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丹溪为元代著名医家,以善治杂病闻名于世,对眩晕症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对载录丹溪学说及经验的诸部著作中眩晕症证治的分析,认为朱丹溪将痰与相火作为引发眩晕的两大因素,火炎上而动其痰是致眩之因,以二陈汤作为基础方剂,但重视配伍黄芩之属清降相火;对"痰挟气虚并火"者,丹溪则通过协调"元气"与"火"的关系,益气降火祛痰以治疗眩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朱丹溪医学理论中与易学紧密相关的部分,通过医易学视角加深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理解,拓宽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法]结合朱丹溪的经历与时代背景,分析朱丹溪受易学思想影响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整理朱丹溪著作中的医学思想与易学元素,探究朱丹溪核心理论与易学的内在联系,阐述易学参与朱丹溪医学理论构建的方式,从多角度展示朱丹溪的医易思想。[结果]易学对朱丹溪的影响来源于教育、师承与文化环境。朱丹溪熟练运用易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如“阳有余阴不足论”运用了典型的易学思维,“相火论”与卦爻象关联紧密。朱丹溪在著作中多次引用并应用易学,以易理阐释医理,运用易理于医理之中,利用易理发展了医理。[结论]朱丹溪的医易思想虽尚不成体系,但明显具有后世医易学的雏形,并将医易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为后世中医医易学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重视中焦脾胃之气。但其这一思想常被后人忽略。就朱丹溪养护脾胃的思想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重视中焦脾胃之气。但其这一思想常被后人忽略。就朱丹溪养护脾胃的思想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涉及带下病的认识及诊治状况,针对朱丹溪及其门人所著《金匮钩玄》、《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丹溪治法心要》及《脉因证治》中有关带下病的内容,从释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显示朱氏及其门人设带下专篇,重视病机的探讨,在辨证与辨病治疗的同时,对带下病的治疗思路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7.
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树一帜。本文就朱丹溪的治痰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朱丹溪针对不同性质的痰,灵活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法则进行论治,并提出二陈汤为治痰要药,还论及了痰证的预后凶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梳理总结朱丹溪与张景岳的滋阴理论,探讨二位医家对阴虚的认识以及滋阴治法的异同。[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朱丹溪和张景岳主要著作中与“阴虚”有关的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两者滋阴理论、阴虚分类、滋阴治法的异同之处。[结果]朱丹溪治疗阴虚之证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为理论基础,以相火妄动为阴虚证产生的主要病机,治法上重视苦寒降火,善用知母、黄柏等苦寒之品,补阴与降火并重。而张景岳以“阴阳一体”“真阴为阳气之根”为理论基础,认为真阴不足既可导致阴虚,又可阴损及阳而致阳虚,并提出阴虚有二,阴中水亏与阴中火衰,治疗上重视纯补真阴,重用熟地黄等甘温填精之品,提倡阴阳互济之法。[结论]无论是滋阴思想还是具体治法方药,张景岳对朱丹溪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滋阴理论及温补学说,并创制了一系列以填补真阴为基础的方剂。研究两者思想理论与临床证治的异同,对于梳理滋阴治法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认为,朱丹溪用药苦寒,戕伐生气。通过对朱丹溪著作的研读,阐述朱丹溪对脾胃的系统论述,说明其治病用药重视中焦脾胃,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从而表明应更加全面地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朱丹溪治痰之法,为临床中医治疗痰证相关疾病提供更多诊治思路,并为完善朱丹溪相关学术体系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研读朱丹溪相关医学著作,阐述并分析其对于痰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认识,归纳总结其治疗痰证的理法方药。[结果]朱丹溪认为痰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脾胃亏虚、气血不足,饮食失宜、嗜食肥甘,七情相干、郁而为痰,痰瘀互结、缠绵难愈,六淫侵袭、外邪挟痰,禀赋异常、痰邪自生,相火妄动、炼津为痰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可因痰邪性质而变化多端,治疗上主要从气、火、湿、瘀、积、风及攻邪七个方面着手,常用治疗大法有补气化痰法、行气化痰法、清热降火化痰法等多种。朱丹溪对于方剂也有深入的研究,以二陈汤为基础方,总结了多首治痰方剂,如加味四七汤、白附子丸、清膈化痰方等。[结论]朱丹溪治疗痰证有其独到的见谛,主要从气、火、湿、瘀、积、风及攻邪七个方面论治,多以二陈汤为基础方,酌情加减,灵活运用,其治疗经验值得当代中医继承及发扬。  相似文献   

