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当今中医继承不足的弊端,以《内经》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和思维科学,提出学习《内经》的主要意义有三:一是学习原创的中医理论;二是学习中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法;三是学习中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内经》对不孕症的论述,以提高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经》有关不孕症经文,基本按《中医妇科学.不孕症》[2]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整理分类,翻阅近代有关《内经》研究的重要文献,并结合笔者的研究、运用经验。结果:在距今2000多年的《内经》中已蕴藏着《中医妇科学.不孕症》[2]的框架,尤其重要的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理论,《内经》不仅是中医不孕症专科之源头,而且是治疗不孕症的伟大宝库。结论:《内经》对今天治疗不孕症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研读《内经》确可提高不孕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内经》理论认为:叁伍相参,乃决死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邪气乃服;五脏为本,顺其特性;因势利导,补泻得宜。充分理解领会上述五要点,将有助于《内经》理论的临证应用。《内经》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学经典,做临床",是我们发展中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内经教学要点及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出发,探索内经课程教学要点:①要阐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②要理清内经理论对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学术价值;③要讲透《内经》理论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同时,总结出内经教学应当注意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中医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真谛,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5.
叶玲 《福建中医药》2006,37(6):57-58
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自《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首见于《内经》。《内经》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作为"医家之宗",一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历代学习中医学者必须研习《内经》之书。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传统的《内经》案例教学(CBL)教学方法多侧重相关知识与理论的记忆、掌握与理解,在如何应用相关理论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本文探索其引入到《内经》教学中,并将问题教学(PBL)法引入以构建《内经》实践教学。其中结合《内经》自身特点,构建PBL核心问题,把握核心问题,实施PBL教学法,将有效拓展教学内涵;结合《内经》理论,筛选古今医案,应用标准化病人(SP),实施CBL教学法,将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二者优势互补,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搭建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连接的桥梁,有效提高学生应用《内经》理论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及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7.
内经学一词提出于20世纪30年代,然而内经学概念的相关研究较少,现有的概念存在着定义过窄、概念混淆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内经学概念的产生、演变及其知识范围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内经学是指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与临床诊疗知识、技术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医学本体知识的角度而言,内经学包括中医哲学、中医思维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学、养生学以及部分中医临床学科等;从支撑学科知识角度而言,内经学涵盖中医时间医学、医学气象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  相似文献   

8.
耳穴时间刺灸说之立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穴时间刺灸说之立论依据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吴中朝董勤《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其中有关时间刺灸学的内容,是针灸临床重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就其针灸临床对《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的应用而言,往往仅限于体穴,几乎不涉及耳穴。...  相似文献   

9.
陈玉龙  高小玲 《光明中医》2012,(9):1923-1925
《内经选读》是中医药院校经典课之一,然而课程定位和任务并没明确。本文通过比较《内经选读》与其他中医课程的异同,阐述了其定位和任务。认为该课程定位为理论提高课及理论与临床桥梁课;主要教学任务应当是:建立和完善中医思维方式、巩固中医学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所掌握的中医理论更加系统、深入,并建立《内经》的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内经选读》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主要围绕《黄帝内经》的原文理论开展,缺少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方面的应用及拓展,不能满足对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提出了《内经选读》"三能立体"教学模式的创新,立足于《黄帝内经》原文解析、病例分析、科研主题等,构建贯穿《内经选读》教学全过程的改革创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能力,以及开拓学生的中医科研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重视整体关系的和谐,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学认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根是关系,《内经》认为人体的功能关系比形体更重要,人的生理状态即是整体功能关系的和谐。病机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提升中医学术水平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溯本求源,探讨病机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暴聋"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本文旨在研究《内经》关于"暴聋"的相关理论,探讨缪刺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认为其可能与人体经络结构及神经生理结构相关,并提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思路,从而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4.
洪小平 《天津中医药》2011,28(3):232-233
以《内经》、《景岳全书》、《温病条辨》等中医古代经典中关于"虚证水肿"的论述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对功能性水肿的病因病机进行阐述,提出功能性水肿的治疗重在调补气血的学术观点;总结功能性水肿的诊断思路及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15.
依据《内经》有关咽鼓管吹张法的描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咽鼓管吹张法的最早记载予以追溯。进而论证了《内经》中的记载远比现行的瓦氏法早约两千年,而且在理论与适应证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故当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6.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建构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中医理论之渊薮。本文从中医四大经典的相互关系、研读与临床实践、科学创新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只有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把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和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融会贯通,才能使中医经典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下去。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祖国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六经论伤寒,即把外惑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以脏腑论杂病,虽不以六经分征,而以病征分篇,但同样反映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仲景治疗水肿病有三大法则——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发汗法主要适用于"腰以上肿"、水肿病兼表证者;利小便法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法则,主要用于"腰以下肿";攻下逐水主要用于水肿实证、重症,是急则治其标的治法。仲景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的三大治则是在《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理论基础上演变发挥而来,他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又创造了温阳、益气、滋阴、活血等水肿虚证的治疗方法。仲景所创治疗水肿的理、法、方、药,从一千年前沿用至今,指导着历代医家临床用药,是现代临床治疗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肺源性等各型水肿的主要治疗法则。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水肿的理论及方剂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宝库,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藏象学的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进步的推动,即一方面长期临床实践成就的积累是藏象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则临床成就必须经哲学思辨的系统改造后,才能真正地融合到理论体系当中。“五藏”的观念是伴随着“五行”理论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两汉经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创建的。《内经》最重要的贡献,是要将医学实践长期积累的各种原始经验与知识,经过精心选择与改造后,系统地整合到设计好的理论模型当中,而最终完成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象”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天的框架与后天的经验均被抽象为“象”的形式,再经思辨方法的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20.
藏象学的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进步的推动,即一方面长期临床实践成就的积累是藏象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则临床成就必须经哲学思辨的系统改造后,才能真正地融合到理论体系当中。"五藏"的观念是伴随着"五行"理论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两汉经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创建的。《内经》最重要的贡献,是要将医学实践长期积累的各种原始经验与知识,经过精心选择与改造后,系统地整合到设计好的理论模型当中,而最终完成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象"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天的框架与后天的经验均被抽象为"象"的形式,再经思辨方法的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