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细庆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6):697-697
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及减少术后散光,粘弹剂的选择应用.方法经颞上或鼻上象限反眉形6 mm巩膜隧道式切口,以晶状体圈匙托出晶状体核,再以注吸法除去晶状体皮质,,并经巩膜隧道切口植入PMMA后房型6mm的人工晶状体,切口自行闭合而无需缝线.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108眼(80.6%),<0.5者26眼(19.4%).术后2月矫正视力≥0.5者118眼(88.06%),<0.5者16眼(11.94%),角膜散光度0.50D±1.00 D.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可减少手术性散光,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效果满意,适合基层医院和复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128眼白内障进行此种术。结果术中46眼晶状体核直径测量,平均为5.68nm*7.16mm。术后矫正视力在0.5以上占92.1%,1.0以上占70.2%。 相似文献
3.
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目的探讨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00例(421眼)白内障行非超声乳化的小切口摘出,光学部为6.0 mm的PMMA一体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隧道切口的隧道较长(内口与外口之间长度为4mm).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旋转人工晶状体,使上方切口处残余的皮质进入前方后吸出.结果术后1周内裸眼视力高于0.5达到85%,术后2月裸眼视力高于0.5者达90%.术后1周、1月、3月的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的差异分别为1.18±0.58D;1.06±0.48D;0.56±0.38D .所有病例手术切口均不需缝合,术后无一例发生房水渗漏及浅前房.结论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各种白内障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法本组39眼采用颞或鼻上象限6mm挑眉式巩膜切口,囊袋内完成ECCE及IOL植入。结果术后1后1周裸眼视力≥0.5,者25眼,术后1月裸眼视力≥0.5者34眼,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角膜散光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白内障小切口非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眼轴 >2 6mm高度近视白内障 49例 (5 6眼 )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月裸眼视力≥ 0 .5者 3 0眼(5 3 .5 7% ) ;矫正视力≥ 0 .5者 3 5眼 (62 .5 % )。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后囊破裂 2眼 (3 .5 7% ) ,角膜水肿 4眼 (7.14 % ) ,囊样黄斑水肿 1眼 (1.78% ) ,视网膜脱离 1眼 (1.78% )。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应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 ,术中须注意操作技巧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66眼)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天和2月时视力≥0.5者分别占72.2%和90.9%.术后3天和2月时平均散光为1.98±1.06D和1.02±0.76D,与同时进行的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5例(48眼)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时进行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5例(89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廉,在国内实用,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9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在上方角膜缘后做5.5mm角膜隧道小切口,对67例(81眼)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分割术摘出,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对照组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ECCE)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术后3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小切口组占91.36%,对照组占63.16%,两组之间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小切口组术后第3日。1周、1月和3月时的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P<0.05)。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获得与超声乳化术相近的术后结果,而且对Ⅵ级和Ⅴ级硬核白内障则更安全,且投资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非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及眼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武樱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4):258-259
目的 探讨非超声乳化隧道切口白内障手术内切口对周边虹膜的影响及眼压的变化。方法 26例27眼老年性白内障进行术后定期随访前房角及眼压。结果 27眼内切口位于Schwalbe线前的透明角膜上。2眼(7.4%)虹膜周边前粘连,12眼角膜后弹力层脱离(44.4%),14眼(51.8%)因黏弹剂残留引起高眼压。结论 通过非超声乳化隧道切口进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周边虹膜前粘连发生率低,应术后严格注意观察眼压,以便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优点。方法 76例 ( 82眼 )采用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摘出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并与 65例 ( 68眼 )传统大切口手术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 1周及 2月随访观察 :小切口组裸眼视力≥ 0 5者分别占 5 6 1%和 79 3 % ,平均散光为 ( 1 92± 1 0 2 )D和 ( 0 92± 0 75 )D ;大切口组裸眼视力≥ 0 5者分别占 3 4 0 %和 60 3 % ,平均散光为 ( 4 5 6± 1 5 2 )D和 ( 2 5 1± 1 48)D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小切口手术组织损伤轻 ,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 ,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眼轴 >2 6 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88例 (91只眼 )。其中核性白内障 4 9只眼 ,后囊下白内障 32只眼 ,皮质性白内障 10只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月裸眼视力≥ 0 .5者 4 6只眼(5 0 .5 5 % ) ,矫正视力≥ 0 .5者 5 8只眼 (6 3.74 % )。