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赖祥红 《新中医》2020,(1):83-85
目的:观察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8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FOLFIRI)化疗,不予以预防性处理;治疗组则在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基础上,于化疗前1天开始予自制艾盐包脐疗处理。观察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化疗计划推迟情况,记录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47.50%、12.50%比较,治疗组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25.00%、2.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7.50%、25.00%比较,治疗组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0、7.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效果满意,提高化疗的顺应性,且能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连理汤预防伊立替康(CPT-11)所致迟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应用FOLFIRI方案治疗的6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在化疗的同时口服加味连理汤至化疗第10天,对照组32例单纯应用化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迟发性腹泻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肿瘤缓解率、健康状况(Karnofsky评分,KPS评分)、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肿瘤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P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CD3+、CD4+、CD4+/CD8+、NK细胞数量相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CD3+、CD4+、CD4+/CD8+、NK细胞数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连理汤有预防CPT-11所致迟发性腹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四神丸对伊立替康所致小鼠迟发性腹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腹泻模型组,四神丸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及四神丸各剂量组均注射伊立替康,1次/d×4 d。四神丸各剂量组于伊立替康给药前一天灌胃,1次/d×7 d。每天观察小鼠腹泻情况,末次灌胃48 h后,处理小鼠,观测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及小鼠IL-1β、TNF-α、β-G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腹泻、结肠黏膜损伤和IL-1β、TNF-α、β-G的升高。四神丸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腹泻及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减轻(P0.05),IL-1β、TNF-α和β-G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四神丸对伊立替康所致小鼠迟发性腹泻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肠道β-G的活性,降低了IL-1β、TNF-α的水平而减轻肠道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预防伊力替康导致的迟发性腹泻的疗效。方法:55例患者分为两组:中药组26例,在化疗前1天起口服半夏泻心汤连续5天;对照组29例,两组均接受含伊力替康的化疗方案各60疗程,对两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血液学毒性进行观察。结果:中药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1.7%,对照组为26.7%,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Ⅲ~Ⅳ度迟发性腹泻中药组未见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但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恶心呕吐均以Ⅰ至Ⅱ度为主,中药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5.0%,对照组为88.3%,两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白细胞下降Ⅲ~Ⅳ度为30.0%,血小板达Ⅲ~Ⅳ度下降为16.7%;对照组白细胞下降达Ⅲ~Ⅳ度26.7%,血小板达Ⅲ~Ⅳ度下降为18.3%,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能预防伊力替康导致的迟发性腹泻,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发生。  相似文献   

5.
赖祥红 《新中医》2020,52(1):83-85
目的:观察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8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FOLFIRI)化疗,不予以预防性处理;治疗组则在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基础上,于化疗前1天开始予自制艾盐包脐疗处理。观察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化疗计划推迟情况,记录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47.50%、12.50%比较,治疗组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25.00%、2.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7.50%、25.00%比较,治疗组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0、7.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效果满意,提高化疗的顺应性,且能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芩汤对大肠癌患者接受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后腹泻的预防效果。方法:44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FOLFIRI方案化疗,同时化疗前給予黄芩汤,对照组采用FOFIRI方案+空白对照,并统计化疗后腹泻的发生率,统计腹泻程度及腹泻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有无腹痛、血便、发热、白细胞下降、肝肾功异常等临床表现。结果:预防组腹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防组各级腹泻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但腹痛、血便、发热、白细胞下降、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他临床表现,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汤对结直肠癌患者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后腹泻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伊立替康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化疗,但其严重且不可预测的腹泻反应,使它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包括急性腹泻(给药后24h内发生)和迟发性腹泻(给药后24h后发生)2种.急性腹泻与本品母体药物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起的胆碱能神经兴奋有关,常为一过性的,偶尔较严重,给予阿托品可以预防或进行对症治疗.迟发性腹泻的机制尚不明,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1].其发生率高达40%,常可致患者致死性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是限制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2].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疗效有限,并且有可能导致其它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譬如洛哌丁胺不能控制高剂量引发的腹泻,且有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风险.也谈不上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传统医学观点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本团队认为伊立替康用药后导致的迟发性腹泻,以"瘤毒伤正,脾虚湿盛"为根本病机。病因有内外之分,"瘤毒"为内因,"药毒"为外因,并在其综合作用下,病机表现为"伤正"为本,"湿盛"为标,并与肝、肾密切相关。据此主张通过"健脾化湿,寒热并调"法来防治伊立替康迟发性腹泻。方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据证灵活选用补益药、消食药、解毒通络药等,疗效显著。笔者特将用药经验进行整理,并举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9.