11.
朱丹溪饮伤证治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即对饮食所伤,当分而治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法、方、药体系,形成了独立的饮伤证治理论.笔者近年来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饮伤证治始于<内经>,经晋、隋、唐、宋时期的积累与充实,而形成于金元[3],其中著名医家朱丹溪对饮伤证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通过对丹溪有关著作的研究,从病因病机、饮伤病证、饮伤治法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归纳整理,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从《格致余论》看朱丹溪的养生思想陈利琳(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011)关键词朱丹溪,《格致余论》,养生思想《格致余论》一卷,元代朱震亨(1281~1358)著。震亨,字彦修,浙江金华(今义乌县)人。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丹溪。朱氏为著名的金元四...  相似文献   

13.
14.
朱丹溪心理治疗医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治疗精神或躯体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学又称之为“意疗”,包括以情胜情、移精变气等多种具体方法。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十分善于运用“意疗”方法防治疾病,并取得显著疗效,金元时期的朱丹溪便是其中代表之一。朱丹溪认为:“五志之火,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能疗,须诊察由以平之。”这里的人事制之即是心理治疗。本文试对朱丹溪心理治疗的几个典型医案进行归纳分析,初步揭示和总结其心理治疗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  相似文献   

15.
陈伟  许宝才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142-145+149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创始人。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论、湿热观和治病护养脾胃等学说观点。文章认为丹溪学说是朱丹溪以宋元理学为指导、潜研经典、汲取金元各家之长、力纠局方弊端,加上时、域影响、经师徒授受而形成。通过对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的研究,进一步探析中医流派的形成缘由,以期对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朱丹溪医案中,选取体质辨识的典型案例,根据中医体质学的分类方法,加以分析总结,了解古人对体质问题的认识,总结其经验,对提高临床疗效和辨体论治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丹溪为元代著名医家,为金元时期养阴派的代表,其"滋阴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章就其生平及其学术的理学渊源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朱丹溪在其着作中广泛论述了脘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重视问诊、辨证谨遵八纲、强调因人制宜, 并提出凡痛必用温通、诸痛不可补气、腹痛多用芍药等, 形成其辨治脘腹痛的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朱丹溪对耳鸣、耳聋的辨治特色,以期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有益思路。[方法]分析朱丹溪系列书籍中有关耳鸣、耳聋的相关条文,总结其从虚实两端、内外合邪、气血痰郁及内治外治等方面的辨治方法。[结果]朱丹溪强调"耳鸣、耳聋属火",认为本病证型包括虚火、实火虚实两端。以"气血痰郁"为纲辨治,认为少阳、厥阴气郁化火挟痰为本病实证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少阴元气、精血亏损、相火妄动为本病虚证最多见的致病因素;正虚邪壅为本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四时邪气乘虚而入或致七情郁结生痰化火,从而诱发或加重耳鸣耳聋。临证"脉症相参,详察病机",实证善用清、开、消、通、汗、补诸法助"行气活血解郁,清热祛痰通窍",虚证善于补中兼缓、兼升、兼降,"阴血亏虚,相火妄动,四物为本;元气亏虚,相火妄动,温存以养",并用"内治为主,兼容外治"等辨治方法。[结论]朱丹溪认为耳鸣、耳聋多为郁火挟痰之实证或气血不足、相火妄动之虚证,实证以行气活血解郁、清热祛痰通窍立法,虚证通过补血养阴或温补助阳之法以降虚火,其辨治思想具备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复习朱丹溪有关医学文献 ,阐发其应用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 ,主要有 :风药直接止血 ;风药升阴散火止血 ;风药散火解毒、凉血止血 ;风药炒黑止血 ;风药振脾益气止血 ;祛除致病因素 ;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