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膀胱移行细胞癌分为浅表性肿瘤(T0-1)和浸润性肿瘤(T2-4)。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浅表性肿瘤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加系统性灌注,浸润性肿瘤则行根治切除加一定形式的尿流改道。女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易发生尿失禁,所以对于女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应采取的尿流改道方式仍存在争议。2002年5月~2003年6月,我院对活检证实的6例女性浸润性膀胱肿瘤进行了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随访24个月以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6例,年龄58~73岁。术前膀胱活检,病理证实为T2-3GII-III移行细胞癌。尿道无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储尿囊的可行性。方法对浸润性膀胱癌行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切除,取带系膜乙状结肠20~25cm,剔除结肠带,扩大肠腔成储尿囊,按Leadbetter法吻合输尿管乙状结肠储尿囊,4针法吻合乙状结肠储尿囊后尿道。结果去带乙状结肠储尿囊术后经鸟岛自然排尿,尿量200mL,最大尿流率>20mL/s,剩余尿<30mL。书后性功能保留。结论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术后可自尿道排尿,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并发症少,保留性功能,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3.
张月才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1994-1995
目的 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63例膀胱癌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患者及46例行膀胱癌回肠膀胱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新膀胱手术组手术时间为(457.3±82.3) min,回肠膀胱术组为(402.4±91.6)rn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新膀胱手术组与回肠膀胱术组控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P<0.05).新膀胱手术组及回肠膀胱术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8,P<0.05).结论 原位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手术安全,可自主性控制排尿,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易于接受,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对7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观察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新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所有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2例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及早期缩肛训练新膀胱是保证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2006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7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98-03~2003-11对15例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应用去带盲升结肠可控性膀胱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查改良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手术和改良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结果:随访3~18个月,均获得良好的疗效。贮尿囊容量为300~600ml,贮尿囊内压为0.98~2.56kPa。血清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结论:本术式可获得大容量、低内压的贮尿囊,具有可控效果好,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方法很多,既往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缺乏自主排尿能力,均需导尿,给患者生活带来了不便.我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去结肠带原位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治疗23例膀胱癌,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方法很多,既往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缺乏自主排尿能力,均需导尿,给患者生活带来了不便。我院1995年1月~2 0 0 2年12月采用去结肠带原位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治疗2 3例膀胱癌,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2 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34~70岁,平均5 9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证实膀胱颈部及后尿道无癌浸润,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移行细胞癌,Ⅱ级19例,Ⅲ级4例,T2 17例,T36例。1 2 手术方法1 2 1 术前准备:术前3天开始进全流食,口服甲硝唑0 2g ,每日4次,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日4次。术前1天为清流…  相似文献   

10.
章华  孙传洋  单玉喜  李延军 《江苏医药》2012,38(11):1271-1273
目的比较根治性全膀胱术后,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结果、尿控差异。方法膀胱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获得随访39例,22例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原位膀胱替代术(A组),17例采用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B组)。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尿控情况、储尿囊及流出道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A组白天完全获得尿控率略高于B组(92.2%vs.89.1%),但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B组(68.3%vs.45.2%)(P<0.05)。A组新膀胱容量、顺应性高于B组(P<0.05)。结论与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较,回肠新膀胱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顺应性、更高的夜间尿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N形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7年5月我院因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术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6~8h,平均(7±1)h;术中出血300—1100ml,平均(550±80)ml;随访5~67个月,平均(29±6.3)个月,患者均无瘤存活。新膀胱容量平均260ml,最大尿流率平均(16.8±3.2)ml。剩余尿平均(50±15)ml。回肠原位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膀胱癌的途径.方法 手术切除病灶后,直视下用直线加速器给予一次性剂量照射,术后分次小剂量外照射治疗,并作长期随访报告.结果 术中放疗后,膀胱肿瘤局部复发率低,本组仅有2例膀胱内小肿瘤复发,均予TURBT治疗后未再复发,余28例中,26例得到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手术-术中放疗-术后分次小剂量照射治疗膀胱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2个月~67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除1例外均无瘤存活.手术时间7~9 h,平均8 h,术中出血800~1 100 ml;平均960 ml;代膀胱容量平均300 ml;最大尿流率平均15 ml·s-1;剩余尿平均26 ml.代膀胱排尿状态良好,有一定的并发症出现值得注意.结论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可完全控尿,夜间需定时排尿;膀胱最大贮尿量平均330 ml,残余尿均小于70 ml;所有患者均随访4~58个月,平均18个月,27例无瘤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发症:有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粘连性不全肠梗阻和肠膀胱颈口梗阻、肠膀胱结石各l例,性功能完全丧失3例.结论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研究分两组,Ⅰ组,22例,行Roux—y输尿管乙状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Ⅱ组,21例,行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结果Ⅰ组肾盂肾炎3例,肾积水2例,轻度酸中毒3例,残余尿量为0-18m,平均7.6ml,膀胱容量220~360ml,平均287ml;Ⅱ组2例偶有发热,无肾积水和酸中毒,残余尿为0ml,膀胱容量350-560ml,平均480ml。结论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是一种安全、创伤小和有效的可控尿流改道方法,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术后护理。方法从1998--2007年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7L.ff.~回肠膀胱替代术患者中选取获得完整随访的膀胱癌患者47例,对其术后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围术期死亡及伤口感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4.9%(7/47),尿动力学指标均有较好的恢复。结论回肠膀胱替代术后正确的护理是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三种膀胱造瘘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55例行膀胱造瘘术患者资料,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传统膀胱穿刺造瘘术;第二组:蕈状导尿管横穿腹直肌造瘘改良术;第三组: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术.分析比较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瘘口愈合的情况.结果 第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瘘口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认为蕈状导尿管横穿腹直肌造瘘改良术创伤小、适应证更广,基本无并发症.传统造瘘术后拔管尿外溢2~8d,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术拔管后尿外溢1~5天,而蕈状导尿管横穿腹直肌造瘘改良术拔管尿外溢1~2d,明显缩短住院日及减少换药次数.结论 蕈状导尿管横穿腹直肌造瘘改良术较之传统的造瘘术具有明显优势.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术应用更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癌相关尿道癌的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11例与膀胱癌相关尿道癌的临床病理资料。3例为膀胱多发癌累及后尿道,1例为膀胱癌发生盆腔广泛浸润转移侵犯尿道,7例为全膀胱切除术后出现尿道癌。结果:全膀胱切除术后尿道癌发生率23.8%,2例行全膀胱切除十回肠膀胱术十全尿道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1例盆腔广泛转移者行放射治疗,7例全膀胱切除术后尿道癌者补行全尿道切除术。结论:膀胱癌术后尿道癌重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后选择回肠膀胱术及尿流改道,须同时行全尿道切除术,选择原位新膀胱+下尿路重建术者,术后需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提高膀胱癌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女各1例,均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B超或CT提示膀胱占位,膀胱镜下见膀胱内肿物,活检病理2例均提示移行细胞癌。结果2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病理均为膀胱癌肉瘤,显微镜下主要由高分化移行细胞癌和肉瘤成分组成。免疫组化显示:CK及Vimentin反应均为阳性。结论诊断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对26例男性膀胱癌患者采取保留性功能膀胱癌根治术,距直肠约18cm切断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断端与直肠低位吻合。输尿营以乳头法植于乙状结肠膀胱。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360min,2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平均24个月。全部患者均可控排尿,新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肾功能均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现象。21例保留了性功能。结论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具有好的可控排尿,使大多数男性患者保留性功能,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这种手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