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景岳认为,小儿之病之难,难在其证难辨。小儿泄泻,也不例外,亦有惑人难辨之证。若辨之不准,治不如法,辄易毫厘千里之误。现就临床所及,略举一隅。一、泄泻兼烦渴寒热真假惑人泄泻渴饮与不渴饮,是辨别寒泻、热泻的关键。寒泻不渴,或渴喜热饮,饮量不多;热泻口渴,渴喜冷饮,饮量特多,此为其常。故儿科前贤万全认为:寒泻者不渴,理中汤主之;热泻者必渴,五苓散调六一散主之。可临  相似文献   

2.
消渴 ,出自《素问·奇病论》。又名疒肖 瘅、消瘅。宗、元以后 ,又称三消。本病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多因过食肥甘 ,饮食失宜 ,或情志失调 ,劳逸失度 ,导致脏腑燥热 ,阴虚火旺所致。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 ,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多饮 ,大凡口渴有虚实之别 ,饮水有多少之分。因实热致渴者 ,必大渴引饮 ,因虚热致渴者 ,虽渴饮而不多 ,实渴多见于外感之气分证 ;虚渴多本于内伤杂病。故本病属内伤杂病无疑 ,然口渴多饮却与外感实证相似 ,此因气不布津故也。肺者 ,主气 ,敷布津液。肺既虚 ,敷布无权 ,饮水虽多 ,终不得…  相似文献   

3.
辨外感口渴     
<正> 口渴临床并不少见,是口中干欲饮水也。其根据欲饮与否有真渴、假渴之分。而真渴又有外感、内伤之别,其治就有祛邪为主、扶正为主之殊。现就外感口渴的辨治作一试述。 外感口渴,首推温热。盖热为阳邪,易耗阴津,故引水以自救也。其热为口渴之因,口渴是热之果。治之之法.断不可见渴而养津,犹贼子不除,徒增兵卫矣,当如吴鞠通日。“治外感如将”,速速端其贼巢,去其热所以救其津,热除津复,其渴自解。如外感风热,其渴轻微,乃热在表,其势不甚,其渴喜凉饮,并伴见身热、恶寒、头痛咽痛,脉来浮数,舌边尖红等证,用桑菊、银翘之类祛风清热,其渴自解。如风温犯体,热变最速,津液灼伤,其渴甚且喜凉饮.并伴见身热、咳嗽,自汗、烦闷,脉数,舌苔微  相似文献   

4.
热饮证治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饮证,古今医家少有明确的论述。近代医家程门雪先生亦有“寒饮易知,热饮难晓”之慨。然就临床所见,饮属寒饮者有之,而属热饮者尤为多见,且极易与痰热证相混淆。许多临床医生对其与痰热证的证治区别不清,而套用清热化痰常法,从而影响了中医治疗此类病证的疗效。今试就个人的临床体会,对其临床特点与证治规律作一探讨。1 热饮证的临床特点与病机特点中医讲饮证,多指寒饮证。其病机特点为:阳气虚弱,气不化津,津凝为饮,以致寒饮内留。临床特点为饮质清稀,并据其留伏的部位不同,而见症各异。热饮证,乃寒饮证之变,病机特点为:既具有寒饮证的阳…  相似文献   

5.
(答案下期刊出)1选择题选择1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1.14外感风邪,临床可见()1.1初病鼻翼煽动的机理是()A.发热无汗B.恶风自汗C.恶寒无汗D.但寒A.燥邪犯肺B.风寒闭肺C.邪热塞肺D.肺气不热E.但热不寒亏虚E.肺气将绝1.15病人头痛绵绵,过劳则甚者多属于()1.2痰清稀而多泡沫,其病多属()A.血虚证B.气虚证C.阴虚证D.脾虚证E.A.风痰B.湿痰C.寒痰D.热痰E.燥痰精虚证1.3淡白舌黑燥苔的主病是()1.16癖血证病人,口渴的特点是()A.血虚有热B.血虚夹痰浊C.气虚热甚D.阳A.口干但不欲饮B.口渴饮水不多C.口渴喜热虚寒甚E.中毒饮饮量不多D.…  相似文献   

6.
渴有两种情况:一是口渴喜热饮而不多,说明湿热之邪寒化且伤脾阳,引起气虚不能布津;一是渴喜冷饮,为湿热化燥之证,说明热势较甚,津已亏损。渴的出现提示水热互结,水饮内停,脾肾阳虚,湿热郁蒸,热盛伤津,血虚津亏,阴虚内热,阳气来复,气津两亏,膀胱气化不利,瘀血化热,脾虚饮停等,亦有药后渴,食后渴。临床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正> 糖尿病,古已有之,将其归属消渴论治。消渴者,阴虚火旺也。糖尿病虽有阴虚火旺之见证,然其总的病机岂能以阴虚火旺囊括乎?余细察病机,验之临床,确认不可。现将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三大症状产生的机理,逐一分述于后,公诸同道,相与研讨,以求对本病的病机有一个新的、正确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多饮,大凡口渴有虚实之别,饮水有多少之分。因实热致渴者,必大渴引饮;因虚热致  相似文献   

8.
崔连有 《四川中医》1999,17(6):15-15
口渴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医圣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中分别称其为“渴欲饮水”、“口煤咽干”、“舌上操而渴”、“大烦渴”、“消渴”等,并对其治法做了详尽的阐述,给后人治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文就其对口渴的治法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王清热生津止渴法伤寒邪在太阳不解,易化热内传阳明,而见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之阳明经证。如(伤寒论》26条:“服桂技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场主之。”(伤寒论》222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揭者均属热在阳明,…  相似文献   

