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尖瓣前瓣病变成形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二尖瓣前瓣脱垂施行成形术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前瓣病变患者 4 3例 ,其中二尖瓣前瓣退行性变 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6例、先天性二尖瓣前瓣裂或穿孔 5例、其他 2例。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 18例、Ⅲ级 2 3例、Ⅳ级 2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中度反流 17例 ,重度反流 2 6例。采用前瓣叶三角形切除 2 5例、腱索缩短 14例、腱索转移 2 0例、人工腱索 11例、乳头肌缩短 4例、瓣叶游离缘重塑 6例、自体心包片修复 4例及瓣叶裂隙缝合 4例。 结果 :术中改行二尖瓣置换术 4例 ;术后早期死亡 1例 (2 .32 % )。随访 38例 ,无晚期死亡 ;术后 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级 11例 ,Ⅱ级 19例 ,Ⅲ级 6例 ,Ⅳ级 2例 ;术后 3年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二尖瓣瞬时反流量少于 3.0ml者占 82 .76 % (2 4 / 2 9) ;术后 5年免于再次手术和血栓栓塞的比率分别为 (90 .4± 1.9) %和 (97.4± 1.2 ) % ;5年的实际生存率为(85 .7± 1.3) %。 结论 :二尖瓣前瓣病变往往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形技术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手术中注意恢复二尖瓣几何形态上的对称性对成形术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选择38例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受累瓣膜置换术及合并畸形处理,术前、术后抗感染治疗。结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双瓣置换术7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2例,动脉导管切断缝合1例,肺动脉瓣成形术1例。早期并发症4例,分别为开胸止血2例,胸骨哆开2例;远期主动脉瓣轻度瓣周漏1例。术后随访1~9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的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可使感染性心内膜炎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14年7月,共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9~81(37.3 ± 16.1)岁,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6例,重度关闭不全15例。二尖瓣前叶穿孔心包修补2例,人工腱索4例,后叶楔形切除9例,矩形切除5例,交界区折叠3例,瓣叶削薄、交界切开行风湿性二尖瓣成形2例,全部患者使用人工瓣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2例,行三尖瓣成形17例,行冠脉搭桥术2例,行房颤射频消融2例。结果:21例成功行二尖瓣成形术,未有改行二尖瓣置换术者,无术后早期死亡。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无反流5例,轻度反流13例,轻?中度反流3例,无中度以上反流。17 例随访11~32 个月(随访率80.9%),体温、血常规均正常,无复发,无再次手术。出院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明显提高,心腔明显缩小。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董明  吴朝光  李儒正  谭威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43-1143,1180
目的 总结感染性的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1月~2004年11月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26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10例.二尖瓣置换术1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随诊2年,1例术后半年出现瓣周漏再次入院行二尖瓣置换术,余病例心功能良好,生活质量较好.结论 外科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其中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2 2例 ,二尖瓣置换术 9例 ,双瓣置换术 4例 ,三尖瓣修复成形术 3例 ,肺动脉瓣成形术 3例。同期矫治合并畸形 ,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和右室流出道梗阻。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病死率 5 %。术后随访 3月~ 5年 (平均 3 2年 ) ,无复发及晚期死亡病例。结论 :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低。尽早手术可避免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3月至2004年3月2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施行的手术治疗.其中9例急诊手术,16例择期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8例.应用带瓣管道行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替换和冠状动脉移植术1例.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2例,瓦氏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结果治愈24例(96%),术后早期死亡1例(4%).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优选方法,手术的时机以及加强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3例闭合性二尖瓣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与教训。2例为外伤性二尖瓣腱索断裂,分别行二尖瓣瓣环环缩术加二尖瓣腱索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治愈。1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后8年,外伤性人工机械瓣瓣钩断裂,致急性心衰,未及时手术而死亡。尸检证实诊断。认为闭合性二尖瓣损伤临床上易误诊,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发生急性心衰时,应急症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病变的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8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病变行双瓣置换手术(DVR)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39例,女33例。年龄16~61岁,平均46.3岁。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36例,Ⅳ级19例。结果全组行双瓣置换手术(DVR)病人风湿性瓣膜病6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8例。其中保留瓣膜及瓣下结构37例(占51.4%),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P)32例(占44.4%)。术后早期并发症12例(占16.7%),死亡4例(占5.5%)。随访2个月~5年,远期死亡1例。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2013年6月连续收治的符合Duke诊断标准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终点事件为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死亡、二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2例,女4例,男女比为3:1,年龄25.060.6(46.7±13.9)岁,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3例,30 d内病死率为18.8%(3/16)。随访12例,随访时间060.6(46.7±13.9)岁,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3例,30 d内病死率为18.8%(3/16)。随访12例,随访时间0137(42.3±5.0)月,5年生存率为80.0%,远期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仍是高病死率疾病,心脏彩色超声可以提高其诊断率,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治疗效果。方法:34例中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双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心包重建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瓦氏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其中3例为急诊手术。结果:治愈32例,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及死亡;术后早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根据多次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IE的诊断,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手术过程中的针对性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二尖瓣脱垂行修复术的病人进行动态三维重建,并作术前和术后对照。结果术前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二尖瓣脱垂的部位、范围和瓣下结构的改变情况;术后三维重建能够显示瓣膜修复术后的形态改变,评价修复术的效果,同时可见软质瓣环不会改变二尖瓣环原有的生理特性,对左心基底部的活动影响较小。结论动态三维超声重建技术能够用于二尖瓣修复术术前挑选病人、术后及时观察效果,本研究为人工二尖瓣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二尖瓣脱垂患者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并复习总结相关文献资料.