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王冰注曰:“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乏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篇》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后世医家,据于《内经》之论,故言曰:“心开窍在于耳”、“心寄窍于耳”。此说虽立,然考其理义,则少有细究者,大凡从于王氏之释者多之。然仅从此点来解释《内经》心“开窍于耳”之旨,尚嫌偏狭乏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心开窍于耳的历史渊源,病理生理、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结合病案分析,对心开窍于耳的理论进行了轻全面的探讨,旨在从不同侧面揭示耳与脏腑的内在联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一脏竟有二窍,孰是孰非?历代《内经》注家于此或直曰错简,或避而不注,偶有注者,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心开窍于耳”既有其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神奇的耳穴     
杨曦 《开卷有益》2022,(2):20-21
<正>耳穴起源于中国,是我国的传统疗法之一,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包含了人体从头到脚几百个穴位的反应点。耳穴疗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手足少阴经络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胃经也分布于耳或耳周。《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全身各大脉络汇聚于耳,  相似文献   

6.
通过古今文献资料,结合个人观点以及临床实践,就心与耳的内在联系以及临床运用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心开窍于耳"理论是切合临床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临证开辟一条新的辨证思路,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舌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舌象探讨附院中医科(046000)祁长虹,陈忠义附院干保科郭艳霞,郭天聪舌诊为历代医学所重视,是祖国医学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心开窍于舌,凡病俱观于舌”。“舌者,心之苗也”“舌尖心所主”“心脉系舌根”“心气通于舌”等等,...  相似文献   

8.
临风 《大家健康》2012,(8):23-23
鸣天鼓又叫弹脑,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强肾按摩法,两手心掩耳,然后用手指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所以古人称作“鸣天鼓”。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呜。  相似文献   

9.
对《素问.刺禁论》中“心部于表”之论的涵义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之“部”应为“总司、主持”之义,表应包含皮毛、肌肉、经络、筋脉等。同时,认为临证时表证应重视从心辨治,心系疾病亦应注重固表以防风寒邪气。  相似文献   

10.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理论的发生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为“肾开窍于耳”理论的发生其主要依据在于五行学说的介入;“肾开窍于前阴”实际上是“肾主水”及“肾藏精”理论的“衍生物”;应用类比是“肾开窍于后阴”理论可能的发生学途径;“肾在液为唾”这一理论适宜修正为“涎唾同为口津,并与主于脾肾”。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心主舌……在窍为舌",同时《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又出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后人解释这句话为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然而对于心是否需要寄窍,以及心与耳的关系,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中医将人体内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联在一起,归纳为五大系统:1、心藏神,主血脉,开窍于舌;以小肠为腑。2、肺藏魄,主皮毛,开窍于鼻;以大肠为腑。3、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以胆为腑。4、脾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以胃为腑。5、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司二便;以膀胱为腑。这是五脏学说的大概情况。  相似文献   

13.
耳针在临床治疗及针麻方面有明显效果,祖国古典医学早就对耳廓高度重视,在耳廓上发现多数穴位,并对耳针在临床的显效提出诸如“耳为宗脉之聚”、“十二经上络于耳”及“肾开窍于二耳”等卓越见解,用以说明耳廓与周身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用近代医学手段来阐明上述卓越见解实为必  相似文献   

14.
孙丽 《大家健康》2009,(9):55-55
肾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素问》中就阐述了人体衰老之原因:“肾气衰,精气亏,天癸竭。”并强调“肾气有余,气脉常勇”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  相似文献   

15.
"肾开窍于耳"理论的临床电生理检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肾开窍于耳”的客观电生理基础。方法:选择各类冠心病、颈椎病、眩晕症、失眠症患者61例,分肾虚组31例,非肾虚组30例,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对两组的异常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虚组异常率77.42%,非肾虚组3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医“肾开窍于耳”的理论,即肾虚患者出现耳鸣等听觉障碍或听觉传导通路的潜在变化有客观的电生理基础,为中医肾虚的诊断提出了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取穴原则1.按病变部位选穴根据病变部位,在耳廓上选取相应的耳穴。如胃病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腹泻选大肠、小肠穴,阑尾炎选阑尾穴等。2.按中医理论选穴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辨证取穴。如肾虚耳鸣取肾穴,因“肾开窍于耳”;目疾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皮肤病选肺穴,因“肺主皮毛”等。3.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屏间、子宫;高血压选降压沟;心律失常选心穴;输液反应选下屏尖等。  相似文献   

17.
中医早在《内经》中已提出了“肾主耳”、“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等理论,认为耳司听觉从属于肾,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虚则耳鸣耳聋。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亦证实有肾虚表现的人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采用补肾的方法往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笔者据“痰生怪病”之论,临证选用涤痰汤与黄连温胆汤为主方,化痰开窍醒神,治愈痫证与郁证各一例。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症,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尤以肾脏疾病为多见。中医认为耳属肾、肾主耳,司耳之生理功能。耳为肾之外窍,肾之官。为肾行其职能,“肾开窍于耳”的说法,现已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证实。因此,耳鸣,耳聋从肾论治有着可靠的理论依据,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等五脏开窍理论,导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脉度》等篇,为后世临床耳疾从肾论治、鼻病从肺论治、察舌候心、诊目候肝的治法和诊法之理论根据。但是,五官与五脏之间并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应关系,而是有着复杂的多线联系的。五脏开窍说之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