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39岁。因胸前区憋闷、气短1d就诊。查体:体温36.4℃,心率76次/分,血压117/78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自述1年前有过一次较严重的胸闷气短症状。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呈qrS型,Ⅲ、aVF导联呈Qs型,Qs波起始部明显有切迹,T波直立与主波方向相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向量图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电轴显著左偏(LAD)的推理性解释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CLBBB+LAD〉-30°为电轴正常组(A组),CLBBB+LAD〈-30°为电轴显著左偏组(B组),进行心电图(ECG)、心电向量图(VCG)回顾性分析。结果A、B两组的一般资料,除心肌病者有差异外(P〈0.05),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VCGQRS环起始向量、H面最大向量方位及振幅、最大左向力(Rx)、最大后向力(Sz)、Rx+Sz均无显著差异。仅在F面QRS环最大向量方位及位于左上向量面积有差异(P〈0.05)。心脏超声描记术(UCG)各参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B组中,有4例(4.5%)VCG的F面符合左前分支阻滞(LAFB)+室壁阻滞。结论CLBBB+LAD取决于右束支的激动穿越室间隔的部位;VCG证实CLBBB+电轴显著左偏,无完全性LAFB+不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LAPB)、不完全性LBBB+LAFB、CLBBB+室壁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主干部阻滞+LAFB的特征,少数病例有LAFB+室壁阻滞的VCG特征,因此,CLBBB+LAD的问题可通过VCG帮助解决。两组间有相同的临床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女性,69岁.因心前区持续问痛向左肩背放射7h于1998年4月25日人院.入院时心电图检查(图1A)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3s,QRS时间0.08s.肢体导联R S<0.5mV.I导联呈qr型,r波极小,aVL导联呈QS型,V_1-V_5导联均呈rS型,I波均极小,V_6导联呈qrs型.1、aVL、V_1-V_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并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肢体导联QRS低电压.4月30日心电图(图IB)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6QRS时间0.16s,电轴左偏-51°I、aVL导联呈qR  相似文献   

4.
心脏从解剖上看分为四腔二个循环径路,但从电学上讲它只是双腔,即心房和心室。房间、室间有肌性间隔相连,而房室之间则是纤维组织环,除少数特殊传导束外,房室之间的激动只能通过房室束(His bundle)传导。房室之间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传导障碍。在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除局部因形成传入阻滞而产生分离现象外,左右心房或左右心室之间发生完全分离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5.
伪装性束支传导阻滞(masquerading bundle branch block,MBBB)不同于单纯的左前分支阻滞(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LAFB)合并右束支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其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程度严重且多呈进行性恶化;诊断依赖心电图但往往漏诊较多。结合临床实例,就其束支阻滞实质和心电向量图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述。由于左束支后分支纤维传导障碍时,在心电向量图上表现为QRS环体中部泪点密集,而该图形的表达方式较心电图类本位曲折时间(或称室壁激动时间)更加直观,因此心电向量图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心电图难以诊断的伪装性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魏雪梅  李琳  单衍刚  时莉 《心脏杂志》2000,12(2):145-145
心电向量图 (VCG)和心电图 (ECG)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 ,前者观察立体的变化 ,后者观察平面的变化。作者对 5 5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行追踪检查以比较其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5 5例均为 1992 - 10~ 1998- 12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 48例 ,年龄 42~ 75岁 ,女 7例 ,年龄 46~ 73岁。 5 5例患者均经血清酶学 ,VCG,ECG、心脏 B超等检查 ,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有 10例是下壁心肌梗死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2 仪器与方法  VCG检查采用河南省新乡产 HX- 6 0 2型心电向量微机系统和美国产 ECG L ABTM…  相似文献   

7.
8.
心电向量图诊断5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VCG)诊断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0MI)的敏感性。方法 以常规心电图(ECG)诊断下壁心肌梗死的标准为对照,对50例中两诊断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种检查方法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VCG诊断下壁OMI的敏感性高于EC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对陈旧件下壁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65例临床确诊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结果心电向量图准确率为60%,心电图准确率为33.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心电向量罔准确率高于心电图,故临床工作中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有疑虑时,应行心电向量图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2岁。因心慌、气促、夜间不能平卧,渐进性双下肢浮肿而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临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常规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酶学正常。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 ,75岁。自觉胸闷气短半年来院门诊就诊。心电图示 :Ⅱ、Ⅲ、aVF呈rs,SⅢ >SⅡ ,Ⅰ、aVL呈 qR型 ,电轴左偏 70°。心电图诊断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见图 1)。但此患者Ⅱ、Ⅲ、aVFr波极小 ,不占时 ,故又查心电向量图为 :FPQRS环呈先顺后逆“8”字型运行 ,初始向量于右上 ,QRS最大向量方位于左上 2 8°,振幅 1 0 2mV。QRS环从“0”点向上向左与X轴相交时间 >2 5ms,由“0”点至X轴距离 >0 3mV ,最大向上力 >0 .2mV ,QRS环位于左上的面积 >总面积 6 0 % ,图形于左上展开 ,终末传导延缓。T环逆于左下 ,长 /宽比值 >2 6 ,R/…  相似文献   

12.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同时出现了右束支传导阻滞,称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约为40.5%,预示心肌梗死的面积,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应引起心电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时常并发心律失常,或在原有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发生心肌梗死.若急性心肌梗死与影响初始向量或酷似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并存,诊断较困难,易发生误漏诊.提高两者并存时的识别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变得困难.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针对这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标准,现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BBB)27例(A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率为10.98%,多发生于前壁AMI,与下壁相比P<0.01.与无BBB组(B组)相比,合并泵衰竭、室速、室壁破裂者均明显增加(P值均<0.01),死亡率增高(P<0.01).提示AMI病人一旦出现BBB,无论何种类型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室内双束支传导阻滞致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患者男,36岁。因反复抽搐6h入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入院时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P-P间期0.56s,心房率107次/min,R-R间期1.40—1.96s,心室率44—30次/min。QRS宽大畸形,时间0.13s,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P与QRS无关。当记录到V_3导联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比较分析3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CRBBB患者和371例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事件、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CRBBB患者年龄、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53.7%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00%有前降支病变,85%为多支病变,溶栓和介入治疗后生存率达68.6%。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CRBBB患者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血管病变多为伴前降支病变的多支病变,早期溶栓和介入治疗可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高频心电图(HFECG)是心脏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种手段,常可显示出静息心电图未能反映的信息。可作为临床诊断指标。本文讨论34例HFECG阳性组(A组)的心电向量图(VCG)变化特征,了解两者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密切关系,A组VCG异常多见,HFECG阴性组(B组)中VCG异常明显少见(P<0.01),且HFECG阳性又高于VCG异常,HFECG临床应用需进一步研探。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发束支传导阻滞(BBB),其发生率约为5.11%。多项研究表明,AMI合并BBB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其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3.3%,1年死亡率高达54.8%。AMI即可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也可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AMI时出现新发LBBB提示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严重不良,已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再灌注治疗。临床工作中AMI伴发RBBB更为常见,发生率为3%~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4岁。1997年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半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脉动脉中段90%狭窄。遂于狭窄部放一支架使血运部分重建。心电图示:Ⅰ、Ⅲ、,aVF导联QRS呈qR型,ST_(Ⅱ、Ⅲ、aVF)近似水平压低0.05mV,T_Ⅱ直立,T_(Ⅲ、aVF)倒置(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