术后散光轻 ,伤口愈合快 ,视力提高快 ,并发症少。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状态。方法老年性白内障52例(68眼)。术前应用手动角膜曲率计及眼科A/B超测量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度数,全部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曲率、散光及实际屈光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月,裸眼视力0.5~0.8者51眼(75.00%),裸眼视力〉0.8者13眼(19.12%);最佳矫正视力〈0.5者4眼(5.88%)(检查发现此4眼为老年性黄斑变性)。角膜曲率平均K值44.22±1.45,角膜散光(0.98±0.76)D,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0.10±0.95)D,与术前预测目标屈光度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现代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手术安全,并发症少。但术后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存在差别,应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准确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5.5~6.5mm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摘出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并与常规大切口手术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1周及3月,小切口组矫正视力均优于常规大切口组(P〈0.05),散光绝对值,亦均优于常规大切口组(P〈0.05)。结论 小切口手术组织损伤轻、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不需要昂贵设备,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瑞 《美中国际眼科杂志》2002,2(1):92-93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上方角膜缘后2mm反眉形1/2层巩膜隧道小切口进行手法碎核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巩膜切口不缝或缝一针。结果 术后3个月视力≥0.2占98.7%,≥0.5占83.5%,≥0.8占48.3%;术后并发角膜水肿42只眼,前房出血和上睑下垂各1例。结论 小切口无缝线人工碎核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费用小,操作简单,省时安全,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于其术后效果接近超声乳化术,并且简单易行,手术安全,设备费用少而倍受欢迎。本文就近来较为流行的两种术式即小切口手法切核[1]和小切口手法托核[2]进行比较,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两组白内障患者共346例346眼,包括发育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各种类型的老年性白内障等。患者年龄20岁-86岁,平均66.5岁。其中手法托核组294眼,手法切核组52眼,全部病例手术前术后测量角膜曲率、A超测量眼轴长度、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术后复诊时检影验光,至少随访3月以上,并记录每…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丽华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4):449-449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术入的优点。方法 对58例(66眼)施行小切口手术,术前对高龄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必要时请内科会诊。做右上象限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角膜缘后1mm直线形小切口,宽约5.5-6.5mm,两端距角膜缘2-3mm。术中根据核硬度适当延长切口。结果 本手术术后散光少,伤口愈合好,视力提高快,并发症少。结论 小切口手术由于切口小,无需缝线,适应证广,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设备简单,易于在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右上象限直切口,进前房后,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核后,用晶状体圈匙摘出晶状体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1周视力≥0.5者72眼(72.4%),术后1月视力≥0.5者84眼(85.9%).角膜散光度0.87±0.75D,与大切口组平均1.78±1.11 D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操作简便,不需昂贵设备,手术效果满意,可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昌状体植入术在控制术后角膜散光及提高视力方面的意义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老年性白内障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术,与同期传统大切口手术病例作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对比。结果 小切口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大切口组,而视力高于大切口组。结论 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 同白内障能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视力恢复快且好,无严重并发症,无需复杂技术及设备,尤其适合在缺乏先 相似文献
18.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5年在我院行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32例(38眼)。手术中隧道切口较长(内切口与外口之间距离3~4mm)。植入光学部直径为6.0mm的PMMA一体型人工晶状体,通过被植入人工晶状体,利用C襻驱使切口12:00点处皮质进入瞳孔区和前房后吸出。术后随访1~2a。结果术后1周内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者30眼,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者32眼,1a后仍保持0.5以上者30眼。术后1周、1~2个月、1a角膜散光分别为(1.15±0.56)D、(1.05±0.46)D、(0.76±0.23)D,与术前(0.56±0.28)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渗漏,前房形成良好,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后2a5眼出现晶状体后囊点状混浊。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免缝线,手术安全性高,效果良好,操作简便,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对比。方法 在显微下,同种材料进行两种手术38眼及80眼。术后1月进行视力与角膜散光的测定。结果 前者术后矫正视力0.5 ̄0.8者15.7%,1.0以上者84.2%,术后散光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后者术后矫正视力0.5 ̄0.8者33.8%,1.0以上者62.5%,术后散光与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小切口手术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