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室颤性心脏停搏在胸外按压状态下紧急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右室心内膜起搏配合心肺复苏的方法学及可行性。方法32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经标准心肺复苏(S—CPR)5-10min仍不恢复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的自主心跳,心电呈非室颤性心脏停搏(电-机械分离或电静止)患者,在胸外按压操作的同时,立即床边紧急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并放置动脉鞘,选用5F或6F普通临时心内起搏电极,在临时起搏器以固定起搏(VVO)的状态下输送电极导管,作右室心内膜起搏,起搏成功后起搏模式改换为WI型起搏,根据病情及起搏情况随调起搏参数,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自主心跳恢复情况。结果32例中有效起搏24例,占75%,其中9例存活,起搏时间5min-72h恢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的窦性心率。15例死于原发病或长时间缺氧的并发症。另8例死于因心脏停搏时间过长人工心脏起搏无效。结论经S—CPR短时间内心脏不能复跳的非室颤性心脏停搏患者,紧急心内膜起搏配合CPR,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自主血流循环恢复,提高CPR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不断改进,25%~50%的心跳骤停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出院率只有2%~14%的低水平,主要原因是顽固性的脑损伤[1]。目前临床上缺少可靠的评价脑损伤早期诊断手段,而心肺复苏后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评价又影响CPR后的治疗方案,因此探讨早期诊断脑损伤指标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来院心脏呼吸骤停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均采用CPR model 心肺复苏,为实验组;其余38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能更好的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但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正>心搏呼吸骤停是儿科最危重的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场合。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突然停止或即将停止的患儿所采取的急救措施,目的是恢复呼吸和循环,维持脑细胞功能,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心肺复苏虽历经50余年,但抢救成功率一直很低,据报道发生在医院内的心跳呼吸骤停,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有12%~24%,而发生于院外的心搏呼吸骤停占大多数,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更低,仅为4%[1]。国外报道,心搏呼吸骤停能存活至出院者不到10%[2]。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我们组织学习了《2010年国际小儿心肺复苏指南》[3](以下简称《2010指南》),并对近2年收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儿27例进行心肺复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尿激酶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因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后 ,溶栓治疗曾被列为禁忌证。其原因与心肺复苏导致可见或非可见性创伤有关。我们在充分评估病情 ,权衡利弊基础上 ,对 13例AMI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施行了尿激酶 (天普洛欣 ,UK)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例AMI患者 ,男 12例 ,女 1例 ;年龄 48~ 6 7岁。 10例在入院后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3例于入院前发生 ,复苏成功后转入CCU病房。停搏时间平均 (3.1± 1.3)min。心室颤动 (室颤 ) 11例 ,心脏停搏 2例。方法 :在心电、血压监护下 ,使用下列心肺复苏方法 :(1)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组合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006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胸部按压-气道-呼吸(C-A-B)程序51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D)程序37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胸部按压(D-C)程序32例,对照组均采用气道-呼吸-胸部按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A-B-C-D)心肺复苏程序。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4.17%(17/120),高于对照组的8.33%(10/120)(P0.05)。研究组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9.61%(10/51),行D-C程序成功率为9.38%(3/32),行D程序成功率为10.81%(4/37)。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行D-C程序和D程序(P0.05);行D-C程序和D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结论实施心肺复苏时根据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地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可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的普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整体救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患者被复苏后自主循环得以恢复(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然而,多项基于美国国家CPR登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寻找老年患者创伤性与非创伤性疾病心肺复苏(CPR)成功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预测因素。方法将因心跳呼吸骤停收住入院的248例老年患者分为创伤性疾病组(n=159)和非创伤性疾病组(n=89),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采用回归分析,找出经CPR后成功ROSC的影响因素。结果经CPR后ROSC共89例,其中创伤组61例(38.36%),非创伤组28例(31.46%),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4);14例好转出院,其中创伤组2例(1.26%),非创伤组12例(13.48%),非创伤组明显高于创伤组(P0.01)。创伤组以脑外伤发病率最高,腹部外伤ROSC的比例最高,胸部外伤ROSC比例最低。非创伤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最高,ROSC比例也最高。最初心律为心室颤动(VF)的复苏成功率高于无脉性电活动(PEA)及心脏停搏组(P0.01)。