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负荷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血尿酸(uric acid,UA)、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 index,LVMI)、校正QT间期(correct QT interval by Bazett,QTCB),探讨期前收缩负荷与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期前收缩频次大于360次/h或8 640次/24 h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7例,研究对象均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及空腹接受化验检查,将入选患者分为期前收缩负荷<10%(低负荷组)、10%~20%(中等负荷组)、>20%(高负荷组),比较3组间生物化学指标、LVMI、心电图指标等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QTCB、LVMI、UA水平明显高于低负荷组(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方程Y=0.029X1+0.045X2-12.558,F=10.037,P<0.001(Y=期前收缩负荷,X1=UA,X2=QTCB),标准化回归系数UA为0.357,QTCB为0.295。结论 PVC患者随着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QTCB延长、左室肥厚程度加重,UA水平升高,并且对期前收缩负荷的影响UA比QTCB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患者期前收缩负荷、心电图QRS波时限、校正QT间期(correct QT interval by Bazett,QTCB)及心功能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频发PVCs患者110例,根据期前收缩负荷分为低负荷组(<10%,n=25)、中负荷组(10%~20%,n=54)、高负荷组(>20%,n=31);另选取无PVCs患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间基本资料、心电图指标、心功能参数等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负荷组、高负荷组QRS波时限增宽、QTCB延长,高负荷组QT间期延长,中负荷组、高负荷组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1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 index,LVM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0.047X_1+0.088 X2-12.038,F=7.977,P=0.000,标准化回归系数QTCB为0.290,QRS波时限为0.193。结论随期前收缩负荷增加,QRS波时限增宽、QTCB延长、LVMI增加,且QTCB与期前收缩负荷的相关性大于QRS,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早期予以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负荷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对患者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心脏几何构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PVCs患者142例,根据PVCs负荷将其分为以下3组:低负荷组(n=54):PVCs负荷<10%;中负荷组(n=55):PVCs负荷为10%~20%;高负荷组(n=33):PVCs负荷>20%;分析PVCs负荷与患者心功能参数、左心室构型构成比率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高负荷组比较,低负荷组、中负荷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流出道径(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 at end-diastole,LVI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LVM)、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 index,LVMI)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Cs负荷与右心室流出道径(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LAD、LVOT、LVIDD、LVEDV、每搏心输出量(stroke volume,SV)、LVMI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随PVCs负荷增加,左心室正常构型比例下降,离心性肥厚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PVCs负荷为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结论 PVCs患者期前收缩负荷与心脏结构及功能显著相关,随期前收缩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程度加重、收缩功能减低、离心性肥厚比例增加;对于高龄、合并高血压及PVCs负荷过重的患者,应早期监测心功能,并及早对PVCs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4.
左心室假腱索(LVPT)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在临床中常可见到,但国内外对此类患的长期预后报道很少。我科对1996~2005年间96例超声诊断的LVPT所致室性期前收缩患进行了随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左室假腱索致室性期前收缩96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心室假腱索(LVPT)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在临床中常可见到,但国内外对此类患者的长期预后报道很少。我科对1996~2005年间96例超声诊断的LVPT所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了随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男65例,女3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5±4.6)岁,多因室性期前收缩在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断。1.2检查与随访全部病例均详细采集病史(包括家族史)、体格检查、X线胸片、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年龄40岁以上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心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ECT)…  相似文献   

6.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严重干扰机体的循环功能,在手术麻醉中又有发展为快速心律紊乱的危险,因而,此类患者围麻醉期相对危险系数较高,应引起麻醉医生的高度关注。我院自2002年以来成功地对20例此类患者实施了麻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病理性与非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比分析62例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56例非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结果 Ⅰ组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右束支上部居多.结论 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多起源于右心室/右束支上部,提示此标准可作为儿童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的重要辅助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室性期前收缩 (VPC)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 ,约占小儿心律失常的 2 6.3 %~ 3 8.7% ,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儿 ,亦可见于健康儿童[1] 。小儿时期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其功能还不够稳定 ,易发生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功能失调。我们对 5 7例VPC病儿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0年 8月~ 2 0 0 0年 8月我院儿科确诊的VPC病儿5 7例 ,男 3 2例 ,女 2 5例 ;年龄 2 .5~ 12 .0岁 ,平均 ( 5 .0±3 .8)岁 ;病程 2d~ 10年 ,平均 ( 1.2± 1.3 )年。其中根据我国九省市心肌炎…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268例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以期寻找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为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提供心电依据。1 临床资料 收集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268例有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其中冠心病190例;风心病41例;先心病4例;心包炎5例;高心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肺心病5例。