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热是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而中枢性发热在发热的各种病因中较为少见,中枢性发热为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伤导致机体散热、产热功能障碍引起的高热状态,解热药物不能控制。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手术、急性脑水肿、癫痫、中暑等患者,易出现中枢性发热症状,需要头部持续放置冰袋,才能有效降温,保持头部低温状态,有益于脑细胞。  相似文献   

2.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就是指在没有心肺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由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疾病引起的肺水肿,也称之为中枢性肺水肿(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NPE的原因较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严重的脑部疾患。NPE是一种严重肺部并发症,患者伤势严重,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常因缺氧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中枢性发热有哪些特点?] 中枢性发热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产热和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常见于缺氧性脑病、中毒性脑病、脑出血(尤其是血液进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脑软化等。中枢性发热的特点:①脑部有弥漫性损害,丘脑下部受到破坏。②无感染的证据。③突然出现发热。④常为高热,体温可呈直线上升,达40~41℃,出现体温危象。⑤躯干温度虽然高,但肢体温度不高。两侧皮肤温度不对称(相差超过0.5℃)。⑥虽然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有寒颤。⑦体温高,但无汗(交感神经受抑制),皮肤干燥,心率、脉搏不快,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脑部影像表现,并探讨临床相关性。方法:复习36例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资料,对其CT或(和)MR/检查的脑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殖细胞瘤6例。颅咽管瘤5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垂体腺瘤2例,郎罕氏细胞组织增生症5例;28例行MRI检查病例中,除了2例具有正常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外,26例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均消失,其中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垂体柄异常16例。结论: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继发性尿崩症比例较高,且病因各异,因此对临床确诊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非常有必要做CT或(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5.
小儿高热是基层卫生院医生、护士最常遇到的小儿急症之一,因为小儿的中枢性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差,皮肤汗腺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很差,非常容易发热[1]。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归纳起来有二大类,一类是由病毒、细菌、霉菌等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入侵、感染引起的,诸如感冒、扁桃体炎、中耳炎、伤寒、痢疾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脑部影像表现,并与临床相关性作探讨。方法复习36例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资料,对其做过CT或/和MRI检查的脑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殖细胞瘤6例,颅咽管瘤5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垂体腺瘤2例,郎汉氏细胞组织增生症5例;28例行MRI检查病例中,除了2例具有正常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外,26例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均消失,其中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垂体柄异常16例。结论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继发性尿崩症比例较高,且病因各异,因此对临床确诊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非常有必要做CT或/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7.
中枢性尿崩症是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与释放不足而造成部分性或完全性ADH缺乏引起肾小管对水份的重吸收功能障碍,从而造成多尿、烦渴、多饮和低尿比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约30%为原发性尿崩症,25%为脑部肿瘤所致,36%发生于颅脑创伤后,其他病因有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并发尿崩症临床少有报道。现将ICU中近两年来所治5例尿崩症的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志研 《海南医学》2012,23(20):46-48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室出血患者中枢性发热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经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的病例46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及对照组(不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各23例,随访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中枢性发热病例的分布差异.结果 随访1个月,无中途退出病例,其中,实验组并发中枢性发热13例(高热3例,中低热10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并发中枢性发热15例(高热10例,中低热5例),死亡1例.两组患者中枢性发热病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7,P=0.369>0.05),而中枢性高热病例的分布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39,P=0.047<0.05).结论 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降低高血压性脑室出血并发中枢性发热患者的发热程度,可能对于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具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物理降温在临床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红 《安徽医学》1995,16(2):51-51
<正> 物理降温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降温措施对各类发热病人均可取得显著的疗效,是临床常用疗法之一。我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对近千例发热患者(其中主要为感染性发热,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烫伤、脑部损伤等引起的发热)在针对  相似文献   

10.
纳米粒介导的脑靶向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于脑部毛细血管与脑组织之间的血脑屏障是一层难以通过的生理屏障,大部分有中枢性作用效能的药物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在临床上的运用受到限制,因此近年来针对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脑部靶向给药技术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1.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出生前、生产中、出生后在未发育成熟前造成的非进行性脑部损害,失去或缺乏控制部分或全部脊神经的能力,表现为中枢性肢体运动功能和感觉意识障碍的综合征,可伴随智力低下和姿势异常等症状。临床根据其病变特征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  相似文献   

12.
对12例中枢性发热(A组)和28例不伴中枢性发热(B组)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C组)进行心率是性分析,结果显示:(1)A、B两缄的HRV均较C组显著下降,表明急性脑出血后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植物神经功能受损。(2)A组HRV较B组显著下降,提示伴发热的争性脑出血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这可能是急性血中枢性发热的机制之一,对急性脑血的定位,临床治疗,预后,以及与感染性热的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瘫痪,即指面部肌肉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是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面部表情怪异、僵硬等,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分为两种: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过度劳累,情绪波动过大等均可引发本病.但治疗该疾病的理想药物缺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的中枢性滑车神经麻痹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中枢性滑车神经麻痹,应用中药四物汤加减,配以西药大剂量激素、高压氧仓治疗。结果:45例中枢性滑车神经麻痹除2例脑肿瘤外,总有效率为79.0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枢性滑车神经麻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枢性发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中枢性发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并进行护理。结果:取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可降低发热对腩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保护血脑屏障,改善脑缺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温升高相当常见,原因多种多样,有呼吸道感染、手术区感染发热、大量脱水药物使用后出现的脱水热、发热中枢调节障碍导致的中枢性高热等[1]。传统的物理降温方法只是改变动脉血通过时的温度,不能彻底改变躯体高热症状和一般退烧药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可减轻外源性致热源所产生的高热,对中枢性高热疗效差[2]。  相似文献   

17.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细胞的损害而危及生命。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县级医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急,临床表现重,易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加之抢救过程中阿托品的应用,极易导致中枢性高热,若不及时有效的预防或控制,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将农药中毒发生中枢性高热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惊厥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即有热惊厥和无热惊厥,伴发热的惊厥主要由颅内外感染引起,无热惊厥常见有癫痫、脑部非感染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代谢紊乱、食物及药物中毒引起。据统计约有6.6%的烧伤患儿发生过高热惊厥,有热惊厥及无热惊厥之比为7:3,本文着重讨论惊厥的原因,这对于抗惊厥的治疗,提高小儿烧伤的成功救治,具有临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的临床意义。方法:CT、MR表现为脑外间隙增宽的婴幼儿48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MR单纯表现为脑外间隙增宽,无其他脑部异常者39例,其中9例患儿无相关临床症状,8例患儿仅表现头围偏大;20例患儿表现部分中枢性协调障碍症状;脑膜炎2例,合并其他脑部器质性者9例:其中脑室旁白质软化3例,脑积水2例,脑出血2例,脑先天畸形2例,临床全部表现脑瘫。结论: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宽,对于无相关临床症状或仅头围偏大者,考虑为婴幼儿期脑快速发育的生理性表现;对于有明确临床症状及病史而CT、MR未发现脑部器质性病变者,可认为是脑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对于合并脑部器质性病变者,脑外间隙增宽通常为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一麻痹性瞳孔散大 [概述] 麻痹性瞳孔散大为瞳孔传出径路及其中枢性损害所致的瞳孔异常.按照病变部位分为核性、节前性和节后性及中枢性(核上性)麻痹性瞳孔散大.核性、节前性和节后性麻痹性瞳孔散大的常见病因有神经系统感染、维生素缺乏脑病、神经退行性变、遗传性运动失调、多发性硬化、中毒、侵及脑干和动眼神经核等的脑部占位性病变,以及累及颅底、脑干和眶上裂、眶内、睫状神经节等的外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