史或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50例患者分别行CTP和CTA扫描,评价CTP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造影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36例TIA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具有显著性意义,rCBF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34例梗死组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有显著性意义,rCBF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TP联合CTA可以同时判断颈内动脉狭窄和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20.
_目的:采用全脑CT灌注成像(WB-CTPI)联合CT血管成像(CTA)从血管解剖形态和脑血流动力学方面对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术后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并发症进行分类和早期诊断。方法:5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显微手术或血管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或临床怀疑有缺血并发症的患者行动态容积CT 扫描,并行 WB-CTPI 和CTA重组。通过CTA评估父血管或分支血管与血管夹或弹簧圈的关系。WB-CTPI定量测量患者患侧与对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 8例患者中,15例经 WB-CTPI证实有缺血并发症,CTA 按血管损伤情况分为:Ⅰ型6例,血管夹或弹簧圈导致父血管狭窄,其中2例CBF降低,CBV降低或正常,4例CBF与CBV正常,6例患者TTP、TTD和MTT均延长;Ⅱ型2例,血管夹导致父血管或分支血管闭塞,CBF和CBV降低,TTP、TTD和MTT延长;Ⅲ型7例,不明原因或无法判断的血管损伤,CBF降低,CBV 降低或正常,TTP、TTD 和 MTT 明显延长。结论:WB-CTPI联合CTA不仅能够对血管损伤进行分型,还能够根据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进行脑梗死预测,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