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ozovent鼻孔扩张器能增大鼻瓣区的横断面积,增加鼻气流量,降低鼻阻力,减少吸气时胸腔负压。因此,呼吸变得通畅容易,治疗鼾症有效。本法是目前治疗症的一种非手术疗法,治疗可靠,安全有效,用鼻孔扩张器治疗2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AR)用于鼻腔截面积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正常鼻腔行螺旋CT和鼻声反射检测,CT重建层面与鼻腔声波传导弧线垂直。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面积-距离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和鼻声反射对鼻瓣区检测结果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r=0.885(P<0.01,CT=0.17+0.82AR)。距前鼻孔6.0 cm内的相关性(r=0.827,P<0.01)比6.0 cm以后(r=0.352,P<0.01)高。距前鼻孔6.0 cm以后至鼻咽部,鼻声反射对截面积评测过高。结论鼻声反射测量能准确提供距前鼻孔6.0 cm内的距离-面积信息,对距前鼻孔6.0 cm以后评测过高,更适用于距前鼻孔6.0 cm内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单侧唇裂系由于先天性腮弓发育异常,累及皮肤、肌肉、软骨和骨组织,经唇裂修复术后,病人常遗留不同程度的鼻、唇畸形,主要表现为鼻尖、鼻翼低平、鼻孔宽大、鼻底塌陷、鼻小柱短缩、鼻孔内嵴状突起.郑州市中医院整形外科自1993年采用桃形瓣法[1]修复唇裂术后鼻、唇畸形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三腔融合与黏膜移植技术治疗后鼻孔闭锁的经验,减少再闭锁与狭窄的发生。方法对5例后鼻孔闭锁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三腔融合与黏膜移植技术行后鼻孔成形术,术中行鼻中隔后缘前移、蝶窦前下壁切除、游离黏骨膜瓣修复创面、纳吸棉后鼻孔填塞,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黏骨膜瓣生长良好,创面光整,其中4例患者术后鼻腔通气良好,鼻内镜检查见后鼻孔光整,无粘连及再狭窄,另外1例患者因为伴有鼻咽部狭窄,鼻腔通气改善有限。结论鼻内镜下三腔融合与黏膜移植技术治疗后鼻孔闭锁,术后扩大了闭锁的后鼻孔空间,同时切除闭锁组织后,创面覆盖黏骨膜瓣,减少了创面间瘢痕的形成与粘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于飞 《中国乡村医生》2002,18(19):16-16
上呼吸道任何解剖部位的狭窄或堵塞,都可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1鼻和鼻咽部疾病如鼻瓣弹性下降,鼻瓣区狭窄,鼻小柱过宽,前鼻孔或鼻咽部狭窄或闭锁,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腔及鼻咽肿瘤,鼻腔异物,鼻腔填塞。2口咽部疾病如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过长或肥大,咽部肿瘤,咽壁肥厚,咽部烫伤,咽部血肿,咽部狭窄,咽旁脓肿,咽肌麻痹,咽部肌肉松弛。3舌部因素巨舌症,舌甲状腺,舌下坠,口底蜂窝织炎。4颌骨畸形6肥胖肥胖者舌体肥厚,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软腭、悬雍垂和咽壁,致咽峡缩小、气…  相似文献   

