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复诊方式随访32例,并按殷华符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 "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手术的疗效。结果:优9例,良12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为78.2%(25/32)。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椎管矢状径也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赵志英 《河北医药》1998,20(4):248-249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严重的颈椎疾病,是因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引起,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我院自1995年8月~1997年10月共行此手术17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42~70岁(平均52.6岁)。术后除发生1例褥疮并发症外,其余效果均满意。 2 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5.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致残率最高,对其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脊髓型颈椎病中有一种较特殊的类型,即脊髓同时受到前后方的压迫,称之为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7年4月,应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69例,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疗效的影响.方法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均行颈椎后路EODL.按术后1周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分为观察组(41例,15-30度)和对照组(27例,>30度),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24个月时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24个月时,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相仿[(13.8±1.6)分vs.(14.3±1.7)分](P>0.05),但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周,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71% vs.62.96%)(P<0.05).观察组术后无C5神经根麻痹;对照组患者铰链侧发生C5神经根麻痹3例,经激素、脱水药物及理疗等治疗后恢复.观察组2例(4.88%)出现关门.结论 减少椎板开门角度(15-30度)可降低术后近期神经损伤发生率,但应防止发生关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分别将3个同种异体骨块及2个术中切取的棘突骨块植入已打开的5个椎板间隙.术前及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JOA评分比术前增加[(14.9±1.2)points vs.(9.8±0.8)points](P<0.01);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mm.术后6个月,同种异体骨完全融合及部分融合率低于自体骨融合率(53.3%vs.85.0%)(P<0.01);术后12个月,两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vs.92.5%)(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在颈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可以替代自身作为一种椎板间隔物.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或硬膜囊多个平面受压、脊髓血供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 .原则上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又无手术禁忌证者应尽早手术治疗.笔者通过对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内固定法与"锚定法"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结合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及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分析,比较其两种手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安徽医药》2011,15(9):1130-1132
目的 评价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8例(A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42例(B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轴性症状、JOA评分及颈椎总活动度.结果 A组患者获随访13~54月,平均27.4月,B组患者获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56例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椎管扩大成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手术前的(9.7±1.31)分提高至手术后的(14.3±1.72)分,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3.6%。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带线锚钉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带线锚钉固定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35例病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最窄椎管面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带线锚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微型钛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带线锚钉组JOA评分与微型钛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微型钛板组评分高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最窄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微型钛板组最窄椎管面积大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两种固定方法均能增加脊髓受压患者病变部位的椎管面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微型钛板固定虽有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等缺点,但能有效防止再关门现象,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几年诊治的5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评价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53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疼痛缓解、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结论根据脊髓压迫来源、范围、程度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有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3年6月~2010年8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另一组行后入路手术治疗,并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和后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5.8%和91.7%,优良率分别为79.2%和75.0%,其中,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在优良率和总有效率上均略高于后入路手术治疗方法,但根据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不显著。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实施治疗。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强调早期手术,术前要完善各项检查,才能保证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就诊患者分为A组、B组、C组,三个组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13例,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 三组治疗前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9.3±2.3)分,B组(9.4±1.4)分,A组(9.2±2.2)分];治疗后,C组[(14.5±3.4)分]明显高于A组[(12.6±1.2)分](t=3.09,P<0.0S)和B组[(11.3±1.4)分](t=4.62,P<0.05);C组术后优良率(76.9%)明显高于A组(43.8%)(x2=3.84,P<0.05)和B组(42.8%)(x2=4.11,P<0.05).结论 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恢复较好,具有减压彻底、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60例CSM患者(A组),均接受颈前路减压手术及相应的对症治疗,于术前、术后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并与10例健康人(B组)对照.结果 A组术后3d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A组术前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3d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治疗CSM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参与CSM形成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与分析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6~36个月的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均取得骨性愈合,骨融合时间为15~20周,平均17周,植骨融合率达100%.根据JOA评分,其优良率高达84.00%.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突出,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玉文  余利鹏  凡进  李益明  吴敏杰  顾延庆  龙浩  殷国勇 《江苏医药》2013,39(12):1401-1403,1364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术后颈椎弧度的恢复对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 6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术前生理弧度变直而术后弧度恢复(A组,14例)或未恢复组(B组,17例)、术前颈椎反弓而术后弧度恢复(C组,12例)或未恢复组(D组,17例)。比较各组手术前后颈椎弧度变化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结果各组患者术后颈椎整体弧度、手术节段弧度、颈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A组术后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优于B组(P<0.05或P<0.01),C组JOA评分改善率优于D组(P<0.05)。结论对于颈椎弧度异常的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能改善其颈椎弧度及临床症状;恢复颈椎生理弧度有利于患者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