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 (PLT)与血小板体积 (MPV)对冠心病 (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136例冠心病确诊病人PLT、MPV、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与CHD之间的关系。结果 CHD组的PLT、MP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PLT、MPV对冠心病 (CHD)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纤维蛋白原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检测148例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根据冠心病分型与血清总胆固醇(totaicholesterol,TC)、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总胆汁酸(TBA)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7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检测血清TBA和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的浓度。结果血清TBA在冠心病组明显升高;而CHO和TG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组血脂异常时胆汁酸增高较血脂正常时显著。结论血清胆汁酸增高跟冠心病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35~55岁中年男性冠心病(CHD)患者与男性健康体检者血清胆红素(BI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年男性血清BIL和LDL-C水平与CHD发生的关系及血清BIL和LDL-C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C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到阜新市第二医院就诊并确诊为CHD的72例35-55岁中年男性患者作为实验组,72例相同年龄段的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BIL和LDL-C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D患者组血清TBIL、DBIL、IBIL浓度均低于对照组,LDL-C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BIL、DBIL、IBIL水平与LDL-C浓度均成负相关关系(-1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保胆取石术术后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中药对胆囊结石家兔模型术后胆汁酸、胆固醇合成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新西兰家兔60只为研究对象,建立胆囊结石模型后进行内镜下保胆取石术,根据术后处理方式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模型组给予致石饮食,干预组给予致石饮食+熊去氧胆酸联合中药.检测3组家兔血清中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含量以及胆固醇7-羟化酶(CYP7A1)和胆汁酸盐输出泵(BSEP)运输因子acbc11 mRNA含量.结果 干预后3周、5周时,模型组家兔血清中TC、TBIL含量高于对照组,TB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t=3.571~24.374,P<0.05);干预组家兔血清中胆固醇TC、TBIL含量低于对照组,TB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t=2.438~18.230,P<0.05);模型组家兔胆囊组织中CYP7A1和acbc11的mRNA含量低于对照组(t=11.369~20.096,P<0.05),干预组家兔胆囊组织中CYP7A1和acbc11的mRNA含量高于模型组(t=5.923~16.049,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中药有助于修复受损胆固醇7-羟化酶和胆汁酸盐输出泵运输因子acbc11基因表达,调节胆汁酸、胆固醇、胆红素的代谢水平,预防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4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CHD组)及3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血脂水平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血清含量。结果显示,除胆固醇外,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CHD组MD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OD则与之相反(P<0.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MDA呈显著正相关(r=0.513p,P<0.001),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SOD活力呈显著正相关(r=0.5702,P<0.001)。提示老年CHD患者高脂血症与脂质过氧化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CHD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血清hs-CRP,TC,HDL-C测定及分析。结果 CHD患者的hs-CRP,TC含量和TC/HDL-C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的hs-CRP,TC含量和TC/HDL-C比值均显著高于SA组,而HDL-C低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诊断阳性率为81.5%;TC/HDL-C为76.2%,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5%,高于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hs-CRP和TC/HDL-C比值更能预测发生CHD的危险性,也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田斌 《医药论坛杂志》2011,(11):157-158
目的探讨血清血脂检测各项指标及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对冠心病(CHD)诊断的意义。方法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组196例与健康体检组92例,分别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TC、TG、LDL-C、TC/HDL-C水平CHD组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HDL-C低于健康组。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血脂水平对预测评估冠心病有一定临床价值,TC∕HDL-C比值对冠心病的诊断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文革 《河北医药》2003,25(7):540-541
现在已公认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的主要危险因素[1 ] 。低密度脂蛋白 (LDL)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而高密度脂蛋白 (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控制血脂于合适水平 ,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故在调整饮食结构的基础上 ,降胆固醇治疗已成为CHD的基本防治措施[2 ] 。自 1987年起一类新型强效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临床 ,使血脂异常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 他汀类药物简介他汀类药物是 3 羟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  相似文献   

10.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进展与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文新  季红赞 《中国药房》2005,16(10):785-787
