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百色市及周边地区胰腺癌发病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胰腺癌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69例患者和同期因腹部不适住院并排除为患有肿瘤疾病的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血脂情况、胆系疾病史、慢性胰腺炎病史、家族史及遗传病史等资料,寻找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高脂血症、慢性胰腺炎病史及胆系疾病史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吸烟史(OR=2.972)、高血压病史(OR=5.279)、糖尿病史(OR=35.819)、幽门螺杆菌感染史(OR=24.999)、高脂血症(OR=12.665)、胆系疾病史(OR=16.611)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胰腺癌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高脂血症、胆系疾病史,通过引导有以上疾病的人群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搜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符合胰腺癌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4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年龄、性别与观察组匹配的同期住院体检的正常人群164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身高、体质量、血脂水平、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及吸烟、饮酒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间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是促进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胰腺癌发病率位居第14位,死亡原因中居第7位.全球癌症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全球有45万例胰腺癌确诊病例和43万例胰腺癌死亡病例[1].不同国家胰腺癌发病率差别较大,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欧洲和北美洲,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非洲和中亚南部.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2].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据SAAD等[3]报道,西方国家在1973年至2014年间胰腺癌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1.03%.  相似文献   

4.
徐宏华  蔡松泉  王岚  张均 《四川医学》2009,30(12):1881-188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发病的危险因素,为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20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P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吸烟、饮茶、脑力劳动、杀虫剂接触史与PD发病有关,而PD发病与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无饮茶史、有杀虫剂接触史和无吸烟史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无饮茶史、有杀虫剂接触史和无吸烟史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预防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食管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丰  程庆书  于莉莉 《医学争鸣》2003,24(23):2196-2198
目的:评价我国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Meta分析对国内13篇公开发表的有关食管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共对12个因素进行评价,计算每个因素的综合OR值.结果:共有9个因素有显意义,分别为:吸烟(ORs=1.69)、饮酒(ORs=1.81)、酸菜(0Rs=2.22)、烫食(ORs=2.41)、家族史(ORs=4.00)、精神因素(ORs=3.06)、干硬食物(ORs=2.07)、吃饭快(ORs=1.82)、水果(ORs=0.39).结论:吸烟、饮酒、酸菜、烫食、家族史、精神因素、干硬食物及吃饭快为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水果为保护因素,而蔬菜、饮茶以及肉类对食管癌发病的作用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早期症状及诊断缺乏特异性,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切除是现阶段唯一能治愈胰腺癌的手段,但疑诊此病时,多数已处于进展期,肿瘤已转移或超出手术切除范围,所以预防胰腺癌的发生和提高早期诊断率尤为重要.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高龄、长期吸烟、酗酒、饮咖啡、糖尿病、慢性胰腺炎、遗传因素、肥胖、非家族性高血脂、高热量饮食、职业暴露等.多项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生与K-ras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且在具有高易感性患者中k ras突变率很高.本文就检测K-ras突变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癌前病变中的K-ras突变情况及高危因素与K-ras突变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12月间以脑梗死为第一诊断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20例入选患者中60岁以上者107例(89.17%);高血压病89例(74.17%);高甘油三酯血症38例(31.67%);糖尿病24例(20.00%)。结论对高发人群要做好预防脑梗死的知识普及工作,控制发病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长期监测、指导。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561-1562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形成是一多阶段、多因素及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与不良生活方式、消化道疾病史、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本文对大肠癌危险因素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研究该疾病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燕凤 《当代医学》2011,17(27):133-13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9种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变量中危险性最大的依次为过敏体质、母亲哮喘史、父亲哮喘史和母亲孕期使用过致敏药物。(2)父母任何一方具有哮喘史均为子女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但以父母双方均有哮喘史最为危险,其次为母亲哮喘史、父亲哮喘史;子女患哮喘的几率差异不大(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疾病,其中以遗传因素及体质因素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收集胰腺癌(PC)患者发病的相关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P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防治措施。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256例PC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治疗的非PC患者25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P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男性、伴有糖尿病(DM)、PC家族史、胰腺炎病史、DM家族史以及肥胖的人数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观察组中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DM患者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8.77% vs. 58.9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DM、DM家族史、PC家族史、胰腺炎病史、肥胖为P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3.251、2.208、2.252、3.373、3.257,95%CI分别为1.383~7.640、1.016~4.797、1.067~4.752、1.279~8.899、1.257~8.443),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患者发生PC的保护因素(OR为0.451,95%CI为0.239~0.853)。  结论  伴有DM、DM家族史、PC家族史、胰腺炎病史、肥胖是P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对伴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警惕PC的发生,特别是对同时伴有DM家族史、PC家族史、肥胖的DM患者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而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DM患者发生PC的风险,是DM患者发生PC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慢性胰腺炎手术治疗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间行胰腺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197例患者因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慢性胰腺炎行胰腺手术。收集患者手术方式和有无胰瘘发生,其中胰瘘分A、B、C三级。结果:43例患者为神经内分泌肿瘤,127例患者为胰腺癌,27例患者为慢性胰腺炎。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高于胰腺癌、慢性胰腺炎(P<0.01)。胰腺肿瘤摘除术后胰瘘发生率高于其它手术方式(P=0.001)。结论:在排除了不同级别的胰瘘、术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后,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比其他胰腺疾病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大,应更加重视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爱  沈薇 《重庆医学》2018,(8):1064-1067
