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唐本和宋本《伤寒论》主体结构,两者均是三阴三阳排在前面,而诸“可”与“不可”排在后面。主要差异是唐本无《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太阳病唐本按七法发类加以编排,突出桂枝、麻黄、青龙三种,宋本分为太阳上、中、下三篇。另外唐本太阳病篇的条文也少于宋本。比较两书,可使互补。 相似文献
2.
比较唐本和宋本《伤寒论》主体结构,两者均是三阴三阳排在前面,而诸"可"与"不可"排在后面.主要差异是唐本无《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太阳病唐本按七法分类加以编排,突出桂枝、麻黄、青龙三种,宋本分为太阳上、中、下三篇.另外唐本太阳病篇的条文也少于宋本.比较两书,可使互补.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成书背景和学术贡献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对如何学好《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介绍了个人的治学方法和体会。提出治仲景之学,首当求全,研读仲景之书,必以选善本与完本为要务,论病诸条文为治《伤寒》着眼之处,可检选后世名注参读,自可事功倍。在学习方法上,需背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郜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6-7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重要性历来是不容置疑的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医学的飞速进步,祖国传统医学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伤寒论》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伤寒论》教学工作者以及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总结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医疗经验,其著述《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新创造的勇敢精神;在医德方面,更有高尚的情操,曾愤慨地斥责“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我们研究仲景学说,不但要继承发扬他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的医德,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科学史上从来就没有终极的真理,再好的理论或学说,也要经受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为三阴三阳模式;第三次整理见《伤寒论》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上承两晋《辨伤寒》,下开隋本《伤寒论》及唐孙思邈本《伤寒论》。孙思邈本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者即隋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刊成大小两种字体流行,明代赵开美据小字本翻刻,逼真原貌,名为《宋本伤寒论》,今存五部,皆藏中国,已成国宝,逐项以文献资料证明之,本文对研究《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成书后不久即遭散失 ,后又屡经编次 ,传写之讹、错简之误 ,必不能免。故古代医家强调看此类书当选精校善本 ,以免误入歧途 ,事倍功半。以错简立论 ,认为《伤寒论》条文秩序经叔和撰次后 ,而至“颠倒错乱殊甚” ,而将全书重为编次者为方有执 ;而对众多条文字句集中校正者当推《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正误存疑篇》中所列条文约百条 ,作者认为“尤有整节舛谬者三十五条 ,证不与脉符 ,药不与病合 ,虽有是方 ,世无其病 ,即有其病 ,难用是药 ,承讹袭谬 ,无济实用” ,“附于卷末 ,作为存疑”。《医宗金鉴》对《伤寒论》条文的校正为… 相似文献
11.
一、营卫不和因于卫辨治析疑《伤寒论》第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宣桂枝汤。”两条皆云营卫不和因于卫,故同宜桂枝汤调和为治。但原文不明之处有三:一是病因有无风邪?二是营卫不和因卫虚还是卫强?三是两条分述之意义何在?审症求因,见自汗出,不兼气虚之里症,不去止汗复取汗法,是风邪在表无疑。原文言“病常……”和“……不愈”,指病程日久;风邪恋表,故必卫气不足。笔者之所以分述两条,除说明卫虚之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症状外,还有鉴别诊断之意。如卫气虚衰,无力抗 相似文献
12.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3.
《温病条辨》157首汤剂及《伤寒论》98首汤剂的用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汤剂的药物组成味数、使用药物分类、药物用量、日服用次数及日服用总量等方面都暗含汤剂用量的内涵。《温病条辨》汤剂与《伤寒论》汤剂进行比较后,发现《温病条辨》汤剂的平均药味及煎服法与《伤寒论》汤剂一脉相承,差异较小,在方剂的药物来源分类、方剂的重量及目服用量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唐·孙思邈广收博采,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并创造性地将仲景之论用于临床实践,成为唐代研究仲景《伤寒论》之大家,对继承和发扬仲景《伤寒论》及其学术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兹就孙氏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略陈管见,不妥之处,敬希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5.
疾病为何而自愈,其总的病机变化莫过于机体在邪正相争过程中,正胜邪祛,阴阳重新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而告愈。即“阴阳自和”。论述了衄血、下血、下利、汗出、得小便利而自愈。 相似文献
16.
一、六经统病八纲辨证《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名篇。每篇均冠以“辨××病脉证并治”,从诸多疾病中概括出证状,又从证候中抽引出六经,再以六经统领百病。因六经病证实际是六经所属脏腑病理反映的证候概括。所以,这一分类具有客观基础。论中在对某一经病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在这经病与其它经病的有机联系中对它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又在认识某经病的一定阶段上,通过研究这经病的一个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方面来对其进行阐述。以太阳病篇为例,它共有178条条文,74首方剂,除太阳病本身证治以外,尚有太阳病兼证, 相似文献
17.
18.
1.久:古代时间观念比较模糊,没有指出具体时间,把经过时间比较长的,统称为“久”。如:第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2.曰:能够准确指出天数或大致几天。如:第7条:“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3.时辰:旧时的一种计时法,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二小时。如:第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子至寅指23时到次日5时。 4.一时:指一个时辰,相当于今之二小时,与现在所说的一小时不同,当注意区别。如:第12条:“温覆令一时许,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方书之祖,年湮代远,传写舛错有之,文字古奥,有待引伸有之。简述如下: 《伤寒论》正误桂枝去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经·病发汗以后证》、《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均无“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等方通无加药之两在方名内例之,《脉经》、《千金翼方》义长,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当是衍文。更加桂二两也:《条辨》注:“所加者桂也,非枝也。”非但和原文五两欠合,且与去桂条也对不起来。《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治》无此句,以桂枝加芍药汤无更加芍三两例之,《金匮要略方论》义长,“更加桂二两也”六字,应是衍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