6.
蒋双庆 《广西医学》2007,29(8):1196-1197
目的 总结40例鼻瓣膜区阻塞性痛变诊治方法.方法 对40例鼻瓣膜区阻塞性痛变的患者进行详细的鼻部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使用HD型鼻阻抗计进行治疗前后鼻气道阻力(NAR)的测定及测值的比较.结果 40例患者均确诊为鼻瓣膜区阻塞性病变,其中鼻中隔前下端偏曲25例,鼻外侧软骨异常突出7例,鼻外伤后鼻瓣区疤痕形成8例.治疗后鼻阻塞症状全部消失,治疗后的NAR测值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鼻瓣膜区阻塞性病变是鼻气道阻塞的因素之一,临床上易被忽视;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修复鼻翼软骨肌肉环在单侧唇裂鼻畸形二期整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二期有效整形修复方法。方法对58例先天性唇裂鼻畸形患者进行二期整复,采用鼻翼软骨支架重塑修复鼻翼软骨纤维环,鼻肌移位固定重建鼻翼软骨肌肉环,并辅以鼻小柱延长和鼻表浅肌肉腱膜瓣修整术整复。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双侧鼻翼及双侧鼻孔均对称,鼻表情运动和鼻孔舒缩功能恢复。平均随访9个月,均效果满意。结论鼻翼软骨环状结构发育不良或断裂是形成先天性鼻畸形的重要解剖学基础,重建鼻翼软骨环状结构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53岁,以“双耳廓胀痛,灼热感2个月”为主诉入院。门诊拟诊为双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既往无耳、鼻红肿痛病史。入院检查;呼吸、脉搏、心率、血压正常,心、肺、肝、脾、肾无异常,双耳廓松软下垂,局部红、肿、热、轻压痛,色素沉着,但耳垂正常、乳突区、外耳道及鼓膜均未见异常。音叉检查无听力下降.外鼻鼻梁塌陷呈鞍鼻畸型.局部无红肿压痛,前鼻孔无畸型,鼻中隔无穿孔,嗅觉正常。咽喉气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中隔穿孔手术最佳径路及修补皮瓣的选择.方法 手术修复鼻中隔穿孔19例,经鼻内镜前鼻孔径路15例,经鼻翼切开径路3例,蝶形切开径路1例.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15例减张移位缝合法,4例用复合瓣修补,用耳脑胶固定.结果 经前鼻孔径路单层瓣膜修补15例中,2例再穿孔,采用鼻翼切开,鼻翼鼻小柱蝶形切开,复合瓣修补,耳脑胶固定治疗愈合;复合瓣修补4例均一期愈合.结论 对不同的鼻中隔穿孔要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复合瓣修补,耳脑胶固定瓣膜等是目前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旋转推进下三角瓣法对患侧鼻孔过宽、上唇高度过短及红唇缺少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整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6例此类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用Millard法加小下三角瓣法进行修复。结果:Millard法可较好地矫正患侧鼻孔过宽、鼻小柱偏斜畸形,使患侧唇峰高点下降,附加小的下三角瓣设计不仅使唇峰高点充足下降恢复了患侧唇高,而且有效的减少了唇部组织丢失。结论:利用旋转推进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使上唇的解剖外形及鼻翼、鼻小柱、鼻孔外形恢复良好,较好的克服了旋转推进法唇高恢复不足、上唇左右不对称,下三角瓣法的鼻小柱、鼻翼、鼻孔外形恢复不理想的缺点。是目前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一种较好整复术式。  相似文献   

11.
蒋双庆 《华夏医学》2001,14(4):460-461
临床上许多患鼻阻塞疾病的患者经各种治疗后一般均能解除鼻阻塞症状 ,但也有少部分患者 ,虽经多方医治 ,仍末能解除鼻阻塞。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有一点与目前临床上对鼻瓣区病变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有关。近 5年来 ,笔者接诊类似患者共计 30例 ,经详细检查 ,发现病变部位均位于鼻瓣区 ,在给予相应治疗后 ,鼻阻塞症状全部消失。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0例鼻瓣区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最大 47岁 ,最小 17岁 ,平均 31.5岁。病程 3~15年 ,平均 7年。其中鼻中隔偏曲 19例 ,鼻外侧软骨异常突出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唇叉状瓣在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在上唇原中央小球突上设计叉状瓣,蒂与鼻小柱相连,使鼻小柱延长的同时亦有助于修复鼻孔和上唇畸形。结果:应用上唇叉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3例,效果满意。结论:上唇叉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法使鼻小柱明显延长,且修复鼻唇畸形,适用于矫治上唇组织松弛的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  相似文献   

13.
Fan F  Cai GB  Wang CM  Chen GY  Wang LZ  Li TY  Li HD  Zhou G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5):619-621,F003,T006
目的 探讨矫正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更有效方法。方法 将裂侧鼻翼较之对侧不对称的“多余”组织形成皮瓣,用于加高或再造鼻孔基底、重新调整鼻孔大小及形状。游离裂侧鼻翼软骨外侧脚并转移至正常位置固定。结果 19例患者用此种方法手术后,在两侧鼻翼、鼻孔、鼻孔基底、鼻小柱等方面基本对称,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裂侧鼻翼瓣加鼻翼软骨悬吊法是一种有效矫正唇裂鼻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W-M形Abbe下唇瓣修复上唇缺损8例,下唇瓣设计呈W成形,其大小为1.3~2.2cm×1.2~2.0cm,移转后形成M形瓣,使鼻孔底部瘢痕彻底作或松解,鼻小柱延长,鼻孔工大后的创面得到修复,下唇供瓣区遗留“人”字形切口瘢痕,更为自然隐蔽,唇瓣于5~12天断蒂,8例中2例为1期完成的改良式Abbe瓣,该瓣移转时应分离出足够长度的血管蒂,移转后早期肿胀显著,渗血明显,可能与完美的静脉系统有关,8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随着对鼻前部即鼻瓣区结构及其生理功能认识的提高 ,我们在治疗鼻堵塞患者时更加注意此区的病变。近年共收治 15例 ,术后鼻堵塞症状均消失 ,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此区的病因、诊断、治疗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鼻堵塞 15例中男 9例 ,女 6例 ,17~ 5 4岁 ,平均 34岁。鼻中隔软骨前上方突出偏曲 9例 ,鼻小柱后内侧肥大过宽 3例 ,鼻外侧软骨突出 2例 ,鼻底软组织及骨性膨大 1例。 15例中 9例为二次手术 ,6例曾行下鼻甲部分切除 ,3例曾行鼻中隔矫正术。鼻阻塞常见的原因有 (1)鼻中隔软骨前上或前下偏曲 ;(2 )鼻小柱内侧过宽肥大 ;(3)鼻外侧软…  相似文献   

