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疼痛指针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针感以外的刺痛感,包括进针痛、行针痛、留针痛和出针痛。这种疼痛是患者接受或坚持针灸治疗的一大障碍。如能采取相应措施,这种疼痛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无痛或微痛的针刺,通称为“无痛针刺”。本文仅以毫针为例,就无痛针刺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减轻针刺透皮时痛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4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管针组和对照组各120例。管针组在针刺时采用管针快速无痛进针法,对照组采用爪切进针手法,两组患者首针均针刺左侧合谷穴,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两组患者在针刺该穴透皮时的疼痛程度。结果:管针组VSA平均分为1.06±0.36,对照组VSA平均分为1.95±0.22,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管针快速无痛进针法能够明显减少针刺进针透皮时痛感。  相似文献   

3.
出针又称起针,是针刺基本操作技术的最后环节,是针刺达到要求后将毫针取出的方法。针刺过程包括进针、行针和起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针刺效果,因此既要重视进针和行针手法,也要注重出针手法。然出针手法必须做到因病、因人、因症,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起针方法。但无论何种出针方法,均应始终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宗旨。  相似文献   

4.
孙氏针法包括孙氏无痛针刺法、孙氏补泻针刺法和孙氏行针法.孙氏无痛针喇法要点为一快两慢腹切压,补泻针刺法要点为一插二捻三刮针.孙氏行针法包括短促行针、持续行针和间歇行针.孙氏补泻针刺法特点有四:一是手法灵巧轻柔;二是强刺激手法和弱刺激手法配合应用;三是要求在全部操作过程中都处于有规律、节奏快慢一致的状态;四是依据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分补泻.运用孙氏针刺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急症,并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5.
针法,是医生利用针具刺激人体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调整经络、脏腑气机,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操作方法。针法运用是否恰当,是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所在。《难经》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为针法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手法、针刺补泻和针刺因时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对《内经》的有关方面作了补充发挥,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法概貌,对国内外针刺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针刺手法针刺手法,主要介绍针刺的进针与出针、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多种手法。 (一)进针与出针:一般右手持针,称之为“刺手”;左手辅助,称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持针姿势,一般以姆、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定量评估针刺手法操作行为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专业针刺手法的行为特征。方法:根据针刺基本手法编制出《针刺基本手法操作行为量表》,经德尔菲法检验内容效度;2名独立评分人运用该量表评估针灸医师和初学者各12人的针刺手法操作行为,计算评判间信度,并比较这两组受试者操作行为总分及消毒、进针、行针及出针各步骤操作行为得分的差异。结果:该量表内容效度满意;评判间信度为0.768;且针灸医师组操作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初学者组(13.80±1.05vs 11.03±2.14,P0.01);医师进针及行针得分显著高于初学者(4.28±0.91vs 2.54±1.51,P0.01;2.56±0.65vs 1.88±0.88,P0.05);而消毒及出针得分与初学者无差异。结论:该量表可用于定量评估针刺手法操作行为,专业针刺手法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能够完成难度较大且协调性精确性要求较高的进针及行针操作上。  相似文献   