9.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这一症状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历代中医都十分重视对于口渴的辨证,如口干微渴为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大渴喜冷饮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渴喜热饮、饮量不多为痰饮内停或阳虚水津不布;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为内有瘀血等;而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消渴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明炯  王文华  余钰 《河南中医》2019,39(10):1459-1462
厥阴病之渴乃胃热所致,此热乃虚热,"消渴"和"吐蛔"实非厥阴提纲的"必然证",而是"或然证"。小青龙汤证水气停留在"胸膈之间",致"寒水射肺"或"支乘于心",寒水射肺则"欲饮水",支乘于心则"恶水不欲饮",故小青龙汤证有"渴"与"不渴"。文蛤散证实乃水饮所致,此水在胸隔之间时,"渴"与"不渴"均可出现。五苓散证之渴的原因比较独特,是由"肺中、心下有水"和"脾虚客热"共同作用而致,仲景称之消渴。《伤寒论》中的口渴多为"阳明有热"和"水气内停"所致,亦有复杂情况,涉及此两个因素中的一个时患者反无口渴,与人体阳气的功能状态和涉及脏腑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痰饮”合称,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笔者探求经旨、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口渴是一种因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障碍所致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症状 ,为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口渴的病因有多种 ,临证当辨证求因而施以相应的治法 ,不可凡见口渴便概用生津止渴法。《金匮要略》关于口渴的治法内容比较全面 ,兹归纳为 6个方面分述如下。1 清热生津止渴该法适宜于热盛伤津而渴者 ,其特征为大渴引饮 ,渴喜冷饮 ,伴发热 ,汗出 ,心烦 ,尿赤 ,舌红苔黄 ,脉数等症。治方如白虎人参汤、越婢汤。如《痉湿病》第二十六条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 ,白虎人参汤主之。”夏暑季节伤于暑热之邪 ,暑热最易伤津 ,故…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是第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其中对口渴的论述,达56处之多,散见于其它许多篇。对口渴有多种提法,如,口渴、发渴,欲饮水、消渴、渴欲饮水,口渴欲得饮而不能饮、渴欲饮水不止、思水、但欲漱水不欲咽,渴欲得水而贪饮,但欲饮热等等。口渴是患者自觉症状,出现与否,常反映人体内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所以,认识口渴对疾病的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很有意义。滋就《金匮》口渴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龙一梅 《陕西中医》2004,25(12):1141-1141
“痰”是咳喘患者主要的病理产物,我们常依“痰”的色、质、量来辨咳喘的寒、热及痰、饮。一般来说,色白为寒,色黄为热;稠厚属痰,清稀量多属饮。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清燥救肺汤等是我们熟知的临床常用治咳喘的名方,如用之得当,往往有桴鼓之效。然如何把握,又当悉心体会。如能将“痰”与“方”对应起来,则使咳喘的辨证简捷,用方贴切。余据前人经验及导师李遇春教授的体会,辨痰用以上几方治咳喘,每多效验。痰黄,量少易咯者,麻杏石甘汤加减痰黄而量少易咯,为肺热炼液为痰之症,并无痰湿内壅,亦非燥邪入侵,故以麻杏石甘汤清散肺热为主。  相似文献   

15.
方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7):300-302
支气管哮喘是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哮病 ,由于哮必兼喘 ,故又称哮喘 ,亦有称哮吼和喘。哮病临床一般辨治首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又分冷哮与热哮两型。冷哮多为痰积日久 ,痰从寒化所致 ,常呈内外皆寒 ,外有表寒、内伏寒痰之候 ,方选射干麻黄汤 ;若反复发作者 ,不但肺实 ,更有肾虚 ,宜加配真武汤温肾益阳 ,化气行水 ,杜绝寒饮再生 ,寒饮不生 ,寒痰从何而来。热哮多为积痰日久 ,痰从热化所致 ,常呈内外皆热 ,外有表热 ,内伏痰火 ,上焦热盛 ,肺气壅阻之候。如新病暴发主责于肺 ,次及于胃 ,勿须…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痰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研读《医碥》,清代医家何梦瑶认为实非如此。他对痰寒热辨证总结为以下三条:(1)大抵稀白而吐疏者,必属寒。(2)因于脾气虚寒不能摄涎,频吐遍地者,必属寒。(3)吐数而因伤风郁热者,及内伤龙雷火动者,必属热。其痰之寒热的辨证思路对当今临床痰之辨治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1983,(10)
16.“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与“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应如何理解?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这一提法,见诸原文第277条及282条,乍看起来,好似诊断太阴下利与少阴下利的依据就在于此。其实,这不过是概括地说明太阴与少阴下利的不同情况,绝不能仅根据口渴与否,即可诊断病属何经。临床辨下利之寒热,一般是:渴者属热,不渴者  相似文献   

18.
<正> 渴饮症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体液代谢和调节功能失常而出现的口渴与饮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以表现为口渴与饮水相符,也可表现为口渴与饮水不相符。《伤寒论》涉及渴饮症之内容近70余处,反映渴饮症异常程度的有消渴、烦渴、大烦渴、欲饮水数升、饮水多等;反映渴饮症性质的,如不用水、不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口干、咽干、咽燥等。渴饮症病因虽有病理性和医源性之不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20.
论"非典型肺炎"即《温病条辨》中之太阴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病炎”目前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变异病毒感染 ,其症状是 :头痛、发热、畏寒、干咳少痰、全身酸痛、腹泻、呼吸困难。上述症状正符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太阴温病。第二条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 ,上焦者心肺也 ,说明太阴温病是呼吸道感染。第三条 ,太阴之为病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非典”因高热脉必数 )或两寸独大 ,肌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出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名曰温病。第四条 ,太阴之为病 ,但咳 (有声无痰曰咳 )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平剂 ,桑菊饮主之。以上描述 ,太阴温病和“非典”之症状颇为吻合。太阴者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