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 将6只Wistar大鼠分成单纯手术组、休克组。分别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组存在A 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A7863G,G7950T,C8294G,T8505G。结论 失血性休克5h,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会发生突变,由此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有可能是酶活性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将6只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分别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在缺血再灌注组存在a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A7 779T,T8 515G,T8 520G,C8 535G.结论缺血再灌注后,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损伤,由此可能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ATPase8亚基及其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用基因重组、测序,通过gene Bank与mtDNA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的改变。用RT-PCR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休克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数密度和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正常组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亚基9个DNA测序有2处突变(A7868G,空7767-7768G)。休克组有3处突变,即A7797空,T7772C、T7863C。失血性休克组大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表达比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27.3%。结论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突变以及表达水平下降是导致ATPase8亚基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97例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临床类型的线粒体脑肌病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特点以及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经临床和病理诊断为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的97例患者,提取其肌肉和/(或)白细胞mtDNA,用Southern杂交检测mtDNA的大片段缺失、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常见类型的点突变(包括A3243G、A8344G、T8993G、 T8993C、T3271C突变)、并对部分患者进行mtDNA伞长测序寻找有无其他的突变位点.结果 97例患者中有81例患者存在mtDNA突变,突变类型包括单一的大片段缺失21例,多发的大片段缺失4例,A3243G突变43例,A8344G突变6例,T8993G、T8993C、T3271C突变各1例.KSS/CPEO与单发的mtDNA大片段缺失相关、MELAS与A3243G点突变、MERRF与A8344G点突变、母系遗传的Leigh 病与8993位点的突变相关.另外在4例线粒体肌病患者中发现细胞色素b编码基因A15316G (T194A)、G15221A(D159N),ATPase6编码基因G9196A(D224N)和16SrRNA C2835T突变各1例.结论 国人不同类型线粒体肭肌病的mtDNA突变类型与国外外的报道道基本一致.虽然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表刑和基因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件,但不同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反映了线粒体病的异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有关线粒体DNA(mtDNA)点突变与我国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关系。方法采用经典的酚/氯仿抽提法对88例PD患者(研究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全血基因组DNA进行抽提,针对与PD发病有关的mtDNA突变位点G1719A、G4580A、C7028T设计特异的引物,经过PCR鉴定和基因测序,在NCBI基因库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突变位点。结果PD患者有10例在C7028T位点发现突变,8例在G1719A位点发现突变,3例在G4580A位点发现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散发性PD患者存在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可能参与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患者的发病年龄、听力学特征等与核基因GJB2、GJB6 和线粒体DNA(mtDNA)A1555G 、C1494T 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按不同的听力学表型对269 例NSHL患者进行分组及GJB2、GJB6 和mtDNA A1555G、C1494T 基因检测。结果:269例NSHL患者GJB2 和GJB6 的检出率分别为16.73%和0.37%,mtDNA A1555G 和C1494T 检出率分别为23.79%和0.37%;按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其构成比分别为9.67%、27.88%、23.42%和39.03%,GJB2 和GJB6 在4组间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69%、8.00%、25.40%和20.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3,P =0.017);mtDNA A1555G 和C1494T 总突变率分别为38.46%、34.67%、30.16%和9.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32,P <0.001);在语前聋组(0~3岁)、学龄前组(3~6岁)、学龄组(6~18岁)及成年组中,GJB2 和GJB6 总突变率分别为26.57、13.51%、5.56%、1.89%, mtDNA A1555G 和C1494T 总突变率分别为14.69%、24.32%、41.67%、37.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99、18.357,均P <0.001)。结论:核基因GJB2 和GJB6 致病突变主要在重度和极重度耳聋中检出,mtDNA基因突变在各个程度的耳聋中均有检出,听力损失越严重,检出率越低;语前聋中核基因GJB2 和GJB6致病突变多于mtDNA A1555G 和C1494T,语后聋中主要为mtDNA A1555G 和C1494T 突变。