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在41例腹直肌鞘的肉眼观察,发现4例具有明显的双半环线,其余均为单半环綫,从横断面的标本上看到其中段均属典型排列,然近半环綫平面腹内斜肌腱与腹横肌腱纤维无不发生交织不易分离。二、腹直肌鞘前后壁的各层从2例单半环綫者的连续切片观察所得,鞘的上端至下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腱纤维是逐渐向前壁增强的。经过两肌腱纤维交织后,腹横肌分为两层夹包腹直肌,直至腹横肌腱全部移向前壁时则形成半环綫。三、在具有双半环綫者2例连续切片的观察,其上位半环綫是由于腹内斜肌腱后层一度愈合在腹横肌腱上所形成,而下位半环綫仍与单半环綫者同,即腹横肌腱膜的后层消失所致。上、下位半环綫之间的腱纤维排列,在二例切片所见是不完全相同,一例成年尸标本,复见愈着后的腹内斜肌腱纤维至鞘的后壁,在童尸标本,则无腹内斜肌腱纤维参加,仅有腹横肌腱的后层。  相似文献   

2.
腹直肌外伤包括腹直肌自发性破裂、腹直肌鞘内血肿。临床少见,尤以这种下腹隐痛、腹穿抽出不凝血为症状、体征的女性病例,更易误诊。作者就此例腹直肌鞘内血肿误诊问题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犬腹直肌的微血管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大君  何光chi 《解剖学报》1990,21(4):346-349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8岁。腹部无痛性包块10余年,近年来生长迅速,于1996年11月7日入院。查体见腹部隆起,触诊肿物于腹壁内,质硬,不活动。手术见肿物位于腹直肌内,部分与腹直肌粘连。其余各项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病理检查:肉眼检查见肿瘤呈不规则结节状,体积18...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2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11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2~57岁(平均45.1岁)。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切取皮瓣长22~30(24.5±0.8)cm,皮岛宽10~12(11.2±0.5)cm。具体制备肌皮瓣形式包括:类型Ⅰ,一侧传统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对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类型Ⅱ,双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类型Ⅲ,一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对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11例患者的皮瓣制备类型Ⅰ4例、类型Ⅱ4例、类型Ⅲ3例。所有皮瓣顺利成活,未见明显并发症。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4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瓣制备手术难度不大,能有效减小供区损伤,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可以作为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较好的手术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缺损大,背阔肌又因支配神经受损而萎缩,若体型胖或腹壁皮下脂肪多者,作者采用在下腹做横行梭状带蒂腹直肌肌皮  相似文献   

7.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DRA)是产后并发症之一,常采用腹肌训练的方法促进其康复,但至今没有普遍可接受的训练模式及其相应理论支撑。本文从腹壁生物力学角度对DRA机制和康复效果进行综述,同时也分析了其争议的原因。主要原因包括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 distance, IRD)和腹肌厚度测量方法和测量部位的不统一,以及未能用生物力学方法探讨DRA发生机制等。因此,今后应规范DRA训练方法,研究DRA状态下的腹肌及其腱膜力学特征,为腹肌训练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70例童尸上观察腹直肌附着于白线的情况;并通过2只猕猴的生理实验,探讨腹直肌和锥状肌对白线张力和腹腔内压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94.3%腹直肌以肌纤维及腱纤维附着于白线下段。(2)腹直肌收缩,白线张力降低;而锥状肌收缩则白线张力升高(P<0.001);两者同步收缩则白线张力不呈任何改变(P<0.05)。(3)腹直肌和锥状肌收缩对腹腔内压无明显影响。但是,用强的电刺激使锥状肌强烈短缩时,腹腔内压略有升高;而腹直肌强烈收缩时,腹腔内压反而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该两块肌肉对白线张力和腹腔内压似有拮抗作用。最后,作者认为白线张力与白线疝之间的关系留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腹直肌肌皮瓣的解剖与乳房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侧成人尸体上,对腹直肌肌皮瓣的血供进行解剖观察,蒂血管腹壁上动脉管径为1.5mm,有13.3%标本出现肋缘动脉,以腹壁上动脉为蒂,通过吻合支与腹壁下动脉相连,利用其穿支,可以设计为4种类型的乳房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分析改良式腹直肌外缘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的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式腹直肌外缘切口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口手术方法。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6%,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7.5%。结论采用改良式腹直肌外缘切口手术方法对治疗阑尾炎具有较显著疗效,具有不破坏患者肌肉,切口小,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以恢复,缩短治疗时间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腹直肌岛状肌皮瓣,国外已有应用,作为这一肌皮瓣解剖基础的腹壁上,下动静脉轴型血管的记载尚不多见。作者在显微解剖镜下,观察了40具(80例)3岁左右的童尸的腹直肌区的显微外科应用解剖。  相似文献   