结论 CPR后成功ROSC,与基础疾病、最初的心脏节律、呼救至心肺复苏时间明显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目前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手段,但影响CPR效果的因素很多,现结合我们2002—01/2003-12急诊心肺复苏成功11例患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72h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35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1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ROSC)建立≥72h但最终死亡;A2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ROSC24h、48h及72h检测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A1组ROSC24hVWF、D-D、PT及APTT水平高于A2组(P0.05),ROSC48h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且A1高于A2组;ROSC72hA2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存在VWF以及内源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循环和肺泡灌洗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ADD患者共53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两组:术前ALI组(A组,n=22)组和术前非ALI组(C组,n=31)。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时间、合并症、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h(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3)和术后12h(T4)四个时间点测定氧合指数和PAI-1。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组间比较,各时间点A组氧合指数均低于C组,P0.05。各时间点A组循环PAI-1值均高于C组,P0.05。T2和T3时间点A组肺泡灌洗液PAI-1值均高于C组,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带管时间比较:A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中T3和T4相比T1,氧合指数减少而循环PAI-1值增加,P0.05。两组T3与T2相比,肺泡灌洗液PAI-1值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循环PAI-1值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504,P0.001),肺泡灌洗液PAI-1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606,P0.001)。结论:AAD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且围术期ALI程度逐渐加重。术前发生ALI的患者,围术期ALI程度以及循环和肺泡灌洗液PAI-1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富马酸比索洛尔对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胸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2例肺癌及食管癌患者,均有明确的冠心病高危因素,被随机分为2组,比索洛尔组31例,从术前1周开始至术后2周每天口服比索洛尔,根据血压、心率调整用量,直至达到靶心率为60~65次/min,对照组31例不使用比索洛尔,记录2组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比索洛尔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9%vs 41.9%,P0.05)。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用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胸部肿瘤患者,可能降低其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64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治疗。患儿年龄3个月至3岁,平均8.8个月,体重5-10kg,平均7.6kg。8例全麻下手术,56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正术。体外循环手术的患儿术中全部采用超滤技术,术后ICU常规监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机时间42-189(98.5±45.6)min。阻断时间23-158min,ICU住院时间2~38d,呼吸机使用时间(89.63~40.24)h。围手术期死亡1例,占1.5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征。其他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肺不张8例,延迟关胸1例,出血2例,室间隔残余分流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结论提高体外循环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加强术后治疗可以减少婴幼儿心脏手术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心血管事件(PCE)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171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组:①组,〈65岁共54例;②组,65-75岁共72例;③组,〉75岁共45例。所有患者行术前与术后连续48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Ⅱ级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阵发性心房颤动(PM)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阵发性sT段缺血性改变等作出分析、诊断;删除影响HRV及sT段分析的病例,选择113例患者的DCG分析研究HRV的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术前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①组ⅣA级室性期前收缩、PAf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增多(P〈0.05);②组与③组中,除③组Ⅱ级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增加外,其余术后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增加且类别增多。术前发生心肌缺血15例(13.27%),术后发生40例(35.40%)。术后发生PAf23例(13.45%),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PAf的发生增加(P〈0.05),其发生与左房增大无明显关系。HRV比较:术前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HRV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HRV各参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2个24h较第1个24hHRV指标进一步降低(除外②组的TI)(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长HRV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③组高龄患者降低尤为显著(P〈O.05)。结论术后随患者年龄增大,复杂性及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PCE的发生增加,其自主神经功能降低更明显,HRV指标尤其是SDAA、TI等指标显著降低,迷走及交感神经张力的失衡相对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长。