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黄新平1邹川南1田丹1马晋云1金志泽1李玉2吴昌元2(1云南省红十字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212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内科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溶栓疗法QT间期离散度QT离散度(QTd)是指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以及不同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58例(溶栓组30例,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16例,6-24小时溶栓14例;对照组28例)入院时入入院后24小时心电图的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溶栓组QTcd较溶栓前显缩短,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但发病6小时内、6-24小时溶栓的QTcd无明显差别。结论:AMI后24小时内溶栓可以缩短QTcd。  相似文献   

3.
5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分成A组(开通组)、B组(未开通组),A组42例、B组10例.并作溶栓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①A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B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B两组溶栓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溶栓前两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溶栓后A组死亡1例,B组死亡4例.提示AMI溶栓血管再通可降低QTd,减少猝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QT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溶栓治疗,有效15例,无效17例。无效组溶栓后6的QTc离散度较溶栓后2小时更长,有效组溶栓后6小时较溶栓后2小时QTcd明显下降两组溶栓后6小时的QTcd差异有显著性。发病一周后两组QTcd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 ,QT离散度(QTd)明显增加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1 ] 。近年来研究表明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AMI患者的QTd。我们对 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QTd、JT离散度(JTd)进行了观察 ,以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J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 1995年 4月~ 2 0 0 0年 8月符合溶栓适应症患者 40例 ,其中男 3 2例、女 8例 ,年龄 ( 5 0 .4± 16.8)岁。均无电解质紊乱、室内传导阻滞。未使用对心肌有影响的药物。诊断采用WHO标准 ,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  相似文献   

6.
观察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变化。结果:再通组(Ⅰ组)溶栓后QTd、QTcd显著小于溶栓前(P<0.01);未通组(Ⅱ组)2指标无明变化(P>0.05),不同梗塞部位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判定溶栓再通与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而 QT间期离散度 (QTd)与 AMI早期发生心室颤动呈正相关 [1] 。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AMI并观察该药物对 AMI病人 QTd的影响 ,旨在探索该药对预防 AMI原发性室颤 ,降低 AMI病死率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发病、 72小时内入院 ,符合 1979年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且无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住院病人 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1~ 77(平均5 8.6)岁。对…  相似文献   

8.
王波  王晓荣  黄雅萍 《心脏杂志》2001,13(6):498-498
急性心肌梗死 ( AMI)后导致 QT间期延长近年来报道较多 ,其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然而有关 AMI患者经溶栓治疗血管再通后 QT间期离散度 ( QTd)的变化研究尚少。本文旨在探讨溶栓再通对 QTd的影响及其对判定溶栓疗效的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住院治疗的 AMI患者 87例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4 5 (男 4 2 ,女 3 )例 ;年龄 5 7± 5岁。梗死部位为下壁 2 4例、广泛前壁 3例、前壁 12例、高侧壁 2例、下壁并发前壁 4例。未溶栓组 4 2 (男 3 7,女 5 )例 ,年龄 5 8± 5岁。梗死部位为下壁 2 0例、广泛前壁 2例、前壁 15例、高侧壁 …  相似文献   

9.
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9(3):133-13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心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4周记录 15例溶栓成功及 17例溶栓未成功患者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及QTcd ,并行心电监测 ,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VA。结果 再通组 (15例 ) 4周后QTd与QTcd[(5 2 .9± 10 .4)ms、(5 8.7± 12 .3 )ms]与溶栓前QTd与QTcd比较 [(69.7± 15 .5 )ms ,(80 .5± 2 7.0 )ms]显著减小 (P <0 .0 5 )。 4周后再通组较溶栓失败冠脉未通组 (17例 )QTd与QTcd[(63 .7±15 .5 )ms ,(72 .3± 2 5 .4)ms]显著减小 (P <0 .0 5 )。再通组VA恶性程度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降低 ,死亡率亦降低。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T间期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差异。研究表明,QTd增大与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较正常人增大;QTd增大可作为影响AMI预后的危险指标之一。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如何,本组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资...  相似文献   

12.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AMI患者 ,其中 34例溶栓成功。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溶栓前后的 QTcd。结果 溶栓成功组溶栓后 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 (89.9± 2 3.2 ms vs 6 0 .5± 13.6 m s,P<0 .0 5 )。溶栓失败组 QTcd保持较高水平 (85 .6± 2 8.2 m s vs 98.6± 2 0 .1ms)。结论 溶栓治疗成功可使 AMI后的 QTc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观察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成功组QTd、JTd较溶栓前显著减少而非成功级QTd、JTd较溶栓前无显著性差异,因此,QTd、JTd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参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测定最大QT间期的导联选择及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与恶性以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一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1.比较最大QT间期的所在导联;2.比较室速/室颤患者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导联在V1~V3;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5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5±20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定和QT离散分析时,正确的选择应在胸前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普通体表心电图QT最大间期(QTmax)与QT最小间期(QTmin)的差值,与左室射血功能有关[1]。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老年及非老年健康人者QTd测定,以探讨QT间期变异情况及其与心肌供血之间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组为心内科住院患者,老年与非老年健康者为干部或厂矿职工健康体检正常者。其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男39例,女10例),年龄60岁~93岁,平均70.2岁。老年健康者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18.
文献报道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脏的猝死关系密切。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局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而QTd可以简单地表达出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差异。现对AMI者QTd变化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的影响。回顾性选择分析AMI患者75例(溶栓治疗组43例、未溶栓组32例),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h常规心电图计算QTd、校正QTc(QTcd),并在入院后一周内心电监护观察MVA事件发生情况。溶栓再通组QTd、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42.6±14.3msvs71.7±16.9ms,45.9±17.4msvs74.8±18.5ms,P均<0.01);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入院24h期间QTd、QTcd无明显变化(P>0.05)。QTd、QTcd≥90ms者MVA事件明显高于<90ms者(70.6%vs10.2%,P<0.01),溶栓再通组MVA事件与溶栓未通组比较趋于减少(11%vs28%)。结论:AMI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QTd,从而可能减少AMI后早期MVA的发生;无效的溶栓治疗对AMI近期预后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 (AMI)引起的 QT离散度 (QTd)变化备受人们关注 [1 ]。但 AMI后 QTd在病程中的变化特点尚不明确 ,本文作者测定 AMI不同时段的 QTd,旨在探讨 AMI患者 QTd动态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发病 72 h内入院的 AMI患者 5 8(男 42 ,女16 )例。年龄 5 8± 9(47~ 72 )岁 ,其中前间壁心梗 8例 ,广泛前壁心梗 2 6例 ,下壁心梗 2 2例 ,前壁加后下壁加右室心梗 2例。有 45例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L OWN 级以上 ) ;并发心衰者 35例 (killp 级 2 1例 , 级 12例 , 级 2例 ) ,3例患者因严重心衰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