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紊乱 人的消化道黏膜表面生存着数量惊人的微生物群,细菌的细胞数量高达100万亿,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这些细菌帮助人体分解和消化食物,长期进食高脂食物可引起肠道细菌菌群紊乱,使双歧杆菌等对身体有益的细菌数量减少,对身体有害的细菌数量增加,使肠道黏膜产生慢性炎症,导致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营养物质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2.
肠屏障功能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肠屏障相关概念 1.1 肠屏障是指肠道能防止肠腔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它包括:肠黏膜上皮、肠黏液、肠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胆盐、激素和胃酸等[1~3].一般将其归纳为三部分:①生态屏障即肠道内的常居菌群;②机械屏障即黏膜上皮;③免疫屏障即黏膜细胞的分泌性IgA、黏膜内及黏膜下各种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淋巴细胞-即IELs)、派尔集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MLN).其中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非常重要,它在充满细菌和毒素的肠腔和其他组织及血循环之间构建了一个物理性屏障,一般意义上的肠屏障即指这层结构[3].  相似文献   

3.
健康个体肠道中拥有数量极大的菌群,肠道菌群的平衡对机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病原体和非病原体所表达的独特分子结构。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样细胞能将细菌和其他抗原提呈至肠黏膜进行取样,激活原始T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刺激IgA分泌,进而决定免疫反应的程度及耐受性。不良饮食习惯、肠外营养、抗生素等的使用,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肠黏膜损伤,可能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性肠病的发病有关,益生菌或合生素通常可成功预防或显著减轻此类疾病的活动性。在围手术期给予重大手术患者益生菌和纤维素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未来提高生态学治疗效果的努力将会集中在寻找和尝试新的纤维素和益生菌以及新的给药方法,并会更加强调联合应用多株益生菌(4~5株),进一步尝试在各种疾病尤其是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组、乳杆菌JCM1081灌胃组、乳杆菌治疗组等,实验进行14 d.观察各组小鼠肠黏膜形态变化、肠道菌群变化、细菌移位以及肠黏膜钙黏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肠黏膜形态有明显改变,肠道内厌氧菌数量显著下降,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在肝、脾、肾以及肠系膜淋巴结中有细菌存在,但肠黏膜钙黏蛋白无明显变化.乳杆菌灌胃组小鼠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乳杆菌治疗组小鼠各项指标变化程度较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组显著减轻.结论:乳杆菌能黏附定植于肠黏膜并形成生物屏障,起着保护肠黏膜免受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肠道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态”,是目前已知人体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系统,甚至出现了“万病之源,始于肠道”的说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肠道菌群的探索仍在继续。了解肠道菌群人体的“肠道菌群”数量惊人,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1014个),种类有1000余种,总重量超过1.5公斤。人体粪便干重的50%都是脱落的细菌或其“尸体”。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由肠道菌群及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所组成,该系统的平衡对维持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找到一个能全面地评价肠道微生态状况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目前已报道的对于肠道菌群、肠黏膜通透性、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肠道免疫指标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古人曰:“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态运动与平衡,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它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与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人体中有益细菌在数量上占优势时.就有利于人体保持健康;当人体肠道中有益菌处于劣势.腐败细菌等有害菌占优势时.肠道菌群平衡遭受破坏,就会引发疾病,人体便会未老先衰.亚健康、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至癌症等慢性疾病也将会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8.
陈晓  周艳  孙晓红 《现代预防医学》2020,(23):4317-4320
目的 了解多酚类化合物及其与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相互作用,为从多酚类化合物方面维持肠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数据库,对国内外有关多酚类化合物及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 多酚类化合物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与肠道菌群、肠道炎症及能量代谢有关。结论 饮食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改善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从而影响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受损有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都知道肠道的职责是吸收、消化、排泄,但很少有人知道肠道还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几乎70%的免疫细胞位于肠黏膜内。肠道里栖息着几百种不同的细菌菌群,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肠道的屏障能否发挥防护健康的作用。资料显示,我国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不适;每年有超  相似文献   