12.
腹直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肌内神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腹直肌肌皮瓣的血管、神经支配及其肌内神经分布与走行,为临床应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重建功能提供详尽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完整取下腹直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及血管支配,并采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腹直肌血液供应来自腹壁上、下动脉;神经支配来源于第8~12肋间神经,节段性支配腹直肌各个肌腹。结论:应以腹直肌内侧作为切取腹直肌肌皮瓣的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第9~12肋间神经是理想的供肌神经蒂;在利用腹直肌进行亚部游离移植时,宜选择腹直肌的上半部、下半部或者第3、第4肌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复合腹直肌鞘神经阻滞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2例进行择期肝癌开腹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9)与研究组(n=53).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复合腹直...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d住院,患者自述15d前投掷手榴弹训练时,突感腹部一过性撕裂疼痛,由于训练期间比较紧张,因此没有在意,未及时就医.15d来,除腹部轻微疼痛,无其他特殊不适.1d前,再次训练时,腹痛加剧,发现腹部有一小包块.无恶心、呕吐.不发热,饮食、二便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阴性,肝脾未触及,中腹偏右见一约2cm×2cm大小包块,皮色、皮温正常,触及无波动感,质硬,移动性差,按压轻微疼痛.常规消毒,局麻下切开包块皮肤,皮下及腹直肌鞘膜见部分腹直肌断裂,出血凝固.  相似文献   

15.
腹直肌形态与肌内神经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腹直肌形态学、神经入肌点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腹直肌的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和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1)腹直肌肌重(47.80±12.89)g,肌长(33.18±3.38)cm,肌宽(4.55±1.87)cm,肌厚(0.55±0.24)cm,腱划长(1.06±0.32)cm.(2)腹白:肌神经入肌点在肌深面肌宽的中、外1/3交界处,自上而下呈线形排列.(3)腹直肌受第7~12胸神终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呈节段性、重替性分布.神经主干和分支在肌内走行不受腱划分隔的影响.结论:腹直肌由多神经节段性重叠性支配,神经在肌内的行程不受腱划影响.腹直肌的神经入肌点在肌深面肌宽的中、外1/3交界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腹直肌肌电图(EMG)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各参数正常值。方法:测定109例正常人腹直肌EMG的MUAP的时限、波幅及多相波。结果:腹直肌EMG的MUAP参数分别为:波幅373.78±56.46μV,时限9.95±1.13 ms,多相波19.40%±1.52%。结论:腹直肌EMG各参数能可靠、稳定地测出,有助于脊髓胸段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用腹直肌肌皮瓣再造乳房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女性34侧成人尸体上,对腹直肌肌皮瓣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该肌皮瓣的上部有其独立的血管神经束,可作为一个转移瓣来加以应用。下半部也有其独立的血管束,亦可作为一个游离肌皮瓣作乳房再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Ultrasound-guided plane of bilateral 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s,TAPB)-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辅助全麻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99例择期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观察组50例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RSB麻醉辅助全麻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肺功能、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使用量、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补救镇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峰值流速、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最大呼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下床、排气时间,在麻醉复苏室停留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躁动、嗜睡、低氧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较于单一使用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RSB麻醉辅助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可更高的改善手术一般情况,促进术后恢复,且对肺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右侧腹直肌完全缺失并不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变异尸体的腹部解剖过程,腹壁肌群及其供血情况。 方法 解剖并观察尸体腹壁肌、血供、神经支配,对比两侧腹直肌发育和形态差异。 结果 该尸体右侧腹直肌缺失,腹直肌鞘完好,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仍在腹直肌鞘内走行并相吻合,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T7~T12)由鞘内穿出达皮下。左侧腹直肌发育正常并有代偿性增生。男尸腹壁未见疤痕和手术切痕,腹内器官无缺失,腹膜除肝区外无黏连。 结论 该尸体右侧腹直肌缺失可能是胚胎发育第6周之前出现异常所导致。目前腹直肌肌皮瓣常用于多项外科重建手术,全面了解腹直肌的相关变异,对于扩展重建手术的应用范围和作好术前准备,确保手术成功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72侧成人尸体上,对腹直肌腱划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察。测量了各腱划至剑突和耻骨联合的距离,为临床腹直肌肌皮瓣的手术提供了解剖学数据,也丰富了国人的解剖学资料。腹直肌腱划的一般形态学观察,文献中早有报道。但有关腹直肌腱划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国内尚无正式报道。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腹直肌肌瓣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配合临床在开展此类手术时,找到理想的离断部位,本文在36具成尸共72侧,研究了腹直肌腱划的应用解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