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在整理与补充外感热病的内容,宋金元时期发展伤寒学说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明清时期发展与完善了疫病和温病学说,清代医家尤重视寒温融合,近现代医家则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各种新型的发热类流行病、传染病频发的当下,厘清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发展历程及形成的不同学说,有助于现代临床应用和学术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2.
汇寒温之说 立外感病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简述寒温争鸣的历程和汇析寒温分设学科的不足,表明寒温合一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而论证确立外感病概念和创设外感病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外感病学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南北朝前医学典籍及医家临床经验的有关内容,从理论和治法两方面疏理相应时期外感热病学的学术渊源及发展脉络。理论方面,《内经》提出“热病”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难经》提出“伤寒有五”的学术观点,《伤寒论》创立了外感热病辨症论治体系;《伤寒例》说述10余种外感热病病证。治疗方向,产生了解表、清热、攻下、寒温并用表里双解等多种治法。该期外感热病证治理论已基本形成,并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温病病因学观点指导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病因学观点指导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68例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李学麟,许闽福州市公费医疗第二门诊部(福州350009)李学尧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笔者于1992年到1994年根据温病病因学观点,采用自拟"抗感Ⅰ号"和"...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利用计算机检索统计技术,辅助分析清代6位温病名家10部医著中有关外感咳、喘的医案,归纳总结了各医家在外感咳喘的病变关键、发病要因、常见证型、治则治法等方面的临床证治规律,并列举代表性医案供参考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祥生老师治疗外感热病以温病学说三焦辨证为主进行分析,注重辨别病势、病位,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为原则,治疗常用辛凉疏卫法、疏调升降法、宣畅三焦法等,虚实分明,用药恰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在诊治传染病时,曾经先后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热病、伤寒、瘟疫、温病等不同的学派,互相争鸣,至今未能统一,中医学院的教材仍然把伤寒与温病说成是互相对立的两大学派,伤寒与温病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类疾病.邓铁涛教授(邓老)指出,伤寒与温病都是针对传染病的中医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应是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热病.  相似文献   

9.
《素问》外感热病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渊源,均推崇《素问·热论》。本文则立足《热论》,又结合散在《素问》诸篇有关热病的精辟论述,从病因与发病、病机与演变规律、预防与治疗、死候的预测等四个方面对《素问》外感热思想予以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以明确其在外感热病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认清其对后世热学思想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达到“源浚流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连邪外出;5.审困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湿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辩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阴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11.
研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热病相关医案,简要梳理探讨蒲辅周先生针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思路,首辨神志,神昏者以卫气营血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神清者进一步细辨表里阴阳。提纲挈领,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权不离经"、"行经必假之以权"的权变哲学观念解析《伤寒论》方证辨证体系。以实际事例与后世《方剂学》、《内科学》相关内容相比较,阐述《伤寒论》方证变法,认为这是《伤寒论》历经千余年仍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温病测汗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病理之汗及药后正汗,阐明测病理汗在温病过程中有辨证论治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测药后汗对判断病情的向愈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伏气学说及其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学说有重新认识和研究的必要,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金东明教授在中医经典《伤寒论》博、硕、本教学、临床与研究经验中,对如何做好《伤寒论》科研,在意义目的、选题领域、研究方法、成果评价、注意事项、择优先行6个方面首次从中医药高校教学角度,针对各专业、博硕本三级,系统探讨《伤寒论》科研内容与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6.
支楠教授与孔伯华老中医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孔门学术思想与经验,善于将温热病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辨证中.孔老认为,外感温热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外感淫邪而成.清热疏风为基本治法,兼有清肺平肝、解毒利湿、生津和胃.临床细辨病势、病位、兼加、体质而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肿瘤目的第三大疾病,常可引发严重目的并发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彰显其优势.有研究表明,燥热、阴虚、瘀血、湿热、痰湿等为消渴发生目的主要相关因素,而清热、养阴、润燥、祛湿等治法又是温病学中目的常用治法,因此用温病学理论指导糖尿病目的治疗,将会为其提供新思路及方法,现试对其分型并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中医界对COVID-19的研究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本文梳理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专家对COVID-19病名、病性、病机、治则治法、方药等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总结分析。大多数中医药专家认为COVID-19属于“湿毒疫”,“湿毒”是COVID-19的病理核心,在病机中有着重要地位,但也有中医药专家提出从“火热”“气不摄津”“温热”等角度探讨COVID-19病机。除此之外,对COVID-19的病位、病性,中医药专家们亦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直接影响到COVID-19的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我们对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1)要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把握病机;(2)从“三因制宜”角度辨别其病机同中有异;(3)不可忽视瘀血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作用;(4)中医药辨治还要实现主观性与客观化、个性化与标准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主要根据前世着作和个人临床实践, 概括了治疗温病的原则与治疗方法, 包括解表法、和解法、化湿法、清热法、攻下法、开窍法、熄风法、滋阴法等。以上这8种方法是治疗温病最基本的方法, 在运用上, 各具特殊的作用, 但在临床时, 又当根据疾病的复杂情况, 或单用一法, 或二法三法合用, 在运用时, 必须随机应变, 灵活加减, 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及其配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的重要治法和组方原则,归纳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法,寒热并用、和解少阳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寒热并用、引阳入阴法5个方面。逐条分析原文寒热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