10.
<正>人体肠道中居住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有真菌、原虫、病毒等,但主要是细菌。寄生在肠道中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大多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大肠杆菌可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族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居住在肠道中的细菌可穿过肠黏膜上皮进入血液和肠外器官,这种肠内细菌向肠外器官迁移的现象称为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1]。肝硬化患者往往肠道动力减弱,肠道细菌借机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中老年人的各项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组成,分析中老年人免疫功能与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关系,探索高龄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可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75周岁,健康中老年人99人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CD3~+T细胞数、CD4~+T细胞数、CD8~+T细胞数及血清中的IgA、IgM、IgG。收集各研究对象的粪便,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采用细菌16S rRNA V6~V8区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解析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与其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组成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和显著的个体差异,CD3~+T细胞和CD4~+/CD8~+水平与肠道菌群结构有相关性,CD4~+/CD8~+偏高的人群与CD4~+/CD8~+偏低和正常人群相比肠道菌群丰富度(S)偏低,但是未观察到IgA、IgM、IgG与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相关。结论中老年人肠道菌群结构与免疫水平相关,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其机体CD8~+T细胞为中心的非特异性自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健康婴儿母乳及配方乳两种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 ,分析婴幼儿饮食与肠道菌群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 16SrRNA ,经与标准曲线对照计算细菌数量 ,对 71名母乳喂养婴儿和 60名人工喂养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定量检测。 【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 (P<0 .0 5 ) ,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 (P <0 .0 5 )。 【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测定肠道菌群的数量是一种简便、快捷、特异性好的方法。婴儿期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 ,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类似于人自身的基因,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比作“人类的第二指纹”。肠道菌群在人出生后3年内进展最快,而这也正好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肠道菌群或微生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脑肠轴在大脑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脑肠轴进而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目前肠道菌群在成人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较多,而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尚较少,主要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青春期抑郁症等。因此,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为迁延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迁延性腹泻组,36例急性腹泻患儿为急性腹泻组,38例健康幼儿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结果 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急性腹泻组和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正常对照组、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依次降低,大肠杆菌数量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迁延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失衡、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商佳琪  包艳    姜红梅  张梦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9,(23):4337-4339
脑肠-轴是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由神经、内分泌介导的双向调控系统,将大脑和胃肠道之间紧密相连。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对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脑肠-轴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学特征。本文就脑肠轴双向调控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EN)有助于保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维护肠黏膜的结构完整性,促进肠黏膜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产生,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肠外营养(PN)能预防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进一步营养不良的发生,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然而PN会增加危重症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全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免疫受损,肠道菌群(GM)紊乱,滋养性喂养能显著改善肠黏膜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内稳态的恢复。GM紊乱加重肠黏膜的炎症反应,或将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免疫的损害。因此,全面理解营养支持、GM与肠黏膜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红梅 《现代保健》2010,(32):125-126
危重患者早期启动胃肠道系统可有效地防止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移位。启动肠内营养可以激活肠道神经一内分泌系统,促进肠蠕动和黏膜生长,维持肠壁局部免疫系统及细胞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肠内营养可视为一种处理严重代谢紊乱的手段,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感染及肠衰竭。胃管虽然是目前危重患者最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但实施肠内营养效果较差,最有效的途径是空肠造瘘管和螺旋胃肠管。  相似文献   

18.
防治肠源性感染的关键在于防止肠内细菌和(或)内毒素的移位,纠正肠内菌群平衡的紊乱和失调,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提高肠道局部的免疫功能。而益生菌是具有维持肠内菌群平衡、防止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增强局部免疫功能、促进和改善消化道蠕动以及吸收等作用的非致病性微生物,可治疗和预防肠源性感染。以下综述益生菌在肠内营养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多黏菌素E给小鼠灌胃诱导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对肠黏膜屏障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采用多黏菌素E按0.2 g/kg加入0.2 ml等渗盐水灌胃,1次/d,连续7 d。对照组用等剂量等渗盐水灌胃,1次/d,连续7 d。实验结束次日观察两组小鼠回肠黏膜病理形态、肠道菌群、回肠黏膜组织紧密连接(TJ)蛋白表达和器官(肝、脾、肾、淋巴结)细菌易位率等。结果:实验组小鼠盲肠黏膜和盲肠内容物的肠杆菌数量显著减少。常规病理检查发现,实验组小鼠回肠黏膜充血明显,绒毛稀疏,尖端有少量上皮坏死脱落,与对照组比损伤明显。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小鼠回肠上皮TJ的电子致密物质明显减少,TJ破坏。回肠黏膜组织中TJ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著下降,器官细菌易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多黏菌素E灌胃能够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且导致肠屏障功能损伤和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20.
林述洲  林焕雄 《中国校医》2014,28(7):530-532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与血沉(BS)、C反应蛋白(CRP)和TNF-α的 关系。方法将150例我科收治的腹痛低热患者分为CD组(n=56)和非CD组(n=94),另选取30例健康者组 成对照组,检查3组样本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BS、CRP和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的关系。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CD患者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等细菌的数量均增加而真杆菌的数量则显著下降,CD病组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等细菌的数量均增加而真杆菌和小梭菌的数量则显著下降,CD组和非CD组患者BS、CRP和TNF-α水平均增加,与非CD组比较,CD组BS、CRP和TNF-α水平均增加,随着患者BS、CRP和TNF-α水平的提高,CD组的肠球菌数量与非CD组的酵母菌数量均增加(P<0.05)。结论C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 变化与BS、CRP和TNF-α水平及真菌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