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G6PD基因突变型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鉴定1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筛查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1388G→A、1376G→T、1360C→T、1024C→T、592C→T、517T→C、493A→G,487G→A、392G→T、95A→G突变,用单链构象多态性筛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的所有外显子,用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基因突变。结果:该患者未存在1388G→A、1376G→T、1360C→T、1024C→T、592C→T、517T→C、493A→G、487G→A、392G→T、95A→G突变,但在外显子8发现了一种新的G6PD基因突变———835A→G突变,此突变导致第279位的苏氨酸被丙氨酸取代,将其命名为G6PD-海口,其酶活性约是正常的10%,比835A→T突变型的活性低,后者的酶活性约是正常的40%;分析人G6PD的三维结构模型表明,第279位苏氨酸残基的羟基对于维持G6PD亚基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835A→G突变是一种新的G6PD基因突变型,G6PD的第279位苏氨酸残基的羟基是维持G6PD亚基相互作用及酶活性的必需基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tDNA单倍群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于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与其匹配的本地女性居民32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确定mtDNA单倍群,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的方法检测基因型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有16例39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其中mtDNA基因多态性改变有5例,对照组则有4例13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mtDNA基因多态性改变有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位于mtDNA中D-loop区可能具有功能性的基因多态位点73 G/A、16126 C/T、16189 T/C、16391 G/A和14783 A/G等进行检测。结论为确定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开辟新的途径,为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诊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患者进行G6PD基因型分析,分析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选取经G6PD活性测定确诊为G6PD缺陷症的49例患者和100名G6PD活性正常的体检者的全血标本,PCR和DNA测序法对G6PD基因外显子2~13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9例G6PD缺陷症患者中,共发现12种错义突变,其中常见的三种为G6PD G1388A(26.5%)、G1376T(28.6%)和A95G(14.3%),此三类基因型患者G6PD活性仅为正常人群的5%~18%。临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黄疸、进食蚕豆后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等。其余突变类型包括C1024T(4.1%)、C1225T(2.0%)、C1159T(2.0%)、G487A(4.1%)、G392T(4.1%)、G1160A(6.1%)、G871A/C1311T(4.1%)和C406T/C1311T(2.0%);在外显子7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错义突变即G691C,该突变造成G6PD第231位丙氨酸(A la)被脯氨酸(Pro)替代。正常对照标本未发现相同的基因改变。结论 G6PD基因G1388A、G1376T和A95G是G6PD缺陷症患者最常见的三种突变类型。新发现的G691C突变导致A la231Pro,是引起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患者临床出现溶血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和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其是否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有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测序方法对临床诊断为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28例患者和37例在相同环境下接触锰未发病的对照组的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1709、3397、G3196A、T4216C、A4336G、G5460A、G9055A、A10398G,、G13708A所在的片段进行分析。结果:在28例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发现4例患者存在CA253G点突变,2例存在A10398G、CIlM00T点突变,在37例锰接触对照组中发现15例存在A10398G、C10400T点突变,两组之间的C4253G、A10398G、C10400T的突变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检测到1709、3397、G3196A、T4216C、A4336G、G5460A、G9055A、G13708A突变。结论:线粒体基因CA253G点突变可能是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致病突变;线粒体基因A10398G、C10400T可能是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保护性突变,也可能是一个保护性联合突变。而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1709、3397、G3196A、T4216C、A4336G、G5460A、G9055A、G13708A可能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无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初步计算昆明地区孕妇夫妇及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六种基因突变类型(G1376T,G1388A,A95G,C102T,C592T及G392T突变)的频率。应用突变性扩增系统(ARMS)法筛查昆明地区孕妇夫妇及新生儿49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的G1376T,G1388A,及A95G突变。未定型者应用错配引物介导的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筛查C102T,C592T及G392T突变,所选病例经G6PD/6PGD比值法确证,结果:49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29例)中,检出G1376T10例,占20.41%,G1388A18例,占36.73%。