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23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患者,采用二维超声,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显示:植入后心房按需起搏(AAI)组和心室按需起搏(VVI)组的心排血量均明显增加(P<0.05),分别增加40.6%和21.2%;但植入后VV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降低(P<0.05),AAI组无变化。研究表明AAI生理性起搏对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优于VVI非生理性起搏。心排血量是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频率AAI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不同频率AAI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探索最佳起搏频率范围,比较AAI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37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两组,AAI组17例,VVI组20例。程控起搏频率从50~100次/分,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其血流动力学效果。结果在AAI起搏组,70次/分起搏的心排血量(CO)高于50及60次/分起搏(P<0.05)。80~90次/分起搏的CO变化无显著性差异。100次/分起搏的CO低于90次/分起搏。在VVI起搏组,起搏频率超过80次/分时,CO不再增高,110次/分起搏的CO甚至低于70次/分起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随之下降。但AAI起搏的CO及LVEF在起搏频率相同情况下显著高于VVI起搏组。结论在有心脏病的患者,最佳起搏频率范围较窄,为70~80次/分。AA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心动图研究心脏起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评价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对 32例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采用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了心室按需起搏 (VVI)不伴室房逆传 (A组 )和伴室房逆传 (B组 )及房室顺序起搏 (DDD) (C组 )的左心结构、左室的泵血功能、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①A组和C组起搏后的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B组则CO增加不明显 (P >0 .0 5 )。心搏量 (SV)各组均呈下降的趋势 ,B组下降更为明显。但起搏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心室起搏后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受损 ,而C组主要损害左室的舒张功能 ,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不明显。③B组起搏后血流动力学效应在三组中最差。结论 :无论心室 ,还是房室顺序起搏后 ,由于心率的增加均可使CO增加 ,但对左室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心室起搏伴室房逆传者最重 ,不伴室房逆传者次之 ,房室顺序起搏损害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心房按需起搏(AAI)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观察资料。病人置入AAI起搏器后,在3~14(平均8)月的随访期中,晕厥等症状消失,心功能良好,无电极脱位和起搏综合征发生。对6例AAI起搏病人,进行了右房、右室和房室结区相同起搏频率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AAI比VVI心排血量(CO)增加18%,结区起搏AAI比VVI CO增加13%。提示AAI不仅保持了房室同步功能,且对维持心室肌的正常收缩顺序也有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有适应症的病人,AAI是一种适用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5.
生理性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愈来愈重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心脏起搏领域的反映之一,即是从简单维持患者生命与控制症状的简单的心室按需起搏(VVI),进展到以旨在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与生活质量的各种生理性起搏。生理性起搏系指能保持心脏正常电激动顺序和房室机械收缩同步性,并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自动调节频率的起搏方式。众所周知,心脏具有精细而协调的电和机械收缩功能。具体表现在:①房室收缩顺序的同步性;②频率的可变性,即心搏频率随生理代谢的需求而增减。各种需起搏治疗的心脏病患者突出表现在上述两种功能的丧失,而VV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186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两组,DDD组90例,VVI组96例,程控起搏频率从50~90次/min,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在DDD组70次/min起搏的心排血量(CO)高于50及60次/min起搏(P〈0.05),80—90次/min起搏的CO与70次/min起搏的CO无显著差异。在VVI组起搏频率超过80次/min时CO不再增加。DDD组CO及LVEF在相同起搏频率下显著高于VVI组。结论DDD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优于VVI起搏,最佳频率范围为60—80次/min。  相似文献   

7.
8.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76岁 ,因发作性胸闷、憋气、头晕 6年余 ,加重3个月于 2 0 0 0年 1月 3日入院。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最慢心率 36次 /min ,最长RR间期 3 6s ,于 2 0 0 0年 1月 4日植入VVI起搏器 ,术后患者无不适症状。 2 0 0 2年 7月出现胸闷、气喘、颜面部中度浮肿、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 ,经强心、利尿治疗后症状无缓解。 2 0 0 2年末心力衰竭症状加重 ,为控制心力衰竭于 2 0 0 3年 1月 8日再次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头面部及双眼睑中度浮肿。双侧颈静脉充盈明显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 ,右下肺可闻及散在湿音。心率 5 6次 …  相似文献   

9.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0.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并评价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方法52例拟用螺旋电极进行人工心脏起搏的患者,先后将电极分别放在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同时用温度稀释法及右心导管术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测定患者不同部位的起搏参数和心电参数。结果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心排血量、心脏指数、肱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分别为(7.0±1.4)L/min,(4.1±0.8)L·min-1·m-2,(130±21)mmHg,(14±3)mmHg,(8±3)mmHg;而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分别为(6.2±1.2)L/min,(3.6±0.6)L·min-1·m-2,(124±22)mmHg,(16.7±3.6)mmHg,(11±4)mmHg。肱动脉舒张压则没有明显差异。两者刺激阈值、感知阈值、阻抗等起搏参数均无显著差别。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螺旋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的起搏参数满意。  相似文献   