方法 该院1988年2月~2010年10月收住MVP合并IE的患者1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MVP患者均有发热、心尖部3~4级收缩期杂音.4例(28.60%)有Osler结或肢端皮下出血,5例(35.70%)有大动脉栓塞表现.50.00%患者中性比例增高;12例(85.70%)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平均49.4 mm/h.大多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血培养阳性者9例,占64.00%,链球菌属占血培养阳性的89.0%.二尖瓣前叶脱垂者7例(50.00%),后叶脱垂者6例(42.90%),前后叶均脱垂者1例(7.10%).由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发现二尖瓣前叶有赘生物者4例(28.6%),后叶有赘生物者5例(35.7%),前后叶均有赘生物者1例(7.10%),单纯后叶脱垂前叶赘生物者2(14.30%)例,前叶脱垂合并左房赘生物者1例(7.10%).结论 MVP是IE的常见病因.IE临床特点为起病隐匿,诊断较困难,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发现瓣膜赘生物有较高敏感性.对于有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危因素的二尖瓣脱垂者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Repair of anterior mitral leaflet (AML) prolapse is still a technical challenge for cardiac surgeons.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find a way to repair the AML prolapse with a reliable and reproducible technique.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June 2009, the operation of chordal transfer based on the "edge-to-edge"technique was performed in 21 patients with serious 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 because of prolapse of the anterior leaflet.After the operation,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each patient before discharge and at the time of follow-up.Results All patients survived the operation. One patient required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because of anterior leaflet perforation 3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other patients were free from reoperation. At the time of follow-up, all these patients were in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functional class I. In all these patients, pre-discharge and follow-up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neither stenosis nor significant regurgitation of the mitral valve: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mitral valve was 3.3-4.8 cm2 (mean (3.78:±0.52) cm2), the mean regurgitation area was (0.45:±0.22) cm2. At the same time, both dimension of left atrium and left ventricle reduced significantly (left atrium diameter: pre-operation (48.26±11.12) mm, post-operation (37.57±9.56) mm, P 〈0.05; the end-diastolic diameter of the left ventricle:pre-operation (61.43±8.24) mm, post-operation (42.35±10.79) mm, P〈0.01).Conclusion "Edge-to-edge" chordal transfer technique is a simple, reliable, and reproducible technique that can provide good results for repair of anterior leaflet prolapse of mitral valve.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单独主动脉瓣置换术51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24例。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8例,细菌性心内膜炎伴主动脉瓣破坏穿孔2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3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2例。术后早期死亡9例(12%)。长期生存66例,随访时间7个月至7年11个月(平均3年7个月),晚期死亡1例(1.74%病人一年)。作者认为:主动脉瓣或合并二尖瓣病变引起左室功能损害的病人,应早期手术;并强调心肌保护对降低术后死亡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 例 拟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脱垂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均接受RT3D-TEE 检查。术前观察二尖瓣脱垂的三 维特征及小叶区域,与外科术中所见对照;术后即刻评估二尖瓣成形的手术效果,比较手术前后二尖瓣的对合 高度、瓣环周长和反流面积。结果 RT3D-TEE 显示二尖瓣脱垂的三维图像与外科视野所见高度一致,术前诊 断脱垂小叶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00%、100.00%。18 例患者中有2 例转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余16 例 成功完成二尖瓣成形术。RT3D-TEE 观察术后二尖瓣叶及人工瓣环的形态良好,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 二尖瓣的对合高度较术前增加,瓣环周长、反流面积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556,37.789 和 20.847,均P =0.000)。结论 RT3D-TEE 能清晰显示二尖瓣的三维形态,术前准确诊断脱垂小叶及术后即刻评 估手术效果,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尖瓣脱垂(MVP)与急性风湿性心脏炎(ARC)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风湿热并ARC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MVP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MVP76例,发生率为70%,其中前叶脱垂57例(53%),后叶脱垂13例(12%),前后叶均脱垂6例(6%)。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ARC所致MVP中74例(97%)并发二尖辫关闭不全(MI),且MVP与MI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ARC是MVP,尤其是二尖瓣前叶脱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MVP是ARC所致M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新的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眼睛式”成形术 ,更新完善传统术式 ,治疗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患者。结果 采用此种新术式 5例 ,无手术死亡病例 ,无二次成形或换瓣 ,心前区杂音全部消失。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无返流、二尖瓣狭窄及左室流出道梗阻。随访无复发 ,无血栓、赘生物及瓣叶撕裂。结论 “眼睛式”成形术安全、简便有效 ,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37例 ,其中主动脉瓣替换 17例 ,双瓣膜替换 10例 ,二尖瓣替换 7例 ,三尖瓣替换 1例 ,肺动脉瓣替换 1例 ,双瓣膜替换同时行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修复 1例 ,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 5例 ,室间隔缺损 4例 ,瓦氏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 2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5 4 % ) ,随访无晚期复发。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时机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心脏超声检查在本病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其中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2例,二尖瓣置换术9例,双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3例,肺动脉瓣成形术3例。同期矫治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和右室流出道梗阻。结果:术后早期残废2例,病死率5%。术后随访3月-5年(平均3.2年),无复发及晚期死亡病你。结论: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低。尽早手术可避免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1例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方法:本院自1989年-2005年对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了瓣膜置换手术.21例中,主动脉瓣病变7例,二尖瓣病变9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病变4例,三尖瓣病变1例.对各种瓣膜病变均采用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9例,双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结果:在本组病人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至今,无死亡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