提示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麻醉相关心搏骤停(ACA)的原因.方法 收集1992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手术患者434 573例(其中急诊患者87 829例)病历资料,选择非心脏手术ACA患者,分析患者心搏骤停的原因、患者特征、复苏成功率或死亡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筛选出12例麻醉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原因包括气管导管置入失败、术中低供氧、术中突发肺栓塞(尸检报告结果)、全脊髓麻醉急性溶血反应等;急诊手术和非标准工作时间手术ACA发生率显著增高,心跳停止5分钟之内复跳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正确的麻醉选择、完善的术中监护和及时抢救措施是防止围术期心搏骤停和提高救治水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高龄危重患者手术麻醉方法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合并多个脏器功能异常、年龄逾90岁患者手术麻醉方法和管理的特点。方法总结近3年年龄超过90岁手术患者16例次,其中开腹手术6例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0例次,术前依据病史有针对性检查各重要脏器的功能,并作相应的积极准备,依手术种类和病情特点选择麻醉方法,应用Hemosonic TM100食道超声多普勒监测血流动力学、A-Line自动回归指数(AAL)监测麻醉深度以及4个成串刺激(TOF)指导追加肌肉松弛剂。结果全组患者术前均伴有2~4个脏器功能异常,且以循环、呼吸和内分泌系统改变较为常见;控制血压、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降血糖和抗感染是术前准备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开腹手术以全麻为主,追加维库溴铵间隔时间(87±16)min;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全部选择硬膜外阻滞,首次剂量1%利多卡因(7.6±0.9)ml,追加间隔时间(63±17)min。用6%羟乙基淀粉按10ml/kg静输后15min,患者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主动脉内血流量(ABF)均分别较扩容前平均增加17%、11%、14%和15%,外周血管阻力和心率分别下降16%和9.6%。术中维持AAI 50~60,术毕出现咳嗽(吞咽)和清醒应答时AAI分别为73±9.4和81±7.3,随访术后无知晓。结论重视术前准备和术中监测;硬膜外阻滞应选用低浓度、小容量局麻药,6%羟乙基淀粉适合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分次、小剂量应用静脉麻醉药,间隔更长时间再加肌松剂和维持相对较高AAI,是开腹手术实施全麻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自2005年7月-2014年1月,作者所在科室共手术治疗的重症冠心病65例,其中应用IABP34例,分为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21例,术中或术后补救性应用IABP13例。结果: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9%低于术中或术后补救性应用IABP组(31%),但差异未到达统计学显著水平(P=0.11)。两组IABP应用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居留时间分别为:[(32±18)h vs.(55±22)h,P〈0.05];[(122±37)min vs.(167±74)min,P〈0.05];[(36±18)h vs.(60±22)h,P〈0.05]和[(52±13)h vs.(57±21)h,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可降低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到9%,明显减少IABP应用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在外科治疗重症冠心病时,IABP使用适应证应当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8.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是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正随着外科手术与麻醉的发展和拟行外科手术人数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尽管有很多近期的研究、综述和指南均把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危险的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防作为关注焦点,但有关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时相应处理方法的研究和报道仍为数不多。因此就主要对外科手术背景备件下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等进行介绍,同时对其诊断与治疗重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在心脏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救治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药物治疗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效而行ECMO辅助的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ECMO辅助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4例(57.1%),暴发性心肌炎1例(14.3%),心脏骤停2例(28.6%)。结果:7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4.7±3.2)d(范围:1~9 d),6例(85.7%)顺利撤除ECMO,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2例(28.6%),肢体缺血1例(14.3%),急性肾衰竭1例(14.3%),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8.6%)。1例在ECMO辅助情况下放弃治疗死亡,2例在成功撤除ECMO后死亡。其中,1例死于严重出血,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例(57.1%)好转存活出院。结论:ECMO能暂时性为心肺功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利于稳定心脏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心功能的恢复创造机会,减少ECMO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改善心脏危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肠肿瘤患者术中行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对患者围术期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肠肿瘤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术中或术后根据情况将患者自身血回输;(Ⅱ组)根据术中情况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U。分别于术前、术后1、5d抽取静脉血,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术后1d,IgA、lgG、IgM2组均减少,Ⅰ组术后5d各测定值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Ⅱ组术后5d仍然低下;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肠肿瘤患者免疫球蛋白影响较小,而异体输血对肠肿瘤患者免疫球蛋白影响明显。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