11.
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间期与血流动力学关系的研究现状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杨曙光综述王思让审校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间期(AVInterval,AV间期)的长短与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关系密切,因此,双腔起搏时选择合适的AV间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国外有...  相似文献   

12.
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同步心电图QT间期等的变化。结果(1)当 AV延迟调至(16.9±19.9)ms时,A波结束与二尖瓣关闭同时出现,此时将AV延迟分别延长20ms、40ms、60ms、80ms,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间期分别延长(13.9±3.7)ms、(31.5±5.1)ms、(52.8±4.1)ms、(72.4±4.0)ms,而且在此间期可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2)CO最大时的AV延迟(即最佳房室延迟)与预测的最佳 AV延迟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5);(3)临界AV间期与最佳AV间期有显著正相关(r=0.884,P<0.05),临界AV间期较最佳AV间期长;(4)临界AV间期及其后不同AV间期预测的最佳AV间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临界AV间期可代表最佳AV间期的上限,可用临界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来预测最佳AV间期;(2)最佳AV延迟可按以下公式预测:先设置一个较长的AV间期,然后于超声心动图下测量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则最佳AV间期等于此较长的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  相似文献   

13.
14.
用超声技术探讨起搏器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CM)的作用机理。观察 4例HCM(左心导管和造影检查确诊 )患者的如下指标 :①起搏器置入前、后左室梗阻部位形态及运动变化情况 ;②不同起搏间期对左室心肌各部位收缩期运动顺序的影响 ;③观察自主心律与起搏心律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①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减轻 (76 .3± 5 2 .8vs 16 1.5± 47.4mmHg ,P <0 .0 5 )。但起搏后 ,肥厚的心肌收缩期梗阻左室流出道现象依然存在。②双腔起搏时 ,左室心肌激动顺序未见变化 ,但传导时限延长 (6 2 .5± 7.4vs 45 .5± 7.7ms,P <0 .0 5 )。③起搏后左室收缩、舒张诸项指标下降。结论 :起搏干扰心肌传导、激动和收缩的正常过程 ,使得其同步性劣于窦性心律时 ,由此可导致左室收缩压力以及狭窄处压力梯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变心脏活动程序的方法,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本文报告对主动脉瓣病变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以提高心室率的方法进行治疗,改善了血流动力学,提高了动脉血压,使难治性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并进行机理探讨。关键词心脏起搏主动脉瓣疾病血流动力学安置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目前,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变心脏活动程序的方法,还被用于改善循环血流动力学,如对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使用双腔起搏治疗等,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搏,房室顺序型起搏,心房按需型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 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 (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度显著长于RVS组[(0.19±0.02)s:(0.12±0.02)s,P<0.01];术前2组LVEF、CI、SV和E/A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CI、SV和E/A均显著降低[(60.7±5.9)%:(54.8±6.4)%, (2.78±0.31):(2.49±0.26),(81.5±10.0):(68.6±12.5),(1.70±0.48):(1.20±0.39),均P<0.05], RVS组无明显变化[(62.7±6,4)%:(61.14±5.8)%,(2.74±0.33):(2.76±0.25),(82.2±9.2):(78.7±11. 5),(1.62±0.49):(1.61±0.40),均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CISV、SV、E/A均显著高于RVA 组(均P<0.05)。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RVS起搏则尽可能地保证了双心室正常电激动和机械收缩顺序,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VVI和AAI起搏的远期随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心室起搏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分别对VVI组212例和AAI组96例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心电记录、心脏彩超、胸部X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VVI组54±8.3mon、AAI组48±6.4mon。结果 VVI组术后43例(22.6%)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14例(6.6%)由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性质无变化,但发作频率由术前12.4±5.2d缩短为5.3±2.2d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8.2±3.3 h增加至18.3±6.8 h(P0.05)。VVI组心室电极脱位或微脱位的发生率为2.3%,AAI心房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发生率为12.5%(P相似文献   

19.
右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 ,生理性起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理性起搏是指保持房室同步功能和正常心室激动顺序或能按机体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的一种先进的、接近生理功能的起搏方式。它是和心室起搏、房室不同步的非生理状态相对而言的。维持正常的心室肌激动 收缩顺序是目前临床起搏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不同时期AV、VV间期优化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V、VV间期优化在增强CRT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32例接受CRT治疗,并于植入术后7d,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AV、VV间期优化,观察优化后不同时间起搏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32例入选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植入术后7d,87%(28/32)、90%(29/32)患者分别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6个月仍有18%(6/32)、16%(5/32)患者分别再次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7d、3个月优化起搏与术后未优化相比,舒张期充盈时间(DFT)延长、Tei指数下降(P〈0.05)。植入术后6个月优化起搏与植入术后即刻相比DFT延长、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11)增加、Tei指数下降、E/Em比值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CRT植入术后AV、VV间期优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以带来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