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也强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足,百病除."也就是说,气血不调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恶化的根本.而养足气血,畅通气血,便会让身体得到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抵御病邪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医家张子和云:"《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此说揭示了《内经》的精髓。今观临床,因气血不畅、瘀血为病者多是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均与气血运行不畅有直接关系。《医学入门》一书中记载:"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痈、瘾疹、瘙痒、好妄、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  相似文献   

3.
BH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从中医气血理论认识,属于血瘀的前期病变,即血郁阶段,应视为血瘀之先兆。活血化瘀研究中,应分层次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对病位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法则和药物,以提高临床论治和实验研究的疗效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调治冲脉古方,分析用药规律特点,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方法筛选调治冲脉古方,统计高频药及药组,分析性味归经、功效等规律,结合冲脉的中医经典理论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结果收集方剂415首,涉及中药274味,以调补气血为主,归经以脾(胃)经为最;药性偏温;药味以甘为主,甘入脾胃,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等理论较为一致;而冲脉为一身气血之要冲、为血海,诸药以气血为中介经由阳明奏效于冲脉,说明冲脉与阳明的关系密切。性味归经直接说明了与脾胃的直接关系,且胃为阳府,五行属土,而喜甘温,说明调治气血、脾胃对冲脉疾病有重要作用。结论冲脉隶属阳明,通过阳明胃气血充盛,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或调治冲脉病。  相似文献   

5.
人之生,赖五脏六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阳气温煦,阴精滋养,阴阳相济,精神成形,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也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古代先贤有:“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之说。然而气虚血瘀之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方法依据调查数据,了解患病情况和利用人力资源法测算疾病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利津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其直接经济负担位于前五位的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间接经济负担位于前五位的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肺心病。结论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剂及《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疫病预防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方法: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及《中医方剂大辞典》疫病预防方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两类方剂的药物使用情况、性味、归经、组方规律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搜集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剂104首,使用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金银花、黄芪、甘草、藿香、防风。频次排名前20位的药物中,补虚类、温性、甘味及归肺经的药物频率最高,清热类、寒性、苦味及归脾经次之。将支持度设定为16,置信度设为0.6,进行组方分析,得出21个药物组合,排名前5位的组合依次为黄芪、防风,黄芪、白术,黄芪、甘草,金银花、黄芪,白术、防风。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30对关联药物,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白术、防风-黄芪,黄芪、白术-防风,白术、甘草、防风-黄芪,黄芪、甘草、防风-白术,防风-黄芪。搜集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预防疫病的方剂76首,使用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雄黄、苍术、细辛、甘草、朱砂。频次排名前20位的药物中,活血化瘀类、温性、辛味及归肝经的药物频率最高,攻毒杀虫止痒类、平性、苦味及归胃经次之。将支持度设定为11,置信度设为0.6,进行组方分析,得出4个药物组合,依次为朱砂、雄黄,雄黄、鬼箭羽,细辛、苍术,苍术、甘松。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3对关联药物,分别为朱砂-雄黄,鬼箭羽-雄黄,细辛-苍术。结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对比性研究发现,古今预防疫病的原则、用药规律、预防手段等均有一定差异,建议汲取古今预防疫病方案之精华,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搜集医案,分析清代医家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华医典》收集的医案方剂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借助其数据挖掘功能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分布,药物的关联及聚类规则。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处方316个,共计363个药物,使用频次3 303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味有27个,排名前5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酸枣仁、茯神、半夏、茯苓、首乌藤。四气分布以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功效主要集中于宁心,其次为养血安神、清热凉血。归经以肺、心、脾经为主。排名前3位关联药物组合位“首乌藤,茯神”、“茯神,酸枣仁”、“酸枣仁、龙眼肉”。对频次前20位的药味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清代医家治疗不寐以滋阴宁心安神为本,兼顾清热、化痰、理气,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中医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从气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气化理论的原理、气化模型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分别进行论析。[结果]中医人体气化模型包涵了气、血、津、精等客观因素和神、魂、魄等主观因素,遵循气化之道,以五脏特异气化模型为中心来构建与运行,气化失常则导致诸项因素的改变,从而变生百病。故气化失常为诸病之根本,调畅气机,推动气化是治疗的关键。[结论]"气病为百病之先,诸病之变"、"调理气机、推动气化为百病之要",气化之道是中医学认知生命的原创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根和魂。  相似文献   

