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是食管下段胃食管交界上方黏膜发生异常变化,食管下端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上皮的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笔者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应用APC治疗BE食管13例并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伴有或不伴肠化生,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危险因素[1]。其引起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等。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为1%~5%。关于Barrett的治疗,目前以抑酸治疗为主,内镜下治疗可清除异位的上皮,以治疗或预防癌变。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生或不伴肠化生,其中伴有特殊肠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及窄带成像技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Barrett食管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使用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病理检查诊断Barrett食管51例,其中35例按内镜下形态及大小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PC)结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3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2例(5.7%),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33例(94.3%);术后3个月随访反流症状全消失23例,明显缓解12例,无效0例;术后6个月随访有3例(8.6%)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结论:内镜下NBI应用对诊断BE、区别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及早期发现食管腺癌有临床意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物治疗BE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艳翎  毛云高  艾刚锋 《吉林医学》2009,30(24):3314-3315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足食管下段正常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BE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癌变过程为特殊的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是致命性胃肠恶性疾病之一,5年病死率超过90%[1],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与食管腺癌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和研究,均提示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故Barrett食管治疗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抑酸药物治疗以及内镜下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被认为是能有效清除BE粘膜的内镜下治疗手段之一例.  相似文献   

8.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临床疗效.方法 内镜下以APC对36例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的BE完全损毁化生黏膜,再给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术后进行内镜、病理随访12个月.结果 36例均完成治疗,其中需要1次治疗者25例,2次者10例,3次者1例.34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94.4%),2例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5.6%).12个月后共有5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术后出现36例胸骨后疼痛,2例黏膜下气肿,1例吞咽不畅.结论 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eal,BE)是由于反复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受损、单层柱状上皮进行修复的结果[1].其发生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50倍,内镜下诊断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2年4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30例患者的内镜及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是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BE是食管下端腺癌,是日前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60倍,约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粘膜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端腺癌唯一被认为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arrtett’s esophagus,BE)。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镜下治疗因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是内镜治疗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我.们使用APC治疗BE2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染色指示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有可疑病灶的病人用1.2%复方碘溶液食管染色后,在染色指示下多点取活检,经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染色内镜直视下从病灶周围0.3~0.5cm处开始先氩离子凝固点灼上下左右四点以标记切除范围,然后将探头在病灶的最远端到最近端来回或平行移动进行凝固治疗,至治疗区域黏膜完全呈黑褐色或棕黑色,病灶完全破坏为止。 结果36例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经1~3次染色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随访6周~3年,3例失访,其余病人痊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染色指引下氩离子凝固术可作为阻断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成仲琴  常玉英 《四川医学》2013,34(5):701-702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4例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患者实施氩离子凝固术,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4例患者共接受72次APC治疗,所有患者局部胃粘膜均由食管鳞状上皮替代,镜下治愈率为100.0%。治疗后出现不适症状7例,均通过抑酸剂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内镜下发现食管下段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改变以及活检病理发现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 M)即诊断为BE1。肠化生是指病理发现绒毛样肠型上皮伴杯状细胞,也称作特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一般发生率为0.25%~3.90%,而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发病率可高达10%~20%。BE最多见于白种人,黑人和亚洲人相对较少。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率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予以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术后给予常规抑酸药物口服治疗2个月。于术后第1、第6、第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并统计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经APC治疗后食管鳞状上皮完全再生,均获治愈,其中27例患者(90.0%)经1次治疗,3例患者(10.0%)经2次治疗。治疗后12个月后复查发现4例复发。未发生出血、穿孔和食道狭窄、严重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有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着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喜荣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23-2025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将本病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晓艳  张静 《河北医学》2009,15(4):503-50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