目的 探讨胰腺癌(PC)患者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近10年936例P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未合并肿瘤、消化系统及激素代谢异常类疾病患者832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DM)发病率及病程、降糖药物类别、BM I,以及胰腺炎病史、PC家族史、DM 家族史的区别及相关性.结果PC组中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加男性比例更高;PC组中合并DM 251例(26.8%),明显高于对照组DM 的发病率13.0%(P<0.01);PC组中新发DM高达14.1%(132/936),明显高于对照组3.4%(P<0.01).PC家族史、胰腺炎病史、DM家族史、超重和肥胖是P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发DM患者PC发生风险升高4.9倍,二甲双胍可降低 PC发生风险.二甲双胍组确诊DM至PC发生时间最长(18.86 ± 3.46)个月,未用药组时间最短(6.44 ± 1.07)个月.结论 伴DM家族史、PC家族史、胰腺炎病史、超重及肥胖的新发DM患者应警惕PC发生,二甲双胍可能具有延缓新发DM患者PC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264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患者当中,年龄≥40岁的有984例,占77.85%;无明显诱因发病的有642例,占50.79%;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未行手术治疗)的142例,占11.23%;手术后发病的有316例,其中骨科手术史142例,占11.23%;妇产科手术史90例,占7.12%;普外科手术史42例,占3.32%;血管外科手术史23例,占1.82%;泌尿外科手术史12例,占0.94%;其他手术7例,占0.55%;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病的有20例,占1.58%;恶性肿瘤患者25例,占1.98%;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有27例,占2.14%;吸毒史8例,占0.63%;抑郁症2例,占0.16%;下肢DVT复发的62例,占4.9%.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重在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DVT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990年和2019年中国胰腺癌发病、死亡和疾病负担情况。  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分析总人群、不同年龄组间1990年和2019年我国胰腺癌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并对胰腺癌进行危险因素归因分析。  结果  2019年中国胰腺癌发病人数为11.49万,发病率为8.08/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330.34%和257.52%。2019年死亡人数为11.74万,死亡率为8.25/10万,较1990年分别上升了333.21%和260.26%。2019年中国胰腺癌DALY、YLD和YLL分别为280.52万人年、2.39万人年和278.13万人年,较1990年分别上升了274.33%、319.30%和273.98%。2019年胰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70岁年龄组,分别为44.75/10万、50.09/10万和742.81/10万。中国胰腺癌归因于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DALY和YLL分别为26 552人年、612 359人年和607 033人年。  结论  我国胰腺癌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9年间有较大增长,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轻胰腺癌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2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D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的33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对PD术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P<0.05),而术前进行减黄治疗无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胰管直径≥3 mm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直径<3 mm组(P<0.05);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能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术中出血量≥1 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 L组(P<0.05);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组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P<0.05);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组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组(P<0.05)。 结论 术前高胆红素血症、胰管直径细小、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未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胰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Epidemiologic studies have reported inconsistent results regarding te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ea consumption is related to the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Methods We searched Medline, EMBASE, ISI Web of Scienc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for studies published up to November 2013. We used a meta-analytic approach to estimate overall odds ratio (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O for the highest versus the lowest tea consumption categodes. Results The summary OR for high versus no/almost never tea drinkers was 1.04 (95% CI: 0.91-1.20), with no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across studies (P=0.751;/2=0.0%). The OR was 0.99 (95% CI: 0.77-1.28) in males and 1.01 (95% CI: 0.79- 1.29) in females. The OR was 1.07 (95% CI: 0.85-1.34) in Asian studies, 1.05 (95% CI: 0.84-1.31) in European studies, and 0.98 (95% CI: 0.72-1.34) in the US studies. The OR was 0.87 (95% CI: 0.69-1.10) without adjustment for a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1.16 (95% CI: 0.97-0.39) after adjustment for a history of diabetes. The OR was 0.90 (95% CI: 0.72-1.12) without adjustment for alcohol drinking and 1.16 (95% CI: 0.96-1.39) after adjustment for alcohol drinking. The OR was 0.97 (95% CI: 0.76-1.25) without adjustment for BMI and 1.07 (95% CI: 0.87-1.31) after adjustment for BMI. Conclusion This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dose not provide quantitative evidence that tea consumption is appreciably related to the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even at high do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肠癌的部位、分期、营养状况、治疗方法、性别、年龄等因素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319例大肠癌患者资料,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肠癌TNM分期法(2001年)进行分期,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大肠癌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贫血131例(41.06%),血红蛋白水平正常188例(58.94%)。升结肠癌(包括盲肠癌)64例(20.06%),其他部位大肠癌255例(79.94%)。低蛋白血症50例(15.70%),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269例(84.30%)。结论大肠癌贫血的发生与诊断部位、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果提示应将女性和低蛋白血症考虑为大肠癌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