10.
1中医脾虚证的辨证要点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有统血之功,前贤医家认为:"脾气得安,五脏受荫,脾气虚弱,则百病由生。""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黄元御在执中治本论中说"……脾胃气血精神之化源,赖以升降的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气血因之充旺,精神因之而交泰,一旦中气升降窒塞,脾土因之而下陷,胃土因之而上逆,阳化匮源,阴生乏本。"  相似文献   

11.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用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将人体"天地"嬗变为肺、脾,"天地合气"嬗变为"肺脾合化"。通过梳理《内经》气血生成的理论,认识"肺脾合化"在人体气血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丰富中医气血理论内涵,指导中医气血辨证,拓宽相关疾病的治疗思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梅  郑斐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39-140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石。其临床证治的基本精神遵循中医的基本精神,其思维模式是中医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包括针灸专业医生在内,总是有意无意地将针灸与中医其他各科分开,给人造成针灸独立于中医的错觉。笔者认为,针灸临床务必始终不离中医的基本精神,并运用中医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中医病因学研究,并以冠心病为研究载体,构建冠心病中医病因层次分析模型。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及临床调查,全面总结冠心病的中医致病因素,初步构建冠心病中医病因层次分析模型。结果模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及因素层3个层次,目标层即为掌握冠心病的中医致病因素,确定各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准则层及因素层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域)、生活因素(饮食、劳逸、吸烟、饮酒)、情志因素(生存、工作、人际、家庭)、体质因素(体弱、多病、肥胖)及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结论中医病因学属于综合性的多因素复杂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冠心病中医病因学研究是可行的,但尚需进一步对模型内容及方法学进行论证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中医病因学研究,并以冠心病为研究载体,构建冠心病中医病因层次分析模型.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及临床调查,全面总结冠心病的中医致病因素,初步构建冠心病中医病因层次分析模型.结果 模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及因素层3个层次,目标层即为掌握冠心病的中医致病因素,确定各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准则层及因素层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域)、生活因素(饮食、劳逸、吸烟、饮酒)、情志因素(生存、工作、人际、家庭)、体质因素(体弱、多病、肥胖)及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结论 中医病因学属于综合性的多因素复杂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冠心病中医病因学研究是可行的,但尚需进一步对模型内容及方法学进行论证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内科疾病气血精神的病位层次观及慢性肾炎病机由浅人深的动态发展观,探析国医大师张琪从气血精神层次角度辨治慢性肾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周学海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许多创见.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诸如将气血精神概括为三气、四精、五神,论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气血精神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更举天地之气、人身之气、脉象、病机、治疗,—一条析气机升降出人理论。周学海主张颇具特色之处有气血虚实补泻之要、病久血络之中必有瘀滞必疏其络、补泻大旨总视胃气之盛衰有无、凡服补益者必先攘避其邻、富病气血郁滞当攻散而贫病气血匮之宜补养等。周学海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精华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血失调、供血障碍。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别采取气血同治、痰瘀同治、心脑同治或气血痰瘀并治等方法,并以中医观点从生理、病理角度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临床上往往先有气病,后有血病,由于气血相互影响最终出现气血同病。气病常见气虚和气机失调;血病常见血虚、瘀血、出血;气血同病,常见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通过梳理、分析气病、血病、气血同病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旨在为中医气血辨证及论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陈文慧教授为云南省名中医,师从云南省著名肝胆专家苏涟教授,从事肝胆疾病诊疗工作30余年,临床运用中医药理论诊治肝病经验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其将“气血水理论”灵活运用于慢性肝炎的诊治,认为慢性肝炎存在着一个从气机失调渐至血行不利、水湿内停、气血亏虚的病理演变过程,其主要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等脏,因多脏腑功能失常,最终导致以气虚、气滞、阴血虚、血瘀、痰湿内停等为特征的气、血、水三者的失调。主张治疗时从气血水论治,紧抓气、血、水三端,重视“气血水同调”,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以调气;健脾益气养血、滋肾养肝、活血软肝以理血;健脾祛湿、行气散瘀以利水。其自拟经验方健脾疏肝汤集中体现了“气血水同调”的治疗思想,临证时,动态权衡气血水三者比例,分清主次,灵活化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郭子光教授临床诊治胸痹的验案两则,分析其从气血立论,基于"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创制郭氏胸痹基础方诊治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提高中医心系疾病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