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诊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孝智  金振一 《吉林医学》2012,33(2):248-249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7例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资料,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心脏病组,统计分析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室、左室、双室病例数。结果:冠心病组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室,占34.5%,起源于双室,占20.0%,两者合计占54.5%。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大多来自右室,占82.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室性期前收缩与双室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非心脏病者,非心脏病者右室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室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中诊断为心肌桥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收缩期压缩程度分为3组;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的正常对照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质量分数与心肌桥的相关性及左室质量分数与心肌桥压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率为11.1%,多见于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74.96±16.04vs 82.82±16.26,P<0.01);心肌桥亚组中3级亚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1、2级亚组(93.19±13.16 vs 80.38±16.85 vs 82.46±14.9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最常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左室质量指数与心肌桥收缩期压缩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计算左室质量(LVM)和LVMI。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均P〈0.01);但多元回归分析示,仅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偏回归系数β=0.395,P〈0.05)。结论:血尿酸是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独立预测指标,它可能参与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 (EH)并高胰岛素血症 (HIS)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 4 6例EH患者 (EH组 )和 4 0例EH并HIS患者 (EH +HIS组 ) ,2组年龄、性别构成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胰岛素 ,用HOMA IR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IR) ;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计算左心室质量 (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 ;计算 2组体重指数 (BMI)。结果 :EH +HIS组IR、LVMI、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EH组 (P均 <0 .0 5 )。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 ,胰岛素抵抗和HIS是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的左心室肥厚情况。方法: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21例(A组)和有症状的醛固酮瘤患者30例(B组),分别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检测结果和左心室肥厚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B组左室后壁厚度、LVM、LVMI高于A组。(2)醛固酮瘤患者LVMI与立位血浆醛固酮独立相关。(3)B组左室肥厚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的醛固酮分泌轻度升高可导致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有的左心室肥厚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对26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d1、d7、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琳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射血分数(EF)、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壁厚度(PW)。结果:无左室肥厚的9例患者在心梗后第一周发生了左室扩张,表现为LVEDVI、LVESVI明显增加,无明显的左室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心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方法]选择超声心动图检出的左心室假腱索(LVFT)的健康人60例(左室假腱索组),随机选取无左心室假腱索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比较两组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结果]左室假腱索组60例中有45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75%,对照组60例中12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45例发生室早的假腱索中,横型的左室假腱索者30例,发生率为66.7%,纵型的左室假腱索者15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室早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假腱索横型者室早发生率较纵型者高.  相似文献   

17.
敖雪  苏雨江 《海南医学》2014,(22):3296-3299
目的探讨血清Chemerin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49例[男77例,女72例;年龄(67.12±11.06)岁]。根据入选患者的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采用Devereux公式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分组,其中LVMI〉125 g/m^2(男)和LVMI〉110 g/m^2(女)视为高血压合并LVH组,小于此标准的视为高血压不合并LVH组(NLVH组)。再选择同期的80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详细采集研究对象的病史、检验以及辅助检查结果。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Chemerin水平。结果 (1)比较三组血清中Chemerin水平,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t=8.530,P=0.000);N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t=3.232,P=0.026);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NLVH组(t=6.784,P=0.000)。(2)血清Chemerin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0.827,P=0.000)。结论血清Chemerin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治疗前后对左心室肥厚或增重的逆转作用和这种作用可能开始有显著性的最短时间。方法 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 30例高血压患者自身前后配对的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变化。结果 治疗后全组LVMI由 (117 5 8± 2 0 49)g/m2 降为 (10 6 80± 15 6 7)g/m2 (P <0 0 0 5 ) ,逆转率为 9 2 % ;其中肥厚亚组由 (143 88± 11 38)g/m2 降为 (119 38± 12 91)g/m2 (P <0 0 0 5 ) ,逆转率为 17 0 % ;降压有效亚组由 (119 6 9± 2 2 84) g/m2 降为 (10 5 41± 17 0 6 ) g/m2 (P <0 0 0 1) ,逆转率为 12 0 %。结论 依那普利 5~ 6周降压治疗同时 ,可显著地逆转高血压病人的左心室肥厚或增重 ,且左心室肥厚或增重越明显、降压越有效者 ,其逆转的显著性越强 ;结合文献推测 5~ 6周可能是其逆转左心室肥厚或增重开始达显著性差异的最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