A95G2例,占4.08%,未检出C1024T,C592T,G392T突变,剩余19例为未定型者,结果表明,ARMS法为一种快速,经济,准确的检测G6PD基因突变的方法,ARMS法与错配引物介导的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相结合,则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临床诊断为尿道下裂、染色体核型为46,XY的患者AR及SRD5A2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尿道下裂患者的遗传病因.方法 运用Sanger测序技术对2015-201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5例临床诊断为尿道下裂、染色体核型为46,XY的患者AR和SRD5A2基因编码区进行检测.对检出候选致病突变行家系分析,对新突变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65例尿道下裂患者中,8例患者在AR基因上存在半杂合子突变,共7个突变等位基因,其中2个突变未报道过: c.1792A > C、c.2581A > T.25例患者在SRD5A2基因存在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共17个突变等位基因,其中4个突变未报道过: c.269A > C、c.350C > A、c.365A > G、c.662T > G.SRD5A2基因1号和4号外显子为突变热区,c.680G > A、c.16C > T为突变热点.AR和SRD5A2基因突变检出率为51% (33/65) .结论 在染色体核型为46,XY尿道下裂患者中存在AR和SRD5A2基因突变.6个新突变丰富了AR和SRD5A2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多个基因同时进行多态性分析的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CR-SSP)方法,以满足其在临床检验中进行基因多态性鉴定时的应用。方法应用优化后的PCR-SSP的方法分析以下基因的多态性:TNF-α-308A/G和-238G/A变异、IL-6-174G/C变异、CYP2D6*10B外显子第188位的C/T变异。结果应用同一个PCR扩增程序,可同时对多个基因、多个临床样本的基因多态性同时进行分析,基因型清晰,而且基因分型快速、准确。结论优化后的PCR-SSP适合对大样本、多个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变异进行多态性分析,值得在临床检验的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白细胞介素4(IL-4)启动子区域基因-33C/T(IL-4-33C/T)和白细胞介素6(IL-6)启动子区域基因-572C/G(IL-6-572C/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COPD易感性的关系,为COPD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0例COPD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ELP方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基因型,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SNPs位点与COPD易感性的关联性。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IL-4-33C/T和IL-6-572C/G位点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IL4 -33C/T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572C/G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8,P<0.001;χ2=23.169,P<0.001)。结论: IL-4-33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OPD易感性无关联,而IL-6 -572C/G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海南汉族、黎族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子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筛查了1388G→A、1376G→T、1360C→T、1024C→T、592C→T、517T→C、493A→G、487G→A、392G→T和95A→G突变;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筛查其它突变;用核苷酸顺序分析鉴定具有SSCP异常区带样品的突变。结果:在59例汉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14例(23.7%)、1376G→T19例(32.2%)、871G→A3例(5.1%)、835A→T1例(1.7%)、517T→C1例(1.7%)、392G→T3例(5.1%)、95A→G4例(6.8%);在32例黎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6例(18.8%)、1376G→T18例(56.2%)、871G→A3例(9.4%)、95A→G2例(6.3%);结论: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具有共同的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提示一些G6PD基因突变是中国南方人群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骨骼肌组织内蛋白降解的信号分子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单纯熏香烟法复制COPD大鼠动物模型。Western印迹法测定大鼠伸趾长肌内蛋白酶体C2亚基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伸趾长肌内泛素和E2-14kmRNA表达变化。结果RT-PCR分析结果显示,伸趾长肌组织中泛素、E2-14k mRNA表达(积分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值均<0.05)。Western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伸趾长肌组织中蛋白酶体C2亚基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COPD大鼠骨骼肌泛素系统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强,提示骨骼肌内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上调,是蛋白降解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中度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COPD稳定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单一使用信必可;B组30例,单一使用BiPAP通气;C组30例,联合使用信必可和BiPAP通气。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测定患者肺功能和6min行走距离(6-MWD),统计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改善率。结果 BiPAP通气加信必可与单一采用BiPAP通气或信必可比较,对FEV1占预计值%、FEV1/FVC%的改善率及6-MWD的改善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BiPAP通气加信必可治疗,其效果比单一采用BiPAP通气或信必可治疗,更能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