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AS)与冠心病( CHD)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有关脂蛋白的研究明确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增加可促进 AS[1]的发生,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的增加则可防止 AS[2]的发生.一系列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调脂药物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TC)、 LDL- C和升高 HDL- C水平的同时,可显著降低 AS与 CHD的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 [3~ 5],因此,调脂药物的应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重视,相关研究也发展迅速,大批新药相继开发上市.现就其进展与临床评价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降脂灵药物对动物高血脂的影响。方法以降脂灵1.5g.kg-1.d-1、3g.kg-1.d-1、6.0g.kg-1.d-1低、中、高3个剂量分别给予腹腔注射蛋黄乳液致高血脂小鼠及高脂饲料喂养致高血脂大鼠,观察降脂灵对受试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的影响。结果该制剂中、高剂量显著降低高脂小鼠血清TC(P<0.05);高剂量组显著降低高脂小鼠血清TG(P<0.01);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清TC(P<0.05)、TG(P<0.05)及TC/HDL-C(P<0.01),并且显著提高HDL-C的含量(P<0.05);高剂量组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清TC(P<0.01)、TG(P<0.01)及LDL-C(P<0.05)、TC/HDL-C(P<0.05)。结论降脂灵对高血脂动物有明显的降脂和调节脂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郎杏彩  贾秉义 《河北医药》1990,12(6):368-369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与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测定血清中胆固醇含量作为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紊乱的指标。近年来,关于高密度脂蛋白(HDL)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和防止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致病作用的报导为数不少。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呈正相关。因此同时测定血清中 HDL—CH 和 LDL—CH 的含量,以及它们的比值,比单独测定总胆固醇有较大的临床诊断意义。测定 HDL—CH 和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死亡、致残和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占首位的死亡原因。在冠心病的所有危险因素中,除年龄、性别和遗传易感性三个因素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缺少运动等均属于可控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全面控制上述可控危险因素可防止80%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本文通过对83例冠心病(CHD)患者的血清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及肌酐水平的分析,提示尿酸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的调控。方法 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辛伐他汀(20 mg·kg~(-1)·d~(-1))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6周制备高胆固醇血症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22周,取肝脏组织HE染色,化学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或肠组织中Cyp7a1、Cyp8b1、Fxr、Shp、Lrh1、Hnf4α、Fgf15、Fgfr4、Jnk1/2及Erk1/2的基因表达,液质联用技术分析肝脏中胆汁酸的含量。结果辛伐他汀显著降低了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TC及LDL-C水平(P<0.05),改善了肝细胞内的脂肪蓄积,但是同时引起了ALT的异常升高,出现了肝损伤征兆。在胆汁酸通路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胆汁酸通路相关基因的抑制,尤其是回调了胆汁酸合成关键酶Cyp7a1的基因表达(P<0.05),对Fxr、Fgf15、Jnk1/2及Erk1/2等相关基因也有显著上调作用(P<0.05)。辛伐他汀对胆汁酸调控肠肝循环通路基因Fgf15等有显著的回调作用(P<0.05),但是对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酶Cyp8b1的抑制没有回调作用。肝脏胆汁酸含量在高脂饮食压力下显著抑制(P<0.05),辛伐他汀对部分胆汁酸的肝脏丰度抑制程度加剧(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胆汁酸通路中关键基因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炯辉 《贵州医药》2006,30(8):711-712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降脂治疗能延缓或阻止AS的发生、发展,从而有效防治冠心病。而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特别显著的是LDL-C有大幅度降低[1]。洛伐他汀可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及一、二级冠心病,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冠心病病死率,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应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43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4…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降脂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证据表明:冠心病的发病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年龄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流行病学显示,随着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降低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事件。他汀类药物作为强效降胆固醇药物,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他汀类药物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事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1)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  相似文献   

17.
降血脂药的研究进展及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咸红 《首都医药》2005,12(24):37-38
高脂血症是指血清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异常增高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水平过低,实质上是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的结果。对高脂血症的治疗首先是饮食治疗,限制高胆固醇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若仍不能控制则应考虑药物治疗。临床上降血脂药主要分四类,本文对各类药物的进展及安全性加以简要综述,以供临床应用参考。1.胆汁酸螯合剂胆汁酸螯合剂是一类不被消化道吸收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口服后在肠道与胆汁酸形成螯合物,随粪便排出,阻止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促使胆汁酸大量排出,从而加速了肝内胆固醇的代谢。因此,该类药物对家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与血小板体积(MPV)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36例冠心病确诊病人PLT、MPV、血清总胆固醇的(TC)、甘油三酯(TG)与CHD之间的关系。结果 CHD组的PLT、MP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LT、MPV对冠心病(CHD)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固醇含量在鉴别良恶性腹水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良性腹水和51例恶性腹水的患者同时用胆固醇氧化酶比色法测定血清、腹水胆固醇含量。结果 :50例良性腹水组腹水胆固醇为 (0 69±0 19)mmol/L,血清胆固醇 (4 1±0 65)mmol/L ;51例恶性腹水组腹水胆固醇为 (2 1±0 79)mmol/L ,血清胆固醇 (4 2±0 67)mmol/L ;二组血清胆固醇差异无显著意义(t=1,P>0 05) ,腹水胆固醇差异有显著意义 (t=9.3,P<0 001)。结论 :腹水胆固醇含量的测定有助于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怎会有胆固醇结晶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脂溶性胆固醇在胆汁酸和磷脂的帮助下,能完全溶解在胆汁中,不会有胆固醇结晶析出。但是,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此时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析出的胆固醇结晶相互聚结,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胆固醇结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