预防和治疗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程亮  高静  沈倩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2):1704-1707
 目的 介绍预防和治疗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近几年国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对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机制及治疗药物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多种药物可通过影响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的体内过程或其他机制而预防或减轻该药所致的腹泻。结论 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可以提高伊立替康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7,(3)
目的观察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黄连等)对伊立替康(CPT-11)导致的迟发性腹泻结直肠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雌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姜泻心汤组。生姜泻心汤组灌胃生姜泻心汤,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生理盐水,检测腹泻指数、直肠病理形态,测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白介素-15(IL-15)含有量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表达。结果生姜泻心汤组腹泻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这可能与显著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提高血清IL-15的含有量和UGT1A1的表达有关。结论生姜泻心汤对AOM/DSS诱导结直肠癌小鼠由伊立替康导致的迟发性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芩汤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NBS结肠炎组、TNBS+黄芩汤治疗组(1.2 g·kg-1)、TNBS+美沙拉嗪治疗组(10 mL·kg-1,ig),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结肠炎模型,造模完成后,各组分别按设计剂量连续给药1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的水平,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7,IL-17R,IL-23,IL-23R,RORγt的mRNA水平。结果:黄芩汤治疗能有效降低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7(262.75±17.19 ng·L-1和IL-23(56.75±6.20)ng·L-1的蛋白水平,降低结肠组织中IL-17(2.606±0.8),IL-17R(5.33±1.10),IL-23(2.16±0.19),IL-23R(3.34±0.70),RORγt(0.74±0.17)的mRNA水平。结论:黄芩汤能有效的调节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IL-23/IL-17通路,这可能是其治疗结肠炎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Knowledge,CBM,Wanfang Data,VIP和CNKI数据库,查找关于以黄芩汤为干预措施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1月24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共计30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柳氮磺胺吡啶相比,黄芩汤可以明显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治愈率[RR=1.54,95%CI(1.19,2.01),P=0.001],并且能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不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RR=1.06,95%CI(0.97,1.17),P=0.21],也不能明显降低临床症状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的积分。结论: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在治愈率与降低不良反应方面优于柳氮磺胺吡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汤温脾止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茱萸汤对苦寒攻下药生大黄的冷浸液灌胃引起的小鼠泄泻有明显的止泻效果;能抑制兔离体十二指肠的自发性活动及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肠段痉挛;显著降低小鼠小肠推进率,并能对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小肠推进机能亢进;促进肠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这些结果提示吴茱萸汤的温脾止泻作用可能与抑制肠运动、解除肠痉挛、促进肠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芩汤及其组成药物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黄芩汤及其组成药物甘草、乌枣、黄芩和芍药有明显抗炎作用,除芍药外,其它药物有明显解痉作用。黄芩,甘草和黄芩汤有明显解热作用。黄芩汤和芍药加甘草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黄芩汤和单味黄芩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芩汤橐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汤出自《伤寒论》,自古临床多用于热痢,然常有黄芩汤不治痢疾而治他病,可知其应用范围应当更为广泛。笔者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阴旦法为切入点,结合黄芩汤用药特点,确定其病机为上焦热郁、中焦胃虚、下焦饮逆,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黄芩汤临床应用的相关症状,拓宽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叶天士对《伤寒论》黄芩汤方证的拓展运用,以管窥叶天士对《伤寒论》的认识与证治发挥。方法采用自行研发的"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黄芩汤的运用从症状、病机、方药等方面,采用频次计数法挖掘整理。结果符合检索要求的医案71例,涉及症状90种,主要为纳呆、痢、疟、泄泻、呕吐、腹痛等;病机出现总频次为114次,主要为热内结、少阳胆热、肝胆相火、火郁胆胃胸脘等;与黄芩、芍药配伍的药物115种,主要为黄连、人参、干姜、枳实、半夏、陈皮等。结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黄芩汤治疗病机为少阳气分里热的痢疾、泄泻、疟疾等病证。为《伤寒论》中以胆火上炎、里热为甚的少阳病证的治疗指明以清泄里热为主,兼以顾护阴液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7.
姚干  何宗玉  方泰惠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250-2252
目的确定黄芩清肺汤抗菌、抗病毒活性组分的有效剂量配比。方法采用体内实验方法,观察各受试样品的抗病毒、抗菌作用。结果黄芩提取物、栀子提取物、二者不同剂量比例的混合物以及黄芩栀子合提物均具有抗甲、乙型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的作用。黄芩栀子合提物的有效剂量大于其它提取物(或混合物)。黄芩提取物、栀子提取物以3∶1组成的混合物药效作用较其它受试物为优。结论黄芩清肺汤抗菌、抗病毒活性组分的有效剂量配比为3∶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湿热型结肠炎大鼠模型中Th17/Treg的平衡变化以及黄芩汤对Th17/Treg的调节作用,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等复合因素造出大鼠湿热模型,再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湿热+TNBS结肠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湿热+TNBS结肠炎模型组、黄芩汤组、美沙拉嗪组。对大鼠进行一般临床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reg转录因子FOXP3和Th17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汤免煎剂0.12g/100g能够有效的缓解湿热型结肠炎的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湿热+TNBS结肠炎大鼠模型中Th17/Treg表达失衡,Th17类细胞因子IL-17和IL-6和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升高而Treg类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和转录因子FOXP3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能够降低IL-17、IL-6和RORγt的水平而增强IL-10、TGF-β和FOXP3的表达。结论:Th17/Treg失衡可能与湿热型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黄芩汤能够有效的调节Th17/Treg的平衡关系,这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