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道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痛缓或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的患者时,往往不宜产生过强的刺激效应,而采用“弱针感法”治疗后反获良效。“弱针感法”的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刺法、留针方式、出针方式等方面。本法取穴秉承“穴不离经”的思想,避免刺中穴位周围易引起强烈感受的组织;留针期间不行针,或仅予小幅度、低频率、短时间的行针手法;起针时,采用手法轻巧的阴性出针法。本针刺疗法打破了以往“针感越强则疗效越好”的临床思维定式,并通过驾驭针感的方法为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等类型的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祖先用砭石磨制的针具和骨针,到目前多种质地的精制毫针,各种不胜枚举的针刺手法,都足以说明先贤们为了提高针刺疗效和减轻进、出针时的痛感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卓越奉献。针刺疗法临床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多少给患者造成一些恐惧感。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笔者历经30余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出“雀啄式快速无痛针刺疗法”(下简称啄式针法)。顾名思义,啄式针法即在进出针时如麻雀啄食般的稳准快捷,由于每次进出幅度小,速度快,克服了捻转进出针等针法的弊端。而且操作简便易学,无须借助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尺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及其特点。方法:从尺胫针进针点的确定、进针(针具与体位、进针操作、针刺数量)与行针、留针与出针、操作特点诸方面加以论述。结果:以定痛位、定病经、定尺胫、定区带确定其进针点;平刺进针,针身仅卧皮下,针刺的数量以患者取效为依据;采用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捻转、环转四种方法行针以加强刺激;以针刺数量多寡不一、针刺深度仅在皮下、范围呈区带性、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行针手法与特殊的"得气"现象为操作特点。结论:尺胫针疗法操作以经络理论作指导,方法简便,特点鲜明,疗效满意,安全性高,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该文就李栋森主任中医师的针灸学术经验进行总结,李氏首先强调指力和传统行针手法基本功的训练,其于进针手法上倡导无痛进针和舒适针刺;注重阿是穴的运用,擅长治疗各种痛症;十分强调刺手押手的协调配合,践行"知为针者信其左"的理念;重视脾胃学说,善于运用调理脾胃之要穴;于腹部穴位行针时善用震颤法;非常注重医患双方的心意,强调"形神合一",临床善于配合指针法,于轻按重切手法中寓针刺补泻之意。并结合验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疼痛是一种原始性感受,它可作为对于机体伤害的一种警告,可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性保护性反应。由于人体皮肤布有每平方厘米约200个左右的痛觉点。因此,为了顺利进行针刺操作,历代医家见仁见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无痛或减痛进针手法。有人归纳为压迫皮肤减痛法、转移病注意力减痛法,提捏减痛法,快速刺针减痛法等[1]。但笔者认为,对无痛进针法说法当作一番重新考虑,其理由如下。1 针感亦包括痛感  针感是指从进针开始到出针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感觉。由于刺激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感觉差异及对感觉的表述不同,可有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缓慢捻进针法与管针进针法针刺内关穴后健康人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变化,客观评价缓慢捻进针法与管针进针法的疼痛程度。方法将100例健康青年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两组均取内关穴,第一阶段A组采用缓慢捻进针法针刺,B组采用管针进针法针刺;第二阶段(1星期后)A组采用管针进针法针刺,B组采用缓慢捻进针法针刺。所有受试者针刺后均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表进行评分,并用ZXG-E型自动心血管功能测试诊断仪检测受试者进针前、进针后5 min及进针后30 min的心血管功能情况。结果缓慢捻进针法针刺后PRI感觉项总分与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表总分与管针进针法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慢捻进针法针刺后PRI情感项总分、VAS评分及PPI评分与管针进针法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慢捻进针法进针后5 min FEK和VER与管针进针法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缓慢捻进针法所产生的各类疼痛感觉明显多且强于管针进针法,这种疼痛差异对心血管功能具有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上巨虚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4名)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在进针前10rain、进针得气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并分别施以行针手法15s钟后、出针后10min等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同进针前10min比较,进针时、行针时V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出针后10minV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进针前10min比较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有可能增加MCA的血流量,对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延迟治疗作用。针刺上巨虚穴对MCA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95博士生王飞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针刺操作全过程中的施术方法,包括进针前的准备、治神、揣穴、循切,以及进针后的操作和出针等各种手法;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毫针从进针后到出针前的一系...  相似文献   

15.
针刺疗效的高低取决于手法应用的是否恰当。本人遵循前人的经验,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现就进针法、行气法、补泻法等常用手法,提出个人管见,供同道参考。一、进针法:即是研究如何减少进针时疼痛问题。临床上有少数人无论进针、出针都只用刺手而不用押手,这种操作方法势必会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笔者认为凡是进针、出针  相似文献   

16.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学生针刺进针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学生随机分为2组。实验1组70例予进针微痛的心理干预,实验2组70例予进针无痛的心理干预。针刺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WHO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结果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后,实验1组VAS疼痛积分(2.566±1.379)分,实验2组疼痛积分(1.761±1.706)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疼痛分级实验1组:无痛0例,轻度疼痛62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0例;实验2组分别为17,43,8,1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痛心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针刺进针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针刺的接受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以肩关节周围组织疼痛剧烈并且伴随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针刺治疗肩周炎,在缓解疼痛及改善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显著。通过查阅文献,将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研究归纳为针法的选择、针具的选用和针刺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针法的选择包括以齐刺法、恢刺法、透刺法等为主的传统针刺方法和以平衡针法、运动针法、头针、眼针等为主的新兴针刺方法,针具的选用包括锋勾针、员利针、内热针、揿针、火针等,而针刺手法的运用以飞经走气四法、烧山火等方法为主。目前治疗肩周炎的针刺手段虽多,但各种针法的特异性优势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希望今后能够通过更多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明确各种针法治疗肩周炎的特异性优势,指导临床更有针对性地选用最适当的针刺方法治疗肩周炎。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应用弹刺无痛进针法每收佳效,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左手用无菌干棉球,轻捏针身,按直刺、斜刺、平刺的要求,将针身与皮肤的角度调为90°(直刺)、60°(斜刺)、15°(平刺),用右手中指、指甲对准针尾,轻快一弹,将针迅速弹入皮下,再按深浅要求,分2~3次弹到一定深度,然后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操作,或补、或泻、或留针或出针。这种进针方法选穴准,速度快,无感染,病人感觉不到疼痛,易于接受,适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进针。尤其对初次接受针刺的病人更佳。由于它将弹法用于进针,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大脑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及心率和血压的影响及其时效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6名,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颈内动脉(ICA),针刺受试者左侧公孙穴,在针刺前10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并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等各参数值以及心率和血压值。结果:针刺左侧公孙穴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及出针后10min血流速度和PI、RI与针刺前10min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心率在行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出针时与进针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各时间点与针刺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大脑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无负性影响,具有安全性;在行针和出针时,使心率在生理范围之内较进针时减慢,提示该穴对心率无负性影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提示该穴对血压无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