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氟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阿米替林,观察组使用氟西汀和舒肝解郁胶囊,拟治疗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AMD和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氟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SDS、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SDS、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4例。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口服西酞普兰和乌灵胶囊,西酞普兰组和乌灵组分别口服西酞普兰乌和灵胶囊,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表(HAMD)评定抑郁情况;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治疗8周HAMD评分乌灵组明显改善(P<0.05),而西酞普兰组和联合组均极显著改善(P<0.01),且联合组较乌林组、西酞普兰组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NIHSS评分,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极显著下降(P<0.01);BI评分,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极显著上升(P<0.01),组间无明显差异;而MMSE评分治疗8周后3组均显著提高(P<0.05),组间无差异。结论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与乌灵胶囊合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舍曲林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舍曲林组)41例和对照组(舍曲林组)39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治疗第2、4、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评定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并进行实验室监测。结果:至研究终点,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有效率分别为82.9%、61.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HAMD、HAMA分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TESS评分与对照组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C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舍曲林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和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单用舍曲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最后确定的8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都给予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分别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CSS、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氟西汀治疗PSD后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的康复疗效更加显著,有协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氢溴酸西酞普兰口服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晓梅  卢鸿雁 《当代医学》2010,16(12):144-144
目的观察氢溴酸西酞普兰口服液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6例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氢溴酸西酞普兰口服液治疗第2周HAMD评分和第12周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个月后ADL亦明显改善(P〈0.05)。结论氢溴酸西酞普兰口服液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安脑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7例急性脑卒中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除两组均按各自的脑卒中类型给予抗凝、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调节血压等常规治疗外,治疗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安脑丸治疗,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周分别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AMD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显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安脑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疗效良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65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及西酞普兰,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酞普兰,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为58.1%,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MMSE、CSS、MBI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MMSE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疗效,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常规治疗、艾司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抗抑郁药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抗抑郁药组及联合治疗组在8周后的抑郁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其中以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的抑郁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尤以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恢复期脑卒中抑郁状态患者,分为西酞普兰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脑血管病治疗,西酞普兰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20mg,每日早饭后口服,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HAMD量表评定抑郁症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含量。结果经8周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HAMD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提高(P〈0.05);同时血浆SP含量明显降低,NPY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及NIHSS评分、ADL评分、血浆SP和NPY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西酞普兰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血浆NPY含量增加和SP含量降低可能是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另外一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青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神经功能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改良巴氏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抑郁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HAMD-17和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AMD-17和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青年卒中后抑郁有利于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和神经功能康复,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叶庆红  陈志斌  唐锴 《广东医学》2012,33(8):1179-1180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对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分为舒肝解郁胶囊组(观察组)和西酞普兰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分别用HAMD评分量表评定其疗效,并观察两者的不良反应。并以TESS量表评定其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AMD评分的减分率相当(P>0.05),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1)。结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显著,临床不良反应少,适合产后抑郁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周国庆 《中外医疗》2014,(32):18-19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短期疗效临床观察。方法 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实验组)40例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对照组)40例,疗程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2周以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以后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及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卒中后抑郁比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临床疗效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认知疗法联合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17例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例给予西酞普兰口服,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认知疗法联合音乐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认知疗法联合西酞普兰,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的负面情绪及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40例。另外选取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中药组患者给予舒肝解郁胶囊口服治疗;西药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口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多维神经认知量表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总体认知功能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均显著升高,中药组患者优于西药组;治疗6周后,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仍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5.34,P=0.003;r=-6.12,P<0.001)。结论:舒肝解郁胶囊可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优于西酞普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米氮平治疗。治疗2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HAMD、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DL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优于对照组的75.5%,(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酞普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疗)和对照组(西酞普兰治疗),每组35例。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6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研究组在治疗1、2、4周末较对照组降分更明显(P0.05),治疗6周末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MMSE、ADL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升高(均P0.05),且两组在两项评分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0.04)。结论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与单用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相当,但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60例对照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66例观察组患者在早期康复基础上接受帕罗西汀口服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HAMD评分、NIHSS评分、改良Barthel及SIS310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及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HAMD、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药物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具有进一步改善抑郁症状、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加味柴胡桂枝汤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柴胡桂枝汤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表(BI)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6周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和抑郁改善情况;采集患者空腹血样,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及脑功能损伤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探讨两组治疗方案对脑损伤调节的机制,记录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经治疗,两组的NIHSS、HAMD均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NIHSS、HAMD评分情况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01),5-HT水平高于对照组,NSE低于对照组,NPY和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37.50%(P>0.05)。结论:相对于单独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加味柴胡桂枝汤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抑郁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