16.
鼻出血的部位多为鼻中隔黎氏区或下鼻道后端克氏静脉丛,上述部位的鼻出血在门诊通过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或通过微波、激光等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而对于顽固性鼻出血,采用鼻内窥镜下寻找出血点,再进行电凝加填塞治疗,效果十分确切。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采用鼻内窥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105例,本文就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场的影响。方法对1例健康国人行鼻CT扫描,进一步完成鼻腔气道结构表面三维重建,分别在模型的鼻瓣区、鼻甲前区、鼻腔中部对应鼻中隔部位建立直径10 mm的圆形穿孔,分别设定边界条件并求解黏性流体运动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分析通气量为12 L/min时的气流场。结果穿孔前鼻腔气流场符合正常国人特征;穿孔后吸气和呼气相鼻中隔穿孔区域气流形式紊乱,形成大小、数量不等的漩涡,双侧鼻腔存在10~20 mL/s的气流分流现象,但鼻腔中部对应穿孔区域呼吸两相气流形式不同。结论鼻中隔穿孔后穿孔区域形式紊乱,主要表现为大小、数量不等的漩涡,对毗邻气流影响程度不同;鼻腔双侧存在少量气流分流现象。  相似文献   

18.
闭嘴,将鼻孔贴近一小镜面呼气,可发现镜面上两个雾团大小不同。又按一鼻孔,用另一鼻孔呼吸,然后再同样用另一鼻孔呼吸,可以感到两个鼻孔畅通的程度,呼气声音大小不一。其实人们在正常呼吸时轮流地使用左左鼻孔,医学上称为“鼻循环”,周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45岁 ,因“左侧鼻阻 10年余伴回吸涕中带血 6年”入院。入院后一般情况尚好 ,各系统检查及术前常规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查体 :外鼻无畸形 ,左侧鼻腔充满淡红色新生物 ,新生物前上部表面光滑 ,下方表面较粗糙 ,触之易出血 ,有触痛 ,右侧鼻腔未见明显异常 ,间接后鼻孔镜下见后鼻孔处一新生物大小约 4cm× 3cm× 2cm ,表面光滑。各鼻窦体表投影区无压痛。CT扫描提示 :左鼻腔、筛窦内软组织肿块影 ,临床考虑内翻性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可能性大。新生物活检病理报告为 :鼻腔粘膜慢性炎症伴上皮乳头状增生。遂于入院后 3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带蒂黏膜瓣转移式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眼科收治的急性泪囊炎患者37例(37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带蒂黏膜瓣转移式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一次性引流管使用、术后24 h情况观察及处理,以及泪囊区皮肤瘢痕情况。结果:本研究37例(37只眼)患者在手术过程中,20例(20只眼)因泪小点狭窄、堵塞、泪囊异常使用一次性泪道引流管(泪道硅胶管),使用率为54.05%。32例(32只眼)产生疗效,临床总有效率为86.49%;其中治愈25例(25只眼),治愈率为67.57%;有效7例(7只眼),有效率为18.92%;无效5例(5只眼),无效率为13.51%。术后24 h内,鼻腔内疼痛23例(23只眼)仅给予观察处理;眼部磨涩不适18例(18只眼)仅给予观察处理;鼻孔或咽部少量渗血31例(31只眼)仅给予观察处理;2例(2只眼)鼻部滴血/咽喉咳血较多,给予鼻孔填塞。将健康眼泪囊区皮肤与患眼进行比较,其中美观满意31例(31只眼),美观不满意6例(6只眼),泪囊区皮肤瘢痕美观满意率为83.78%。结论:鼻内镜下带蒂黏膜瓣转移式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疗效肯定,患者对于泪囊区皮肤瘢痕美观满意率较高,受到患者的青睐,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